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精讀】陽明篇條文245-247 【條文245】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fā)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大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小編解讀: 這條是講汗出過多傷津,津液受損而導致大便硬。 脈陽微指脈浮取而微弱和緩,說明正邪交爭已不是那么激烈,從本條看是正勝邪退的現(xiàn)象,稍加調(diào)養(yǎng),則陰陽自和而病愈。若汗出過多,則容易因發(fā)汗過多引發(fā)其他變證,比如桂枝加附子湯證。同時汗出過多,邪未去而陽已衰,比如可能造成病邪傳里。后面接著說陽脈實,我個人理解陽脈實就是類似于太陽傷寒脈浮緊之類的脈象,而麻黃體質(zhì)的人往往體質(zhì)壯實,但也不宜過汗,出汗太多也為太過。所以仲圣在桂枝湯方里特別強調(diào)發(fā)汗的程度,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為佳,萬不可大汗淋漓。大過者,就是大汗出,則導致陽絕于里,亡津液,則大便因硬。 【條文246】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小編解讀: 本條是承接245條反復辨析胃熱津虧的脈證。 太陽病脈浮主表,陽明脈浮主陽熱氣盛,熱邪充斥內(nèi)外。芤脈在雜病中主失血,在外感為陰血虛。本條浮芤并見,則陽熱盛,陰液虛,也即陽熱盛津液虧。也可能跟245條一樣都是因為汗出過多而津液里虧,邪熱內(nèi)盛,津虧則胃腸燥,無陰以和陽,也就本條說的其陽則絕,跟上條陽絕于里情形差不多。尤在涇云:“陽為津液之源,津液為陽之根,汗出過多,津液竭矣,陽氣雖存,根本則離,故曰陽絕”。本條的難點主要是脈浮芤并見和其陽則絕。 【條文247】跗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小編解讀: 這段條文主要講述脾約的病理轉(zhuǎn)機和治法。 跗陽脈在足背上,是胃經(jīng)沖陽穴位處,也是脈診部位之一。古代醫(yī)家常用來診察脾胃的盛衰,古代醫(yī)家臨證非常重視胃氣的盛衰,古語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盛衰對愈后影響非常大,若是胃氣衰弱的病人生病,往往難治?,F(xiàn)在摸跗陽脈的醫(yī)家已經(jīng)很少見了。跗陽脈浮則胃氣強,脈澀則小便多,這說的腸胃陽氣充足但津液輸布失常,津液偏滲于膀胱,則腸胃自燥,則大便不行。這跟咱們平時治療下利采用的利小便實大便正好反過來。現(xiàn)在腸胃津液虧燥實,就不當用承氣類方下之,也就是常說的目前腸胃內(nèi)的燥屎就像無水行舟一樣,治療上應該滋潤腸道通利大便。故用具有潤腸滋燥,緩通大便的麻子仁丸給予治療。現(xiàn)在常用的開塞露和灌腸法治療的便秘也是非常適合這種腸內(nèi)津液虧損而大便不行的情形。這種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等癥狀緩解后,還是調(diào)理脾胃,讓其津液輸布恢復正常,則從根本上解決便秘問題。 【小結(jié)】今天學習的這3條條文主要講的腸道津虧大便不行的情況,無論是過汗還是津液輸布失常都會造成,腸道津虧大便出現(xiàn)燥實而不行,治療上還是清熱潤腸通大便。尤其是247條腸道因津液輸布失常,造成津虧大便不行,在現(xiàn)在有不少人的便秘屬于這種情況,但用開塞露和灌腸法只能治標不治本。經(jīng)方的效如桴鼓離開準確把握病程和明辨病機。盡量獲取病家更多的四診信息,以便在辨證時能夠去偽存真,提高辨證的準確率。最后對條文中的疑問點也歡迎中醫(yī)朋友們跟帖討論,理解有失偏頗的地方歡迎拍磚斧正。 猜你還喜歡: |
|
來自: 阿尼古經(jīng)方學習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