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獨立的時候會有《獨立宣言》;立憲的時候會有本國《憲法》,眾所周知,司空見慣??蛇@《獨立宣言》和《憲法》是用哪國文字書寫的,卻鮮少有人詢問。 畢竟,大家潛意識里都認為,哪個國家的文件,書寫時用的就是哪個國家的語言。 而對于這種潛意識,估計韓國網(wǎng)友卻是鮮少有人具備的。 畢竟,大韓民國每年的獨立紀念儀式,都需要用漢字來宣讀宣言,莊重又肅穆。 說話不急,再過半個月,韓國獨立104周年的紀念日就要來臨,《獨立宣言》又將迎來它第104次古老而莊嚴的漢語宣讀:
以上是大韓民國獨立宣言的原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己未獨立宣言書》——錚錚漢字,音韻鏗鏘。 原來,韓國,本不稱呼為“韓國”,它也不過是近百年來才產(chǎn)生的名稱。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晚期,武王伐紂,紂王之叔父殷商貴族箕子就跨海來到了朝鮮半島,他率5000移民,控制了當時尚處在原始社會的朝鮮半島,建立了第一個朝鮮政權(quán)——箕子朝鮮。 但那時的箕子朝鮮版圖遠比現(xiàn)在的遼闊,它大概包括如今的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這就是韓國悠久的歷史雛形。 從這點來看,當年從中國遠渡而至的箕子及其隨行的5000民眾,就是朝鮮半島上語言文字交流的主體。 他們交流的什么語言?那當然是漢語。 也就是說,韓國與漢字的淵源,其實打從三千多年前就開始了。 朝鮮半島偏遠但安寧的水土,養(yǎng)育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而在此安歇的人民;而從殷商攜帶而來的文字,則書寫滋養(yǎng)著在這塊土地上代代不息的生命。 直到戰(zhàn)國后期,燕國出于與齊國一較高下的政局謀劃,派大將秦開攻打箕子朝鮮,一舉打到鴨綠江邊。 不得已退居鴨綠江東部的箕子朝鮮,才隱隱有了和如今朝鮮半島版圖相重合的影子。 但不管是商紂移民還是燕國士兵,其說話寫字皆是我國古代漢語。 之后秦始皇蕩平六國,實行各種野蠻暴虐的嚴政酷刑,有一部分不堪其重的百姓逃亡到朝鮮半島謀求生機,繼續(xù)了毫無語言文字障礙的安穩(wěn)生活。 直到又一個人——衛(wèi)滿,再渡黃海,箕子朝鮮才有了可堪記錄的政權(quán)變革。 衛(wèi)滿本是戰(zhàn)國時期燕人,因漢朝已立,他不得不攜眾東渡投靠箕子朝鮮。 其時君主箕準十分尊崇他,奉為博士,卻不想他實力強大以后竟忘恩負義奪取了箕準政權(quán),重新建立了——衛(wèi)氏朝鮮。 然而,我們不管當時的政權(quán)是如何得更迭,民眾是來了一撥又一撥,但追其使用的語言文字卻都是來自中原國土的象形字——漢字。 02 “朝鮮”國名為洪武皇帝親賜 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封建王朝高峰——漢朝,是對朝鮮半島統(tǒng)治最徹底的王朝。 能征善戰(zhàn)的漢武帝直接消滅了衛(wèi)滿朝鮮,設(shè)為4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樂浪郡,就在如今的平壤附近。而三國時期設(shè)立的帶方郡,則在如今的漢城。 由此來看,漢代與三國的官方語言與文字都已經(jīng)傳入當時的朝鮮半島。 而當時朝鮮半島南部的辰韓、馬韓、弁韓三個部落,也就被當時的中原王朝稱為“三韓”或者“韓國”。 這就是是“韓國”名字的由來。 后晉時“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國北方政權(quán)飄蕩,中原王朝建立在朝鮮半島上的郡縣權(quán)威也受到挑戰(zhàn),箕子朝鮮遺民趁機發(fā)動政變,建立“新羅”。 “新羅”在幾百年的時間里也沒有閑著,勵精圖治,強兵秣馬。隨之在朝鮮半島瓜分戰(zhàn)中,與唐朝一起各占南北,而如今的平壤就是南北分界線。 自此,唐朝官話也隨之傳入朝鮮,漢字仍是當?shù)厝私涣鲿鴮懙闹饕踔潦俏ㄒ挥米帧?/p> 如果非要說朝鮮半島上使用的漢字在古代有什么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滅亡后,高麗王朝的興起。 