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演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 槁 '槁'(gao3),這是一個形聲字。甲骨文的'槁'字,整個字形似'郭'(如同城墻上的角樓之形)之內(nèi)有'雙木'之形。意為存放作為燃料用的木柴或作為建筑材料用的木料的有頂無墻的建筑。 古代殷商王朝很多屬地是平原,農(nóng)耕和畜牧業(yè)都非常發(fā)達(dá),作為主要農(nóng)作物的秸稈不僅是重要的燃料,也是喂養(yǎng)牲畜的重要飼料。稻草、麥秸等還是建造房屋時蓋在屋頂?shù)闹匾ú?。木柴是燃料,木材更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為防止被雨雪淋濕,把這些物資堆放在有頂?shù)慕ㄖ?nèi)存放備用。甲骨文的'槁'字就好像是在這些物資上面加上了防雨雪的頂蓋。 金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將下部的'雙木'寫作一'木'。小篆訛變,寫成'上高下木'。說文解字釋:'槁,木枯也。'意為干枯。其實(shí)這是延伸義,蓋因許慎未見甲金文所致。隸書承續(xù)小篆字形,楷書寫成'左木右高'的'槁'。 '槁'的本義為貯存木柴或木材的有頂無墻的建筑。此義早已湮滅。延伸義為樹木干枯。《荀子.勸學(xué)》:'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 意為: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yàn)榻?jīng)過加工烤彎,使它變成這樣。 '槁'泛指干枯。《孟子.公孫丑上》:'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意為:他兒子跑到田邊一看,田里的苗全都枯死了。 '槁'也延伸指干癟,瘦,常與枯連用。《莊子.知北游》:'形若槁骸。' 意為:形同干尸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