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上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關節(jié)疼痛就是最主要的一個問題。 相信患有風濕、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人來說,無論明天是陰天還是下雨或是降溫,關節(jié)就會隱隱作痛,如同天氣預報。 輕者關節(jié)酸軟,疼痛,僵硬,重者全身大大小小的關節(jié)還會出現(xiàn)腫脹,劇痛,甚至關節(jié)變形,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在治療方面,風濕,類風濕方面,西醫(yī)首先會讓你先吃消炎藥、止疼藥,封閉針,各種各樣的激素藥,藥物本身副作用有時都超過了治療的作用,讓原有的病情雪上加霜。 一通操作后如果還沒治好,還會采用滑膜切除術或關節(jié)置換手術,讓患者苦不堪言。 但西醫(yī)心知肚明,它們的方法,無論吃藥還是手術,最多也只能緩解癥狀,沒辦法把病治好。 我們常說,凡事皆有因果,只處理了“果”不解決“因”,病又怎么能治好? 這就好比馬桶堵住了,不想著疏通,卻禁止所有人上廁所。聽起來有點滑稽,但事實就是這樣。 中醫(yī)認為,風濕、類風濕,多是在正氣不足、陽氣衰弱的基礎上,風、寒、濕邪侵入人體引發(fā)的痹癥。 中醫(yī)在治療風濕、類風濕,有這么一個非常好的方子,這個方子來源于醫(y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桂枝芍藥知母湯。 全方組成: 桂枝、白芍、甘草、麻黃、生姜 、白術、知母、防風、制附子,等九味藥組成。水煎服,一天兩次,飯后服用。 《金匱要略》原文是這樣寫的,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諸肢節(jié)疼痛,既是多個關節(jié)的意思,也是四肢關節(jié),全都疼痛。身體羸弱,身體不是那么勻稱,有的地方有些畸形,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關節(jié)變形畸形。 腳腫如腿,腳腫得厲害,疼得厲害,不僅腫,也疼。如脫,就是行走困難的意思,如同脫離了人體,不是自己的腳。 那么這個方子怎么治療風濕、類風濕的呢? 接下來帶大家來解讀這個方子的治療思路。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散寒; 中醫(yī)認為,寒是導致關節(jié)痛最大的一個病邪,因為“寒主凝滯”,“寒主收引”,受寒后,絡脈淤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所以這里用制附子、桂枝、生姜、麻黃,四味藥來祛除關節(jié)縫里的寒邪。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上助心陽、下補腎陽、中溫脾陽,其藥性善于走動,通行十二經脈,全身上下各處無處不到,內可溫補五臟六腑,外可達皮膚毛發(fā),能把陽氣帶到關節(jié)縫里,把關節(jié)骨頭縫里的寒通通搜刮出來,是一切寒邪陰邪的克星。 桂枝辛溫,辛能散寒、溫能通絡,桂枝是桂樹枝頭新長出來的那一小段嫩嫩的樹枝,所以陽氣很旺,我們看樹木在冬天硬邦邦的,一掰就斷,但等到春暖花開就不同,你會發(fā)現(xiàn)樹木都有了韌性,因為有了陽氣,人的關節(jié)也一樣,有了陽氣就不會僵硬。 桂枝的枝猶如人體的四肢,這種枝類的藥善于走四肢,可引陽氣到達四肢末端,把手指關節(jié)寒邪祛除,寒邪一除通則不痛。 生姜性溫,溫的藥它能夠散寒,肚子冷痛,貼片生姜立馬就好,風寒感冒,全身發(fā)冷,煮一碗生姜水,趁熱喝,你會發(fā)現(xiàn)火辣火辣的,全身冒汗,因為生姜能溫通血脈。 麻黃辛溫發(fā)散,能夠發(fā)汗,風寒感冒,渾身怕冷,用麻黃。麻黃可以令人出汗,在出汗的過程中,把身體里的寒邪通過汗水,一起散發(fā)出去。 《傷寒論》把風濕、傷寒等疾病向愈的現(xiàn)象叫做汗解,就是說身體微微出汗后,病情就會緩解變好,因為皮膚毛孔就是排泄的通道,汗能夠出來,就說明邪有出路。 以上四味藥,不管體內之寒,還是衛(wèi)表之寒,或是深入關節(jié)骨縫之寒,都能搜刮出來。 春暖花開,冰雪消融,通則不痛。 第二步就是除濕。 濕邪為著弊,有句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邪一旦深入骨髓,就會安營扎寨,如果再加上寒邪狼狽為奸,就會很難清除。 《黃帝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所以祛濕的關鍵在于健脾,這里用了一味白術作為健脾祛濕。 白術味苦甘溫,甘溫補脾,苦可燥濕,氣香芳烈,溫運脾胃,有健脾胃、運精微、溫中陽、升清氣、燥濕的功效。 很多濕的產生其實都是脾胃的問題,脾胃好,濕氣少,而白術就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 脾主四肢,脾所生化的氣血可以濡養(yǎng)四肢,只有肌肉豐滿壯實,四肢才能輕勁靈活有力,才有資本去抵抗外邪,所以用健脾來治風濕是治本。 知母甘寒質潤,利水散腫兼滋陰,一方面可以防止上面的溫藥過燥,燥熱內生,寒化熱,第二知母滋陰生津,關節(jié)就像軸承一樣,用久了容易生銹不靈活,一動就會咯咯響,這時候滋陰生津就像是給關節(jié)添加潤滑油。 第三步就是驅散風邪,在眾多風藥里面有一味藥叫防風。 防風,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預防和治療風邪引起的各種病癥,被稱為“風家圣藥”。 防風溫而不燥,味甘而不峻,以辛為用,升浮發(fā)散,善走全身,最能發(fā)表祛風,勝濕止痛,善治諸般風疾。 風藥的妙處還在于風能勝濕,像我們平時洗完衣服后,會把衣服拿到通風有陽光的地方曬,這樣一來衣服就會很快干了。 最后兩味藥就是芍藥、甘草。 白芍苦酸微寒,具有養(yǎng)血柔肝、止痛斂陰等功效。炙甘草補中益氣、和中緩急,二藥合用,酸甘化陰而養(yǎng)血,柔筋緩急而舒筋。 考慮到久病多瘀,久病必虛,思索再三后,加入西洋參、三七,西洋參補氣養(yǎng)陰,三七活血化瘀,從根本上解決氣虛血瘀等問題。 中醫(yī)不傳之秘在量。 尤其是過去的一些老中醫(yī)“傳藥而不傳量,拿附子來說小量可溫補脾腎,中量能祛寒止痛、大量則回陽救逆,同樣的一味藥,用量的不同,功效也有區(qū)別,而量之大小,必須在辨病、辨證的基礎上,因時、因地、因人,符合病情與機體的情況為宜。 |
|
來自: 百草堂圖書館 > 《類風濕關節(jié)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