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鄧小平收到了一封信件,打開看完,信中出現(xiàn)了一個許久未聽到的名字:陳獨秀。 原來,這封信是陳獨秀的后人寄來的,他們在信中提到,希望可以為先輩修墓。 一時間,當初那個豪情萬丈、為解放人民思想四處奔走的偉大人物形象突然出現(xiàn)在鄧小平的腦海里,因為他也曾受到新青年和五四運動的影響,逐漸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如今,為當初的領(lǐng)路人重新修墓,自然是應(yīng)該的。 于是,鄧小平在看完信后,當即下令,對陳獨秀后人修墓的事情加以關(guān)照,并親自批示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 “對陳獨秀墓可作為歷史文物加以保護,請安徽省考慮,可否從地方財政中撥款重修,并望報中央?!?/p> 一句話,便為陳獨秀后人修墓奠定了基調(diào),就這樣,修墓事宜得以順利進行。 引領(lǐng)革命風潮的一面旗幟 1879年10月9日,陳獨秀出生在安徽安慶懷寧縣,自幼喪父的他,從小便跟隨祖父學習四書五經(jīng),成長在這一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中的他,還曾考取了秀才,準備在清政府中當官。 然而,陳獨秀曾親眼目睹過舊社會太多的不公和殘酷,見到過外來侵略者濫殺國人,官吏對參加革命的百姓施以酷刑,種種事情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震撼,也讓他逐漸萌生了反抗不公的命運、救亡圖存的革命思想。 1901年,因宣傳反清活動受到清政府通緝,陳獨秀被迫逃亡日本,并在東京留學,1904年到1914年,十年時間里,陳獨秀活躍于宣傳革命思想的行列中,逐漸成為了一位有聲望的革命前驅(qū)者,這段時期的經(jīng)歷也為陳獨秀在日后的革命活動中積攢了寶貴的經(jīng)驗。 意識到解放國民思想重要性的陳獨秀,于1915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這也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端。 1917年,應(yīng)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陳獨秀入職北大擔任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隨之轉(zhuǎn)移至北京,陳獨秀在北京的住所逐漸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指揮部,而北京大學也成為了當時思想界最活躍的陣地,啟迪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 隨著俄國通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讓陳獨秀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以極大的熱情謳歌了俄國十月革命: “二十世紀俄羅斯之共和,前途遠大,其影響于人類之幸福與文明,將在十八世紀法蘭西革命之上,未可以政象薄之?!?/p> 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進入中國,被更多先進知識分子了解,并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1919年5月4日,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五四運動應(yīng)運而生,由各個階層廣泛參與,在北京發(fā)起的這場愛國運動迅速點燃了全國人民的熱情。陳獨秀便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展開的。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后一天轉(zhuǎn)移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船上,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這天正式成立,盡管當時陳獨秀沒有出席,但他的諸多意見均被采納,大會選舉他擔任中央局書記。陳獨秀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主要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從中共一大到五大,陳獨秀都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陳獨秀上承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革命先驅(qū),下啟五四運動時期的一代革命青年,他的偉大功績有目共睹。不過,由于歷史原因,相比于“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喚醒民眾思想,大義凜然走上絞架的革命先驅(qū)李大釗,陳獨秀的形象經(jīng)歷了劇烈的變遷。 陳獨秀在貧病交加中逝世 19世紀的中國社會,有著極為復(fù)雜的各個階級和階層,而陳獨秀遠遠缺乏和這些復(fù)雜階級打交道的經(jīng)驗,對于中國政治需要的靈活性極強的各種戰(zhàn)略和權(quán)術(shù),陳獨秀也顯得有些無能為力,同時,在需要人身依附的實力基礎(chǔ)如軍隊、干部方面,他又不夠重視,更致命的一點是,他忽略了農(nóng)民作為革命主力軍的地位。