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里說“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所以惡寒是太陽傷寒的典型癥狀。溫病初期的“惡寒”和太陽病的那種“惡寒”是兩個概念。少陽病那一種“惡寒”是因為身體能量都到三焦去“支援”戰(zhàn)斗了,臨時出現的手腳冷和微惡寒的感覺,而不是真正的傷寒那么重度“惡寒”,真正的傷寒蓋著被子都覺得冷,大家是不是都體會過?所以當你辨有少陽證,惡寒不重可以不用管。太陽傷寒“惡寒”是主動型的,就是不管你穿多少衣服蓋多厚的被子都會感覺冷。 溫病有春溫、秋溫和冬溫,夏天的熱病不叫夏溫,而叫做暑病,暑就是比溫要更熱。這些都屬于溫熱病,然后還需要辨證是否有兼濕兼燥等。溫病治從少陽的機理,根據兼證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即可。目前新冠肺炎的診治中,我們看了那么多人的證都是屬于少陽病兼燥癥比較多,真正見濕證的人很少。他們見拉稀,就以為是濕,其實不是的。見濕證真的要去利小便止利的那種很少。 吳鞠通說溫病剛開始有惡寒的感覺的時候還要用桂枝湯。溫病能用桂枝湯嗎?他根本就不明白,溫病一開始就是少陽病,怎么能用桂枝湯呢?就算是惡寒,也不能用桂枝湯,桂枝湯治療的不是惡寒的范疇,是惡風,一個主動一個被動,體感上也不一樣,解表和解肌不是一個概念。柴胡證也有惡寒,它是往來寒熱么,剛開始他也會惡寒的。我們剛開始治少陽溫病的時候,惡寒都不用管,治療少陽病,直接去治他這個三焦。在對治三焦過程中,他可能通過發(fā)汗或下利就把病給解了,吳又可發(fā)明了一個達源飲,他都論述了病不在表,發(fā)汗徒勞無功,不在里,下之則傷胃。 再說回傷寒。傷寒是寒邪閉表,所以要通過解表的方式,把寒邪驅出體外,得汗而解。大家知道麻黃湯是太陽傷寒的主方、正方,可以發(fā)汗解表,小青龍湯和大青龍湯也都是麻黃湯的理法,只是有其它兼證。能用麻黃湯我一般用葛根湯加杏仁,里面已經包含了麻黃湯。因為麻黃湯發(fā)汗,發(fā)汗之后,津液沒辦法立刻補充,如果發(fā)汗過了人會很難受,我用葛根加杏仁湯代替麻黃湯。這樣用的好處是,既可以健脾又可以補津液,把桂枝湯和麻黃湯理法合在一起了,既發(fā)了汗又不傷津液。一般喝一次汗出不來,需要再喝一次,這樣汗出來了人還不會感覺到津液虧損渾身發(fā)燥??紤]到現代人的脾胃不太好,發(fā)完汗后,脾胃運化津液的能力跟不上,無法和古人的脾胃相比。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感冒后,如果發(fā)汗會渾身酸痛,這就是發(fā)汗后脾胃弱了,導致津液不能及時供給。尤其那些平時脾胃就不好的人,經常會感到渾身酸疼,所以我現在一次都沒用過麻黃湯,都是葛根加石膏湯或者葛根加杏仁湯。杏仁宣肺,肺主皮毛。如果是高燒,沒有里熱證和少陽證的時候,可以用葛根湯加杏仁加石膏,基本一副藥就退燒。明白理法后,方子是可以應用自如的。經方的應用,時刻都要考慮到脾胃,如果脾胃不運化,你給患者吃什么都沒有用的。所以,治病絕對是一個需要細致入微的活兒,一旦入了中道之法,參悟了后天之本,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問題輕重緩急一目了然?,F在人的脾胃肯定不如古人,很多小孩子生病都是因為脾胃的問題。我開出的方子中,建中湯類是頻率最高的。脾胃一旦有問題,各種慢性病都出來了。我們后面會專門用一集來講講建中的重要性。 那你明白了傷寒和溫病的區(qū)別,一個是傷于寒邪,要用麻黃桂枝等溫熱藥來發(fā)汗解肌,一個是溫病,要用清宣和養(yǎng)陰的藥來透熱補津液。那么你還會不會得了溫病去艾灸?你還會不會得了溫病用麻黃湯?溫病本來就是熱灼津液,本來就陰虛了,你去發(fā)汗,你去艾灸,那無異于火上澆油??!那樣津液就更虛了,燒會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