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奔流文化·有young】博物館里的“兔”②四只耳朵的兔子見過嗎?它可是一只神獸哦 在中國文史古籍中,有關兔子是祥瑞之兆的記載很多,還有各種神話傳說中,兔子也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 中華先民與兔有著密切的關系,養(yǎng)兔、獵兔、愛兔、常常將兔的形象描繪于生活器物上,使“兔”成為中國人歷來豐富生活的重要元素。 2023年是癸卯兔年,就跟隨奔流新聞記者一起去看看藏在敦煌市博物館里的不多見的“兔”。 01 ▲唐代九格兔磚 敦煌市博物館藏 敦煌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有一塊長33厘米,寬33厘米,厚5.5厘米的“九格兔花磚”,此花磚于1972年出土于敦煌城東蘇家堡的一座唐代墓葬,圖案模制凸起呈淺浮雕狀,磚面分為九格。九宮格是中國最為傳統(tǒng)的平面構成形式,亦稱為九宮圖,由“口”和“井”字圖形組成,即在正方形“口”的區(qū)域內以“井”字結構劃分出獨立的九個均等格。中格為側身臥兔,伏首長耳,身蜷曲。兔紋代表的寓意多為吉祥團圓,折桂長壽,多子多福等等。四角格內為敦厚的柿蒂紋,花型兩兩相對,中有圓珠。周邊中部四格為柿蒂蓓蕾花紋,花為四角對稱的三角形葉片,內為四瓣花蕊,柿蒂紋廣泛運用于古代墓室,富含孕育新生命意味,而模制花磚是古代繪畫和雕刻技藝高度結合的珍品。 除了這塊特別的唐代九格兔磚,在敦煌市佛爺廟新店臺墓群,相繼出土過一些兔畫像磚,其中不乏一些靈動可愛的兔形象—— ▲魏晉兔畫像磚 敦煌市博物館藏 這塊長33厘米,寬17厘米,高5厘米的兔畫像磚,系1995年從敦煌佛爺廟—新店臺一座魏晉墓出土。磚呈長方形,白色涂底,墨線勾勒。兔首伏于前爪上,兩大耳后傾,前胛處繪有翎羽,作蹲踞狀,生動地描繪了白兔憨態(tài)可掬的狀態(tài)。 ▲晉白兔畫像磚 敦煌市博物館藏 這塊長33厘米,寬16厘米,厚6厘米的兔畫像磚,系1995年從敦煌佛爺廟—新店臺墓群一座晉墓出土。磚呈長方形,磚勾繪黑色邊框。白色涂底,墨線勾勒。首伏于前爪上,兩大耳后傾,前胛處繪有翎羽,作蹲踞狀,非常靈動。 ▲魏晉奔兔畫像磚 敦煌市博物館藏 這塊長29.2厘米,寬14.4厘米,厚3.9厘米的奔兔畫像磚,系2015年從敦煌佛爺廟—新店臺墓群出土。磚呈長方形,磚面勾繪紅色邊框。右向,兔昂首,兩長耳后傾,肩胛處有羽狀翼,尾上翹,作疾奔狀,形象生動活潑,動感十足。 ▲魏晉奔兔畫像磚 敦煌市博物館藏 這塊長29.1厘米,寬13.9厘米,厚4.5厘米奔兔畫像磚,系2015年從佛爺廟—新店臺墓群出土。磚呈長方形,磚面勾繪紅色邊框。左向,兔昂首,兩長耳后傾,肩胛處有羽狀翼,尾上翹,作疾奔狀,畫面動態(tài)。 02 在敦煌,一提到兔子,很多人都會想起莫高窟中的經(jīng)典壁畫——“三兔共耳藻井圖”,三只兔子排成一個三角形,兩兩相鄰的兔子分別共用一只耳朵,讓這個經(jīng)典的視覺符號成為了世界美術史上神秘的圖案,而在敦煌市博物館館藏的魏晉時期的兔畫像磚中,有兩塊兔畫像磚,與“三兔共耳圖”一樣,充滿著神秘的色彩,而它的四耳造型尤顯特別,想讓人一探究竟。 公元前8世紀的西周時期,兔子的形象就開始出現(xiàn)于青銅器上。在漢代畫像中,西王母身旁或月中搗藥圖像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兔子,另外,在漢代漆器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中也經(jīng)常可見兔子形象。 ▲魏晉四耳兔畫像磚 敦煌市博物館藏 這塊長29厘米,寬14厘米,厚4.2厘米的四耳兔畫像磚,系2015年從敦煌佛爺廟—新店臺墓群一座魏晉墓出土。磚呈長方形,磚面勾繪紅色邊框,白色涂底,墨線勾勒,腿部彩色裝點。左相,兔昂首,四耳后傾,尾上揚,身體布毛狀飾紋,作奔跑狀。 ▲魏晉四耳兔畫像磚 敦煌市博物館藏 另外一塊長29.2厘米,寬14.2厘米,厚4.7厘米四耳兔畫像磚,系2015年佛爺廟—新店臺墓群出土。磚呈長方形,磚面勾繪紅色邊框,白色涂底,墨線勾勒,腿部彩色裝點。右向,兔昂首,四耳后傾,尾上揚,身體布毛狀飾紋,作奔跑狀。 這兩只兔子為什么會有四只耳朵呢? 經(jīng)過考古工作人員研究發(fā)現(xiàn),“四耳兔”應是與一定傳說相聯(lián)系的神獸,這種“四耳”神獸,充滿著濃郁的仙幻色彩,畫工們經(jīng)過對傳說的藝術加工,才呈現(xiàn)出人們心中的“四耳兔”形象。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荊雯 圖丨敦煌市博物館供圖 (奔流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