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基于臟腑關系的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研究

 昵稱32461016 2023-02-18 發(fā)布于山東



編輯推薦語


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不泥舊說,打破陳規(guī),其治法的建立本于肝,而不止于肝,面對肝病侮脾、乘胃、沖心、犯肺、襲腎之時,把握臟腑聯(lián)系,順應臟腑特性,基于臟腑間關系創(chuàng)立治肝法則。
圖片
【摘要】以王旭高《西溪書屋夜話錄》中的“肝病證治”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臟腑關系角度入手,研究其肝病治法的診治特色。首先,論述基于臟腑關系的“治肝三十法”必要性,闡述從此角度進行研究的合理性;其次,從臟腑關系入手,進一步剖析“治肝三十法”,得出脾胃為重、分而論治,肝腎同調、滋陰為本,肝升肺降、平之則和,肝心相及、泄而有得的治法特點及用藥特色;最后,闡明王旭高基于臟腑關系的“治肝三十法”對現(xiàn)代醫(yī)家的啟示,即需重視整體、治病求本,方能守正創(chuàng)新。 
《西溪書屋夜話錄》是清代醫(yī)家王旭高的代表著作,因王旭高晚年避于戰(zhàn)亂,致《西溪書屋夜話錄》僅存“肝病證治”一篇,故今人又稱“治肝三十法”,載于1934年周小農編著的《王旭高醫(yī)書六種》之中。書中系統(tǒng)全面地論述了肝病證治,總結出聞名于世的“治肝三十法”,是全面論述肝病證治的著作之一。近代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解讀,通過梳理文獻,發(fā)現(xiàn)部分學者回歸內容本身,述評、探析此法,從總體角度把握其內容實質;部分學者或追本溯源、或論及影響,從脈絡延續(xù)方面探究其繼承發(fā)展;還有學者以部分內容為基,或從病機角度探討肝氣、肝風、肝火變化,或具體一種(多種)治法入手,言明其內涵應用;也有學者結合臨床病證,用以治療五臟系統(tǒng)疾病。總之,醫(yī)家學者們對于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的發(fā)揮及應用在各個方面均有體現(xiàn)。筆者研讀本書之后,發(fā)現(xiàn)王旭高治療肝病重視臟腑辨證,所設之法不僅直接從肝入手,還圍繞臟腑間關系,從心、肺、脾(胃)、腎間接調理。本文試從臟腑關系角度出發(fā),對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理論精髓與治法特點進行探討。

圖片

圖片


1 基于臟腑關系研究“治肝三十法”的必要性



“肝病最雜而治法最廣”,在《西溪書屋夜話錄》一書中,王旭高面對紛繁復雜的肝病,以簡馭繁,提出肝氣、肝風、肝火三綱辨證及肝寒、肝虛病機,并根據證候表現(xiàn)的不同,確立“治肝三十大法”。如肝氣證之中,設疏肝理氣、柔肝、瀉肝等八法;肝風證中,創(chuàng)息風和陽、息風潛陽等五法;肝火證中,立清肝、瀉肝等六法;肝寒、肝虛之中,補三綱之遺,列溫肝、補肝等十一法,所述肝病之詳,所用治法之廣,令后學贊嘆。仔細分析王旭高三十法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其所設治法并非全部以肝治肝,而是基于臟腑辨證,囊括臟腑治法??梢钥吹綍猩婕暗呐K腑之法有十余種,如抑肝、瀉肝、補母、瀉子等,約占全部內容的1/3;其中直接冠以臟腑名稱的就有培土瀉木、瀉肝和胃、培土寧風、暖土以御寒風、清金制木五種,約占總法的1/6,從五臟六腑入手治療肝病的方法在書中非常常見。同時,組方用藥之中,王旭高也貫以五臟一體思想,雖未明言他臟有病,但治法亦有體現(xiàn),如柔肝、散肝、息風潛陽、補肝氣等。全書雖言肝病治法,但其基于臟腑關系的論述并不少見,不僅直接體現(xiàn)于明確的治法當中,亦間接存在于用藥之中,數(shù)量可觀,范圍廣泛。因此,對于該書的把握,除從整體辨析外,對于治法當中基于臟腑關系而設立的理法方藥,亦當重視,從中不僅可知王旭高的學術思想及辨證論治特點,也為現(xiàn)代醫(yī)家深入學習該法提供了思路。
圖片


