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 孔子說:“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賦予的,桓魋能把我怎樣呢!”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wèi)國去陳國時經(jīng)過宋國?;隔s聽說以后,帶兵要去害孔子。 當(dāng)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xí)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xué)生保護下, 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面對威脅,孔子相當(dāng)自信。他認為,自己懷仁行德,自有上天護佑,壞人對自己是無可奈何的。 孔子的這句話看似不合邏輯,實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仁者無畏”。 所謂仁者,是具有博大情懷的善者,他們有著崇高的美德,悲天憫人,泛愛大眾, 行為處事無不著眼于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有時候,為了民眾或他人的利益,寧肯犧牲自己。 這樣的人,所到之處,受到人民的真誠歡迎和衷心擁戴。不要說他們很難遇到困境,即便真的遇到危險, 也會有很多人出來幫助他們,甚至是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他們。因而,這樣的仁者往往能夠逢兇化吉。 孔子不僅是個仁者,更是一個智者,他深明其中道理,所以面對一切艱險都無所畏懼。 盡人事,安天命,是一體的,是連貫的。我們努力到無能為力,則天命如何, 就如何,坦然,豁達的接受。 |
|
來自: liuhuirong > 《融奕論語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