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阿凡達2》全球票房累計達到19.28億美元,超越《蜘蛛俠:英雄無歸》成為影史全球票房第六雖然《阿凡達:水之道》跟它的上一部,以及絕大多數(shù)詹姆斯·卡梅隆的電影一樣,是“放長線,釣大魚”,而不像通常的粉絲電影那樣,票房高峰只能維持在公映的前幾周,不過對于這部續(xù)集在劇作上的問題,卻一直爭議不斷。之前,除了《終結者》之外,卡梅隆從未給自己編導的電影拍過續(xù)集,但第一部《終結者》的成本很低,所以續(xù)集與之相比,在各方面都會有明顯的升級換代,而這樣的前后對比,在同樣預算高昂的《阿凡達》系列中,則不容易體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終結者2審判日》雖然特效驚人,但在劇作上卡梅隆并沒有“放飛自己”,花費巨資去營造未來戰(zhàn)爭場景,而是延續(xù)前作“四兩撥千斤”的傳統(tǒng),一場未來機器與人類的大戰(zhàn),依然只是在當代的場景中,由兩個角色來完成的,唯一的區(qū)別,可能就在于從一人一機器,變成兩大機器人之間的較量,當然“救世主”約翰·康納也由胎兒成長為一個少年……接下來此系列的續(xù)作,卡梅隆都沒有繼續(xù)執(zhí)導,別的編導都把心思與預算放在呈現(xiàn)未來戰(zhàn)爭,或者增加時間線上,這樣做的結果,是都無法在口碑與票房上,達到前兩部電影的高度。而《阿凡達》,特別是續(xù)集《水之道》,在設置上跟《終結者》是反其道而為之的,因為主場景不再發(fā)生在當代的人類社會,而是去了一個完全虛構的外星球,一個“異世界”,故事中對陣的也不再是兩大角色,而是以家庭與部落為最小的單位,《水之道》不再像《審判日》那樣是由一個如父般的前反派機器人,一個母親,一個兒子,還有一個液態(tài)反派組成,而是有了更多的角色,而且以人類的眼光看起來,大家都長得差不多。這樣子做,當然很容易被認為是特效為主,故事為輔……但問題是,故事為特效“開路”,保駕護航的做法,就一定是錯的嗎?針對《水之道》的劇作問題,首當其沖被質疑的應該就是薩利一家是否應該離開原來的奧馬蒂卡亞部落,去島礁族那尋求庇護,此舉能否拯救原來的部落?還是只為了讓導演呈現(xiàn)海洋特效?前作的最后,部落在神力的幫助下,是創(chuàng)造了奇跡,打敗了“天空人”的入侵,而接下來后者又卷土重來,并很快占據了絕對的優(yōu)勢,并開始在潘多拉星球上大搞各種現(xiàn)代化的“基建”,這一情節(jié)在畫面上是被“一年后”的字幕一筆帶過的,奧馬蒂卡亞部落很快就“反主為客”,變成游擊隊那樣,去破壞“天空人”的磁懸浮列車等補給線。與此同時,“天空人”想徹底剿滅奧馬蒂卡亞部落,卻會在靠近哈利路亞山的基地時很快引起反抗,而無法得逞,于是前作中已經“陣亡”的夸里奇上校,此番脫胎換骨,也變成潘多拉星人的模樣,這樣的設置當然跟《審判日》里施瓦辛格角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夸里奇最多是彌補了一些人性,而不是像T-800那樣改邪歸正。也就是說,在過去的一年中,“天空人”其實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yōu)勢,而奧馬蒂卡亞部落只能在杰克的領導下打游擊,而夸里奇這回徹底“本土化”的卷土重來,更讓局勢變得嚴峻……女將軍和夸里奇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就是除掉杰克,因為他就相當于“救世主”,沒有他,部落剩下來的人就是一盤散沙,不足為懼,當然夸里奇這么做還摻雜個人私怨。我們可能太過習慣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維,認為杰克不管怎么樣,都要堅持游擊戰(zhàn),然后等待星球內外大形勢的變化,再伺機反敗為勝。可這在接下來具體的情節(jié)發(fā)展上,是個死結,畢竟奧馬蒂卡亞部落不同于《黑豹》那樣的設置,是個自我封閉,但實際上又完全現(xiàn)代化,甚至超越西方世界的地方,所以如果堅守陣地,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很難做出跟第一部《阿凡達》結尾不一樣的戰(zhàn)斗場景,而只能是無效的重復。《終結者》前兩部在劇作上不會引發(fā)什么爭議,主要是因為“簡單”,如果較真的話,機器人即使把“救世主”給殺了,難道不會出現(xiàn)第二個嗎?而正方一家子為什么要到處逃呢?