2 基于臟腑關系的“治肝三十法”內容研究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臟腑之間存在生理上密切相關、病理上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臟腑病證的治療必須重視從臟腑關系入手。肝臟作為藏象系統(tǒng)的一部分,亦是如此。生理上,肝屬風木,疏泄條達,體陰用陽,其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均賴脾土以培之,肺金以平之,心營以濡之,腎水以涵之,五臟之間相輔相制;病理上,肝若發(fā)病,無論肝氣、肝風、肝火、肝寒、肝虛,皆可橫犯脾胃,上刑肺金,逆而沖心,下及于腎,五者之間相侵相襲。是故王旭高基于理論,結合臨床,于《西溪書屋夜話錄》中,系統(tǒng)歸納出本于臟腑聯(lián)系的論治方法,從肝脾(胃)、肝腎、肝肺、肝心入手,充實了肝病的治法原則,豐富了肝病治療的論治體系。

圖片

2.1 脾胃為重,分而論治

“治肝三十法”中最為常見的是王旭高從脾胃二者入手調和肝病的方法思路。王旭高認為,肝病雖雜,不外肝氣、肝風、肝火三機,“三者同出而異名”,皆可侮脾乘胃,造成脾胃功能的失常,出現(xiàn)脾胃為病的證候。蓋肝屬木,脾胃為土,臟腑之中存生克之理,聯(lián)系密切。生理上肝木升散疏土壅滯,“土得木而達”,脾土生化營木之體,“木賴土以培之”,二者相得為用;五行中肝木克土,二者相互為制;如若發(fā)病,則肝氣橫逆,必犯脾胃,木旺可以克土,木郁亦不能疏土,“是侮其所勝也”。故治療之時,王旭高謹遵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理,承葉天士“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治肝不應,當取陽明”(《臨證指南醫(yī)案·木乘土》)之思路,于“治肝三十法”中設立眾多從脾胃論治肝病的治療法則,形成了基于脾胃論治肝病的特色證治。王旭高不拘泥舊說,根據臨床肝病乘脾犯胃癥狀之不同,分從肝脾、肝胃不同角度辨證論治,形成脾胃分調的治療思路。
在肝脾之中,肝氣疏泄失常成為致病的主要原因,此時脾虛實不同,則又需進一步細化調和肝脾之法。如一法曰:培土瀉木。肝氣乘脾,脘腹脹痛,六君子湯加吳茱萸、白芍、木香。此中脾土虛為根本,脾虛則寒濕內生,泄瀉完谷;脾病及肝,肝氣疏泄有余,則致脘腹脹痛,呈肝氣乘脾、木旺土弱之勢。治療上,王旭高先用六君子湯健脾化濕以扶脾氣,則脾氣充實,不受邪侵;后以吳茱萸溫中疏其木,白芍酸收泄肝,木香行氣和脾,木暢則脾實。又一法曰:散肝。“木郁則達之”,逍遙散是也。此即肝體失養(yǎng),肝用失暢,肝郁克土,脾虛則化血不足,血虛則肝郁更甚。王旭高遵《素問·臟氣法時論》“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理,用疏達肝脾之逍遙散,急散肝郁,健脾和營,諸癥自除。如臨床治一嚴氏女子“及笄之年,癸水未通,頸項虛痰累累,骨蒸晨汗”,辨為血枯肝郁之象,故令柴胡升散氣機,當歸、白芍養(yǎng)血育陰,白術、甘草、茯苓培土生血,體現(xiàn)其“木郁達之,辛以散之”的診治特點。