種種因素影響下,陳獨秀最終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第一次國內(nèi)大革命后期,由于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思想,導(dǎo)致了革命失敗,共產(chǎn)黨人和先進革命青年遭到國民黨殺害,使得共產(chǎn)黨損失慘重。此后,他一邊繼續(xù)公開發(fā)表文筆犀利的檄文,聲討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一邊反省大革命失敗的原因。盡管他認為自己負有責任,但同時他也認為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共產(chǎn)國際的錯誤指導(dǎo),因此,他拒絕前往蘇聯(lián)參加中共六大。 1929年,陳獨秀對革命形勢做出過于悲觀的估計,并反對黨確立的武裝斗爭,還提出了一系列錯誤的主張,除了在思想和方針政策方面提出反對外,陳獨秀犯的一個更致命的錯誤是,他開始在共產(chǎn)黨內(nèi)部組建“小團體”,即“左派反對派”,這一行為嚴重觸及了黨的底線,是不能容忍的錯誤。因此,11月15日,陳獨秀被開除出黨,最終成為了一個無黨派人士。 在革命后期,陳獨秀犯下一些錯誤,這是不容辯駁的事實,但同樣,陳獨秀的風骨卻始終未曾有過彎折。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民族危機陷入了空前的危難中,陳獨秀反蔣抗日,對外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愛國熱忱和堅決抗日的決心。 1932年10月,陳獨秀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被判處13年有期徒刑,這也是他第五次入獄,在獄中,他絲毫不改自己反蔣抗日的主張,揮筆寫下“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的話語,令人欽佩。 1937年,隨著全國抗日戰(zhàn)爭拉開序幕,陳獨秀也被提前釋放,出獄后,他開始在公開場合大量發(fā)表抗日文章和演說,面對國民黨的金錢和名利誘惑,他斷然拒絕,盡管生活窮困潦倒,但他始終關(guān)注著國家時局的發(fā)展,盡己所能為抗日救亡做貢獻,在社會上贏得了尊重和聲望。 1938年,陳獨秀一家顛沛流離,到了四川江津,并在當?shù)剜l(xiāng)紳鄧燮康的介紹下定居在江津鶴山坪的石墻院內(nèi),在江津生活的時期,陳獨秀一家受到了鄧蟾秋、鄧燮康叔侄二人的深切關(guān)照。 1942年5月25日,已經(jīng)病重的陳獨秀難得有了清醒的時間,他交代兒子陳松年和妻子潘蘭珍,希望可以落葉歸根,將自己的棺木帶回家鄉(xiāng)去。此外,他更是叮囑妻子,今后可以再嫁,但生活上一定要自立,不能借自己的名聲獲取利益。說完,陳獨秀便又沉沉地昏了過去。 27日,陳獨秀在貧病交加中永遠閉上了眼睛,陳松年開始料理父親的身后事,然而,這時家中早已拿不出什么值錢的東西為父親置辦好的棺木,幸而與父親生前有交道的開明紳士鄧蟾秋、鄧燮康叔侄二人和朋友,為其置辦了衣衾棺木,安葬在了康莊。當時戰(zhàn)火紛飛,陳松年跪在父親墓前,向其承諾等時機一到,一定會帶他回家。 1947年2月,時局變化,陳松年決定完成父親生前遺愿,將他和祖母的棺木一同帶回家鄉(xiāng)。他雇了一只浙江幫船,帶著裝有祖母和父親的兩具靈柩回到了家鄉(xiāng)安徽,葬在了安慶北門葉家沖。 由于江津的墓碑不方便運輸,陳松年又重新為父親立了一塊碑,碑上并沒有寫“陳獨秀”,而是用了陳獨秀當初參加科考時的“陳乾生”這一名字。這是因為當時在辦理陳獨秀的后事時,國民黨曾下過密令要嚴密監(jiān)視,就連幫忙辦理喪事的鄧氏后來也遭到國民黨的糾纏,因此,為了安全起見,同時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陳松年便在墓碑上刻了“陳乾生”,因此,在遷葬至安慶后,沿用了這一名字。 1953年,毛主席在視察安慶時,想到了陳獨秀先生,對他在革命過程中做出的貢獻進行了肯定,并交代當?shù)卣畬﹃惇毿愫笕私o予照顧,在毛主席的關(guān)懷下,陳松年一家的生活才逐漸有了好轉(zhuǎn),陳家的孩子得以繼續(xù)讀書,還考上了大學。 1978年開始,每年清明節(jié),陳松年都堅持帶著孩子們?nèi)殛惇毿銙吣?。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于陳獨秀的研究工作出現(xiàn)松動跡象,陳獨秀墓也逐漸受到關(guān)注。 1979年,安徽相關(guān)部門專門給陳獨秀家屬撥款,幫助他們修繕陳獨秀墓。并立了新的墓碑,以陳獨秀孩子們的名義,上面寫著“陳公仲甫字獨秀 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幾個大字。 后來,鄧小平收到陳獨秀后人寄來的信件,下達撥款重建的命令,根據(jù)中央指示,安徽省立即對陳獨秀墓進行修繕,1982年,陳獨秀墓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立的墓碑下面刻著“陳獨秀之墓”五個字。 陳獨秀一家滿門忠烈,其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先后英勇赴義,為國捐軀,陳獨秀逝世已經(jīng)80年了,今天,當我們再次聽到陳獨秀三個字時,仍然能感受到革命年代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激情澎湃,他在風云激蕩、波譎云詭的年代中,讓一代革命青年覺醒,至今仍然引領(lǐng)著一代又一代的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