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時節(jié),想見你 文丨管蘇清 圖丨源自網(wǎng)絡(luò) 臘月十五,天氣晴朗,一掃疫情的陰霾,心里升騰起暖流,農(nóng)歷兔年鐘聲快要敲響了。觀賞家中菖蒲草色,在其幽幽生息之間,不禁又想起這輩子忘不了的戰(zhàn)友親兄弟,頓覺騎鯨扛槍走天涯的歲月是那么美好。 在我戍邊的東海枸杞島,立山石、出泉水之地,長了無數(shù)菖蒲,風中搖曳,幽幽鋪排,接天接地,仿佛是小島的主人。 枸杞島,只有芝麻粒大,方圓5平方公里,緊貼在公海邊上,像祖國東大門上的一把"鎖"。兩年多守島,角角落落我了如指掌。那時東海戰(zhàn)備緊,島上駐守了一個海防團,公海就在眼皮下,外國的飛機、軍艦常常見。我們警衛(wèi)班訓練緊,班長張贊強杭州臨安人,長得像蒲草般樸實而精致,書卷氣襲人但訓練十分嚴厲。班長經(jīng)常勸告我:你一定要爭取考軍校,否則多可惜! 島上菖蒲品種多,高如人、小似拳。蘇東坡著《石菖蒲贊》道明其品性:“其輕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陽之所能及。 至于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豈昌陽之所能仿佛哉?”菖蒲不與俗流為伍,不以花色媚人,清泉白石之間,所滋無須寸土。 在島上站崗執(zhí)勤,四季觀海聽濤,櫛風沐雨,異常艱辛,歌曲《戰(zhàn)士第二故鄉(xiāng)》,就描寫了我們部隊的生活。但苦中有愛也有趣,夕陽西下,海面波光粼粼,迷幻般的色彩,倘若有漁船穿行,恰似莫奈的油畫。遇有強風過境,海面浪花翻飛,驚濤拍岸,巖礁堆雪,如身臨金鼓齊鳴、萬馬奔騰的沙場。日子久了,沒有濤聲的夜晚,營區(qū)熄燈號吹響后,反而睡覺不香了。 那時島上最好看的風景是巨石“山海奇觀”,位于島南五里碑峰巔,數(shù)十里外可見,東壁鐫刻4個巨擘大字,為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浙直總兵都督侯繼高督汛至此所題。登此,山、礁、灘、云、 天、海盡收眼底,令人心醉神迷。但每次出島既難又辛苦,乘上部隊登陸艇,腦袋一片空白,隨艇沖越波峰浪谷,有人不斷暈船,我還四處張望。水天一色,遠處星星點點的島嶼,青黛而朦朧,不知何處是盡頭? 在祖國萬里海疆,我們守島兵不舍其時,盈盈獨立,真像無人知道的蒲草,質(zhì)潔、色雅、形美,成為萬里海防的風景線。近些年,我添一癖,滋養(yǎng)小盆菖蒲,感覺園無石不秀,室無蒲不雅。現(xiàn)代人菖蒲常與盆石相擁,古雅可愛,將它邀入園內(nèi)、置于家中、供于案上,成為朝夕相對的靜友。一盆菖蒲,三兩疏影,自是妙趣橫生。其雖為山林小草,卻有出塵之致,沁透煙霞之氣,這讓我時刻想起守島的難忘歲月。 山中溪澗,流水漸漸,淺灘石縫,菖蒲青青。蒼勁者,如芝蘭叢生,與勁流為友;新發(fā)者,似春山初醒,與碧苔共生。人們最憐這一抹翠色,將之栽種于小屋前,移植于書窗下,不求過盛,所求非茂,最好附石共生,置于盆中,頗有一番幽韻,正如劉禹錫所謂陋室之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坐在案頭前,惟覺其飄逸俊秀,窗外四時流轉(zhuǎn),眼前草色蔥郁,悅目而賞心。 菖蒲其色蒼翠,其形雋秀,其質(zhì)高逸,可賞姿態(tài),畫其肌骨,詠其精神。唐宋以來,人們會在書房里,置上一兩盆菖蒲,以供清賞。明清之時,菖蒲已成為書房必不可少之物,明代《群芳譜》中記載:“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土,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yǎng)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 當年秋風緊、菊花黃,梭子蟹肥了,漁民們一筐筐地往營區(qū)送,機關(guān)直屬隊要會餐送老兵。開大會,宣布退役人員名單,班長名列其中。翌日,班長戴上大紅花,大家伙敲鑼打鼓送到碼頭,登陸艇卷起浪花,一點一點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離別的熱淚止不住奔流,不知何時還會與班長相見。第二年夏,我考上軍校離開了枸杞島。海防線上的一草一木,在我的夢中搖曳而閃光…… 責任編輯:財寶哥 文字撰寫:管蘇清 圖片來源:網(wǎng) 絡(luò) 期刊總數(shù):79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