圖片

肝胃之中,王旭高首辨肝病之異,后別胃腑寒熱虛實,本于肝病,聯(lián)系肝胃,因而治之。如其中一法:瀉肝和胃。肝氣乘胃,脘痛嘔酸,二陳湯合左金丸,或加白豆蔻、金鈴子。此時肝氣橫逆犯胃,所致肝胃不和,肝氣失舒而胃氣上逆,癥見胃脘脅脹、噯氣嘔逆,故其主以二陳湯和胃降逆,輔以左金丸瀉火疏肝,則肝升胃降,氣機和順。又如一法:培土寧風。肝風上逆,中虛納少,宜滋陽明,泄厥陰,如人參、甘草、麥冬、白芍、甘菊、玉竹。葉天士言“胃為陽土,以陰為用”,因肝風亢盛,“木火無制,都系胃汁之枯”,故出現(xiàn)中虛納少、消渴等胃陰虛證候。王旭高因以玉竹麥門冬湯為底方,主用大量甘寒藥以滋陽明養(yǎng)胃陰,白芍泄厥陰斂肝風。
同時,亦有病機復雜者,王旭高皆從中土治之,如緩肝之中氣虛者,暖土以御寒風之補中土者,均為木旺乘土,但病機治法又有分別。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木氣升發(fā)需土之滋培,故補肝氣一法之中,選用白術健脾益氣,此為王旭高基于脾胃調理肝病的用藥思路。總之,王旭高基于脾胃的肝病療法,總以肝病為先,先別氣火風寒虛之不同,后根據乘脾犯胃之輕重緩急、寒熱虛實,標本主次,分而論治。

2.2 肝腎同調,滋陰為本

王旭高治肝學術思想的形成,與其學本《黃帝內經》、法宗張仲景、博達各家不無關系,其對于肝腎關系的把握,基于腎治療肝病的立法思路亦源于其中。早在《黃帝內經》時期,就有對于肝腎關系的論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腎生骨髓,髓生肝?!眳抢プ⒃唬骸八枭?,即腎生肝,水生木也。”將五臟系統(tǒng)回歸于五行之中,肝為風木,腎為寒水,水生木,即母生子也。后世張景岳以此為基礎,并據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互滋,陰液互助的生理特性,確立“乙癸同源”之說;病機上,《黃帝內經》提出“恐傷腎”,恐因肝起,故肝病可及腎,開肝病及腎之學。張仲景于遣方用藥之中貫徹“肝腎同治”思想,創(chuàng)腎氣丸;李東垣則倡“虛則補其母”之論等。于此,王旭高吸收引借,認為肝病發(fā)生的根本原因為陰虛陽亢,陰虛即為肝腎精血虛衰,陽亢則為肝氣、肝風、肝火之盛,故治法當中,凡是涉及肝腎關系者,皆“滋水以涵木”。

圖片

“治肝三十法”中,從名稱內容來看,直言肝腎關系的治法僅有一則,名為:補母。如水虧而肝火盛,清之不應,當益腎水,乃虛則補母之法,如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之類,亦乙癸同源之義也。此中肝火,非由氣有余便是火所致,乃為腎水虧虛所得。水虧則木旺,木旺則火炎,腎水不能滋養(yǎng)肝體,造成肝虛氣旺,最終發(fā)展成為下虛上熱之頭痛眩暈、面目紅赤等癥。此時急當益腎水以制肝火,則腎水得補,肝血得養(yǎng),水旺木平。臨床上,王旭高根據病證特點,采用“不寒不熱”,平補足三陰之劑六味地黃丸,以重補肝腎之陰;或用降陰火、補腎水之大補陰丸,以治水虧勞熱火炎。其在醫(yī)案中記載一蔣姓男子“房室過度,則相火旺而精血不藏,混入水竅,為水淋竅痛焉?!北鏋槟I不藏精,肝不藏血,精血反從精道混入尿道,因濕熱過盛,水竅難以排盡。王旭高取“虛則補母”之意,主大補陰丸共同治之,滋水以涵木。
用藥方面,王旭高在運用諸法時加入滋補肝腎之品,如麥冬、生地黃、阿膠、牛膝、女貞子等。其雖未明言腎虛之候,但病機之中多存肝陽亢盛之征,或純?yōu)楦误w虛損之候,虛則耗傷精血,腎亦不足,致肝腎同病。因此在治療時,肝腎同治,滋陰為重,用藥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則肝陽得潛,腎陰得補??傊跣窀呋谀I臟調肝的思路不僅于治法中可見,還見于其遣方用藥之中,蓋肝為剛臟,非柔不和,必賴血以滋養(yǎng),腎為其母,藏精化血,血充則肝體得養(yǎng),肝用如常。需要注意的是,肝腎同調對于肝虛陽亢更為合宜,若肝體不虛,則不宜滋腎填精。