難道不應該停下腳步,在當代和當?shù)?,繼續(xù)嘗試喚醒民眾軍方政府,聯(lián)合起來對付液態(tài)機器人嗎?而不是始終孤軍作戰(zhàn),最后僥幸逆襲!所以《水之道》在這樣的設置下,不管是從邏輯,或者創(chuàng)意上來講,寄希望于杰克領導部落,像前作結尾那樣再創(chuàng)奇跡,打敗“天空人”,是不太現(xiàn)實的,更是無趣,甚至有點自欺欺人,他沒準只能是像一個現(xiàn)實中流亡的反對黨政客那樣,在別的地方尋求庇護,既而在忍無可忍之下,再借助新的天時“?!崩撕停瑒?chuàng)造“新”的奇跡!接下來就是多角色,特別是薩利大家庭的人設問題,這邊先不管《水之道》尷尬的承前啟后“地位”,很多角色還來不及展開,193分鐘的電影就結束了,似乎它都不能被當成一部完整的電影來看待,但這樣子對人設進行評論的話,是個死結,至少在第三部上映之前,是這樣。在我看來,如果在人設上也延續(xù)卡梅隆之前在《終結者》前兩部里的精簡風格,薩利一家的孩兒們都可以只是配角,只需要著重描寫蜘蛛這一個小孩角色就成。畢竟他更像是一個“人猿泰山”式的角色,而且在成長過程中更直接面臨善與惡的選擇,他可以是有兩個“父親”,一個是杰克,另一個是夸里奇,于是這部續(xù)集就在蜘蛛的兩難選擇中,展現(xiàn)潘多拉星人與天空人的又一場大戰(zhàn)……相信這么處理的話,對于卡梅隆來說,是小菜一碟,但他為什么不這么做?而是要吃力不討好的去“拖家?guī)Э凇保O置那么大一個家庭,那么多的“藍二代”呢?卡梅隆之前對于漫威電影,一直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只是不斷的重復與堆砌。但實際上,更重要的一點在于,漫威確實是在不斷的“拉幫結派”,卻不是在“重復”,而是在走捷徑。不難看出,雖然超級英雄的設定是比較雷同,換湯不換藥的,但具體到每一個超級英雄自身,又是有著鮮明的特色在的,比如鋼鐵俠,綠巨人,美國隊長,雷神,黑寡婦等這些“復仇者聯(lián)盟”的元老們,就算是有再嚴重的臉盲,你都不會把TA們認錯,更何況個人還有自己的獨立電影在先。而這一種把不同類型的角色湊成組合的做法,其實是有悠久的傳統(tǒng),我們這當然有《西游記》,師徒四人,包括白龍馬都是形態(tài)各異,而西方的《指環(huán)王》,雖然魔戒遠征隊主要是由霍比特人,以及咕嚕組成,但圍繞在他們周圍的,還有人類,精靈,矮人,樹人這些絕不會被認錯的不同群體,與反派進行著《指環(huán)王》和《霍比特人》各三部曲的“持久戰(zhàn)”。這種相對“漫畫”式的組合風格,比較討巧,不但容易制造無關痛癢,卻又有趣味的內部糾紛,最后大決戰(zhàn)時群雄匯聚時,也特別容易煽情,同時還能平衡真人表演,與特效角色之間的戲份。但《水之道》不一樣,薩利一家除了一些小區(qū)別之外,大家都長得一個模樣,甚至于那些個島礁族人,其實也長得差不多,雖然都是由動作捕捉,結合電腦特效來完成,但這樣“雷同”的全虛擬角色,別說對臉盲癥患者不友好,就是一般的觀眾都很難區(qū)分,而這種情況,可能也類似于現(xiàn)實中不同人種之間的相互識別,比如西方人看我們,或者我們看黑人,都不太容易辨別出個體間的不同。而卡梅隆故意這么做,顯然是希望在全虛擬角色的塑造上,能更上一層樓,當然也意味著是技術在先,人設為輔。所以他一來沒有把孩子的戲份,都放在蜘蛛這個討巧的角色身上,二來也沒有設置更多不同的潘多拉星人,讓TA們都各有特色,一眼就能識別,從而組成阿凡達版的“復仇者聯(lián)盟”,而是塑造了一個大家看上去都差不多的外星家庭,彼此差異不大,甚至矛盾沖突都極為傳統(tǒng),甚至是“老套”的。雖然漫威和DC中的超級英雄主角們,也會有一些家庭戲份,但更多還是來自一個破碎家庭,或者干脆就是個“孤兒”,你很難想象超級英雄們的戲份集中在一個所謂的“原生家庭”,情節(jié)還主要圍繞那種被演繹了無數(shù)遍的“成長的煩惱”。西方不管是在現(xiàn)實,或者電影中,都早就走出家庭,以及熟人社會,親子關系更多的是距離感,而不是“相愛相殺”,而這些一直以來卻都是東方社會中的“老大難”問題。而科幻片常常會刻意引入一些東方角色,或情節(jié),以營造一種“獵奇”式的怪誕未來感,《水之道》在這方面更是有點“變本加厲”。所以對于“原始部落”式家庭的描寫,對于西方觀眾可能是有一定的新鮮,或者復古感,而對于東方,包括我國觀眾而言,這種所謂的“爹味”反倒可能會對本就敏感的神經,造成一種壓迫,甚至是冒犯,從而間接加劇了對于《水之道》在劇作與人設,技術與敘事方面的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