它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卻迫于蒙古的壓力不得不與其通婚,這三四百年間,朝鮮半島的語言與文字受到了蒙古語的影響,其發(fā)音帶有了一定的蒙古語音的特點。 這也就解釋了,現(xiàn)在一些韓國人把韓語,歸入阿爾泰語系的原因了。 但影響歸影響,蒙古語本身對語言結(jié)構(gòu)的嚴謹性要求,導(dǎo)致其很難具有廣泛而流暢的傳播性,所以,漢字仍舊是高麗王朝的官方文字。 然而,高麗王室的親蒙姿態(tài)引起了當時老百姓的反感和厭惡,尋求機會推翻了高麗政權(quán),建立了以李桂成為首的親近華夏文明文化的新政權(quán)。 而這個時候,中國正處在明朝初期。 李桂成向明朝皇帝求取自己新政權(quán)的國名,洪武帝朱元璋親自為他起名為“朝鮮”。 這個帶有含義性的國名就被延續(xù)了下來,朝陽出生,熹微安寧。寓義像古代朝鮮那樣光亮安寧,同時親近華夏,宣揚華夏文化,永結(jié)親密之邦交。 ——這是繼“箕子朝鮮”、“衛(wèi)氏朝鮮”之后的,第三個以“朝鮮”命名的政權(quán)——李氏朝鮮。 而朝鮮和中國的親近關(guān)系也在這個政權(quán)期內(nèi)達到了頂峰。李氏朝鮮幾乎事事遵從中原之大國,中國。當時有“事大”一詞為證。大,即,大國,中國也。而兩國的文化溝通與交流,也達到了空前的頂峰。 漢字、漢語與漢文化是李氏朝鮮官方語言、文字以及主要風(fēng)俗傳統(tǒng)、人文思想。 而明朝也沒有辜負他的期待。在朝鮮本土遭受日均侵略之時,果斷出兵,情誼援救,保護了朝鮮王朝,也正因此李氏朝鮮王室對明朝感激不盡。 至此,朝鮮的公文等仍是以漢字書寫。 那到底是什么時候,韓國開始有自己的文字,甚至是說,開始否認漢字的主體地位的呢? 03 國力衰弱造就文化影響力衰弱 一國之文化必須依靠一國之國力才能綿延廣大,前朝盛大輝煌的國力使中國四周的屬國皆以中國文化為天朝上國之先進文化,競相模仿,推崇學(xué)習(xí)。 然而隨著清朝后期國力之衰微,落后之國門被列強一次一次地轟開,國之尊嚴尚且不在,何談文化的輻射與影響? 1443年,朝鮮王國世宗大王召集賢臣齊聚集賢殿,廢寢忘食,焚膏繼晷,創(chuàng)造朝鮮拼音文字——《訓(xùn)民正音》。也就是后來說的“諺文”。 但其實,當時“諺文”也不過是在極下層老百姓、未讀過書的婦女之間使用,上層貴族仍舊以使用漢字為尊貴身份的標榜。 但是,漢字文化圈的影響卻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清朝被列強摧毀,以封建中國為軸心的漢語文化圈也徹底不再具有實際和表面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大局重新洗牌下,朝鮮半島分為“朝鮮”和“韓國”。 韓國政府開始多次頒發(fā)“去漢字化”的政策,教育領(lǐng)域也不再要求甚至明令禁止學(xué)習(xí)漢語。 雖然只靠韓國自造的表音“諺文”無法準確地表達出每一個字符,但是,它寧愿把漢字放進括號進行注解,也不再將漢字作為主要使用文字。 然而一種政策越是強硬,抵觸政策的心就越是執(zhí)著。不斷地有機構(gòu)和民眾發(fā)出對“去漢字化”的抗議,對“禁止學(xué)習(xí)漢字”要求的示威游行。 經(jīng)過不斷地努力,漢字課程在韓國終于謀求了一個不上不下的角色——成為了韓國學(xué)生的選修課程,不禁止也不鼓勵。 但是,那些專門從事法律方面的人才被要求必須精通漢字。 原因是什么,我想,那厚厚的用漢字記錄的歷史與法律文獻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04 小結(jié) 用古老而內(nèi)涵豐富的漢字傳承韓國文化,到底是漢文字之大幸還是韓國民族之不幸?摒除漢字重啟表音新文,到底是韓民族之進步,還是漢文字影響力之衰頹? 這問題的答案,只能留給時間。 然而,韓國無論從政治淵源還是文化淵源上來講,都與中國有著從古老歷史到現(xiàn)實國情的聯(lián)系。其文字更是賡續(xù)著漢文化先祖的精神內(nèi)核。 然而,當一個民族已經(jīng)獨立地、不依附于任何民族而自由地存在于世界之林的時候,它需要重塑自己的民族意識、文化意識、文字意識等。 也許韓國,也不過是在重塑自己的文化意識,以期更長遠的未來,有一個專屬于自身的民族傳承。 但這條路究竟要走多久,我們誰都不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