2.3 肝升肺降,平之則和

《素問·刺禁論》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薄杜R證指南醫(yī)案》言:“人身氣機合乎天地自然,肺氣從右而降,肝氣從左而升,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备螢轱L木,性喜升散,肺為燥金,氣宜沉降,故一升一降,陰陽調和。病理上,肝氣往往升而無制,肺氣亦常降而不得,呈左升太過而右降不及之勢,造成人體氣機逆亂。王旭高本于肝肺二臟氣機運動特性,于“治肝三十法”中特立二法,以明肝肺二者的生理聯(lián)系、病理相關及治法特點。

圖片

肝氣上沖于肺,猝得脅痛,暴而上氣而喘,宜抑肝,如吳茱萸汁、炒桑白皮、紫蘇梗、杏仁、橘紅之屬。程昭寰認為在《西溪書屋夜話錄》中,抑肝有兩層含義,一為廣義抑肝,含平肝、鎮(zhèn)肝二法,主要用以鎮(zhèn)逆上亢之肝氣風火;一為狹義抑肝,即為本法,因肝氣疏泄太過,上逆沖肺,故宜抑肝膽升浮之氣以肅降肺氣下行。與廣義抑肝相比,本法更為強調肝肺二臟的關系,此時肝已自病,其氣除循經而發(fā)外,亦橫逆?zhèn)?,出現(xiàn)上氣而喘等癥,病本于肝而不止于肝。因此處方用藥亦不相同,除用吳茱萸汁、紫蘇梗、橘紅疏肝理氣、降氣下行外,專以桑白皮、杏仁收斂肺氣,即“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痹谄溽t(yī)案之中,王旭高記載一岑姓患者,“煩勞疲極則傷肝,肝傷則氣逆上迫,為脅痛,為咳嗽”,王旭高認為患者先發(fā)脅痛而后咳嗽,此即肝傷肺也,故治肺亦治肝,因此于降氣平喘止咳化痰藥中,加入疏肝平肝藥,如此則肝氣平而肺氣和,宣降有序,咳嗽自止。后世醫(yī)家程門雪于臨證之時亦治一證:夏氏男子“便泄之后,腹中脹痛,氣痞不舒;氣沖于上,則為脅痛咳逆。”程老仿王旭高肝氣沖肺之例,于組方之中進行加減,并分析其法“是化痰以寬肺氣,肅肺以降肝氣?!贝酥^“金平木”,肅肺抑肝之意。
氣有余便是火,肝逆日久,進一步發(fā)為肝火,火勢燔灼而上炎,極易耗傷肺胃陰液,肺津不足則氣失宣降,上逆而成咳嗽喘促。治法上,王旭高本葉天士“養(yǎng)金制木,使土宮無戕賊之害,滋水制火,令金臟得清化之權”之言,立清金制木調肝治法,用沙參、麥冬、石斛、天冬、玉竹清養(yǎng)肺胃之陰,枇杷葉肅降肺胃之氣,石決明降逆肝火肝陽,以達滋養(yǎng)肺陰,肅降肺氣,清金制木,木氣和平之功??梢?,肝病及肺,其本質不外氣機失常,肝氣不暢,肺失宣降,脅痛、咳喘自生。王旭高聯(lián)系肝肺生理特性及病理特點,從調理肺臟入手,降氣宣肺以助肺氣運轉,平肝抑肝以復肝氣調達,則肺金清而肝木制。

