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熟的標(biāo)志是什么? 打開搜索,答案撲面而來: 有含蓄的:靜得下心、沉得住氣、扛得住事; 有直白的:脾氣越來越小、期待越來越少、心態(tài)越來越好; 有詩意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粗繒大布裹生涯, 腹有詩書氣自華”…… 其實(shí),歸根溯源,無非有三:身體、心智、道德。精彩紛呈,不過是角度不同。 這不,這幾天在《2021中國散文精選》《鳥知道,花知道》中又看到一個“新角度”:“當(dāng)一個人認(rèn)識到殘害鳥兒是一種惡時,這個人真的成熟了”。 坦率地說,這一點(diǎn),恐怕對上世紀(jì)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來說,觸動更大一點(diǎn):那時候,對太多的孩子來說,打鳥、玩鳥,端鳥窩、掏鳥蛋,都屬家常便飯,都是樂此不?!?/p> 本人雖屬那個年代,可毫無一絲這樣的愧疚之心,而是按照《鳥知道,花知道》說法一個“成熟”較早的人:從小愛鳥,并癡心不改。 舉一個例子:院子里有一顆西府海棠,每年采摘的時候,樹梢的果子,我會刻意不摘,留給冬天的鳥兒…… 我更欣慰的是:孫子比同時期的我“成熟”得更早——今年冬天,小鳥把果兒都吃光了,小院不再有鳥兒的蹤影,三歲大的孫子甚是“焦慮”:爺爺,小鳥都去哪里了?天這么冷,它們還有果子吃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