圖片

2.4 肝心相及,泄而有得

“治肝三十法”中,基于從心調治肝病的立法并不多見,僅有瀉子一則。其法曰:瀉子。如肝火實者,兼瀉心,如甘草、黃連,乃“實則瀉其子”也。五行之中,肝屬木,心屬火,肝為心之母,肝氣通則心氣和,母子之間,因其聯(lián)系緊密,在生理上相互聯(lián)系,病理上相互影響,常易出現(xiàn)“母病及子”或“子盜母氣”之象,故治法之中,常需兼顧。誠如《明醫(yī)雜著·注序》言:“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此心病必求于肝,清其源也?!爆F(xiàn)肝氣郁滯,郁而化火,先成實火上炎之象,母病及子,后致心火旺盛之態(tài),癥見心煩急躁、失眠嚴重、口舌生瘡、胃脘灼痛。王旭高采用實則瀉其子之法,泄其火旺之性,火平則肝氣亦疏?;诖酥畏ǎ幱命S連,主入心經,瀉心火旺;輔以甘草,清心瀉火;且二者甘苦化陰,使火瀉而陰亦不傷。需特別注意,此法強調證實,即肝病為實,若現(xiàn)因虛而致實者,切勿使用該法。
此外,書中還有一法,名為瀉肝,雖言肝氣上沖于心,熱厥心痛,但是本法中“心”的部位實為胸骨劍突下的胃脘部位,即如朱丹溪言:“心痛者,即胃脘痛?!币蚋文鞠喑耍晕鸽洚斝亩?,癥狀多表現(xiàn)為胃脘嘈雜、嘔吐吞酸、心煩不安等,用藥也以清肝瀉火之金鈴子散合疏肝和胃之左金丸為主。此與肝病及心不同,在此以示區(qū)別。
在臨床上,現(xiàn)代醫(yī)家常采取此法治療病毒性肝炎等病證。如賈佩琰診治一青年男性張某:患者畢業(yè)體檢時發(fā)現(xiàn)丙氨酸轉氨酶200U/L以上,2周后復查仍維持原狀,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抗體、G抗原3項均為陽性,第4周肝功能持續(xù)異常,經西醫(yī)治療3個月無好轉,轉中醫(yī)治療?,F(xiàn)診:形體消瘦,肌膚甲錯,口唇紅赤,常徹夜不眠,亂夢紛紜,遺精頻作,心煩而躁,口干而苦,飲食大減,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脈弦數(shù),舌紅、苔薄黃。脈證互參,辨為肝氣郁滯,郁久化火,肝陰受灼。故予清心瀉火,仿王旭高“實則瀉其子”之法,方用吳鞠通清宮湯加減治療。服至14劑后,復查丙氨酸轉氨酶為46U/L,心煩、失眠、口干唇紅等癥狀均除。共服藥30劑,復查肝功能正常。隨訪4年未見復發(fā)。

圖片

圖片


3 基于臟腑關系“治肝三十法”的研究意義及啟示



旭高所論“治肝三十法”,提綱挈領,層次清晰,精妙有序。其“治肝三十法”雖以肝病為主、治肝統(tǒng)稱,但其中不乏心、肺、脾(胃)、腎之治。可見,王旭高在立法之時,始終從整體的、全局的層次來認識肝病。肝絕非是獨立的、脫離于其他臟腑的孤單個體,而是附屬的、存在于藏象系統(tǒng)的一部分,因此,臟腑生理上相互作用,病理上相互影響,肝臟發(fā)病,必然涉及他臟。因此,王旭高在臨床上,本于臟腑辨證、基于生克之理,總以臟腑特性,分從各臟腑治之,創(chuàng)立出基于臟腑關系的治肝大法。通過梳理王旭高基于臟腑關系的治肝大法,從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發(fā)。

3.1 辨證施治,整體為先

整體觀念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及基礎思維,中醫(yī)學始終將人體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以五臟為中心,在結構上相互聯(lián)結、相互影響;在功用上相互補充、相互為用,五者缺一不可,不能分離,共同協(xié)調人體生命的平衡。同時,五臟通過經絡的作用,將人體的組織、器官等由內而外的統(tǒng)一支配,構筑起五臟一體的藏象系統(tǒng),它們不可分割??v觀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他正是在此整體思維的指導下,從生理方面,就認識到肝臟與其他四臟的密不可分,故而能于病理方面,不僅著眼于肝病,亦關注其所引發(fā)的整體病變,形成既重視肝臟,又不忽略與之相關的其他臟腑的整體思維。在辨證論治時,可將局部與整體相統(tǒng)一,制定出具體的諸如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清金制木等治法;并于處方用藥之中亦貫穿此思想。因此,當代醫(yī)家學者在學習、臨證之中,應當謹記,這不僅是對王旭高“治肝三十治法”的理解,亦是對中醫(yī)思維的把握與明晰,如此,方可從根本上融匯中醫(yī)本質,貫通中醫(yī)精髓。

圖片

3.2 治病求本,順勢而為

如果說,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是從整體的高度來全局規(guī)劃肝病治法,那么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則呈現(xiàn)出治病求本、順勢而為的思路及方式。一方面,王旭高在研究肝病的過程中,依據病證的不同,提出肝氣、肝風、肝火、肝寒、肝虛病機,圍繞肝臟確立治法。但他并未僅局限于肝病之中,而是根據具體的癥狀,緊抓本質,即使呈現(xiàn)肝病征兆,亦應考慮其他臟腑是否受損,此乃“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如此方可真正本于病證,求于根本。另一方面,在明晰病證本質的前提下,根據肝及其他臟的特性順勢而為,確立基于臟腑間關系的基本治法。如肝肺俱損,其秉承“肺氣從右而降,肝氣從左而升,升降得宜”之理,特立抑肝、清金制木二法,以期從升降之中調肝肺之病,使肝升肺降,平之則和。王旭高基于臟腑關系的肝病治法提示我們,在認識疾病的過程當中,需以病機為本,不能見到肝病就認為只有肝臟本身受損,它既可因別臟致病,又可病及別臟,故當“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蓖瑫r,治療之時切不可雜亂無章,當遵循臟腑相互作用規(guī)律進一步調理,如此法可成,病可愈。

圖片

3.3 臨證發(fā)揮,守正創(chuàng)新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源于實踐,最終又回歸實踐,指導疾病診療。在其《環(huán)溪草堂醫(yī)案》《王旭高臨證醫(yī)案》當中,就有數(shù)例基于臟腑關系診治肝病的驗案,后世醫(yī)家如周小農、程門雪、張錫純等亦受其肝病治法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不斷吸收借鑒,守正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了自身獨具一格的思想體系。因此,今人學習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學習其基于臟腑的肝病治法,不能單純停留于理論層面,還應結合臨床實踐,廣而用之,如此才能對其有更進一步的體會及感悟,從而更好地應用發(fā)揮,發(fā)展創(chuàng)新。
總之,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不泥舊說,打破陳規(guī),其治法的建立本于肝,而不止于肝,面對肝病侮脾、乘胃、沖心、犯肺、襲腎之時,把握臟腑聯(lián)系,順應臟腑特性,基于臟腑間關系創(chuàng)立治肝法則,則終有所成。后來者應從中汲取精華,方可不斷進步,獲益良多。

編者按:該文刊載于《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2年第6期,下載本文請復制粘貼下框鏈接或掃描二維碼自取。

責任編輯:吳素芹、王寧


本文鏈接

圖片

中國知網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JTKGjg9uTdeTsOI_ra5_XcTyykMlUj85tO4f67Pf0hQ86CqdjOQEBWiayH8Tg6zb&uniplatform=NZKPT

維普

http://www.cqvip.com/QK/94819A/202206/7108371938.html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