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七國之亂” 今天是2023年1月17日,歷史上的今天西漢七個宗室諸侯發(fā)動的叛亂 事件摘要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發(fā)生于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當時以吳王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于不滿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剝奪地方諸侯王權(quán)力,所以興兵反抗,最終為漢朝朝廷派周亞夫、竇嬰平定。 七王為: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 西漢皇帝與各王關(guān)系圖 背景秦末民變六國群雄紛起,漢高祖征服中原后,結(jié)合了秦朝的郡縣制與周朝封國制,采用郡國并行制,并且有意識有計劃地消滅異姓王,意圖強化中央集權(quán),且能在漢廷被奸臣把持時,有自家同姓宗室相助。諸侯國少則三、四郡,多則六、七郡,最后諸侯們的領(lǐng)地共二十余郡,而朝廷只有十五郡,諸侯王仍有不小的權(quán)力。劉姓宗室諸侯日益壯大,不滿任由中央集權(quán)的擺布,處處與朝廷對抗。 起因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劉賢入宮朝見皇帝,并得到許可去見皇太子劉啟(日后漢景帝)。與皇太子喝酒、下六博棋時,吳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tài)度不恭,皇太子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太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漢文帝敕命尸體送回去埋葬,到了吳國,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埋葬!”遂又把尸體送回長安埋葬。 兒子被太子劉啟誤殺后,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jié),稱病不朝,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有了反叛之心。后來,文帝問起吳王情況,吳王使者回答到:“吳王實際上并沒有生病,只是因為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庇谑菨h文帝原諒了吳王的舉動,體諒他年老,同意可不來朝覲。吳王得以免罪,謀反的意圖也就打消了。 晁錯的《消藩策》 其他郡國司法官要來吳國逮捕罪犯,吳王都公然拒絕,儼然不臣之藩,這種情形延續(xù)了四十多年。御史大夫晁錯多次上書,對吳王劉濞口誅筆伐,建議削奪吳國的領(lǐng)地。然而文帝因為自己兒子活活打死了對方兒子的關(guān)系,總是不忍心懲罰吳王。 漢景帝畫像 到了景帝即位,晁錯又勸說景帝盡早削奪吳王的土地,因為吳王早晚都會謀反。后來,景帝因為楚王劉戊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淫亂為由,削奪了楚國的東???,接連削奪了趙王犯、膠西王劉卬等。不久,景帝又降詔意圖繼續(xù)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nèi)漢廷所置兩千石以下官吏,聯(lián)合其他諸侯公開起事。 晁錯 經(jīng)過吳王劉濞擔心封地不斷被削奪,于是策劃反叛。膠西王劉+勇敢,喜好兵法,諸侯都怕他,于是派中大夫應(yīng)高勸說膠西王說:“現(xiàn)在天子任用奸臣,聽信讒言,削奪諸侯封地,對諸侯的處罰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吳國和膠西國是有名的諸侯,一旦被懷疑,以后就無寧日。聽說大王因為賣爵的事受到譴責。據(jù)我所知諸侯有罪,也不至干要削奪封地,朝廷的目的恐怕不僅僅是這樣而已!” 膠西王說:“那你認為怎么辦才好?”應(yīng)高說:“吳王自認為和大王有同樣的憂患,他愿意順應(yīng)時勢,舍身為天下鏟除禍害,大王意下。如何?”膠西王大驚失色地說:“我怎敢這樣做呢!陛下就算逼得急,我也只敢乖乖去死,怎么敢反叛朝廷!”應(yīng)高說:“御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諸侯都有反叛之意,憤怒已到極點。吳王對內(nèi)以清君側(cè)、誅晁錯為名,對外出兵追隨大王車乘之后,縱橫天下,大軍所向,無不降順,所到之處,莫敢不服。 作戰(zhàn)圖示 大王只需說一句話,吳王就率楚王攻下函谷關(guān),守住蒙陽、敖倉的糧食,抵擋漢兵,修治軍營,以等待大王的到來。大王如果真的能來,那么天下就可統(tǒng)一。兩個君王分割治理天下,不也是很好嗎?”膠西王也就同意了。 吳王斡旋各國 吳王劉濞又聯(lián)合楚王劉戊、膠東王劉雄渠、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等,發(fā)動叛變,史稱“吳楚七國之亂”。吳王起兵后,置糧倉于淮南的東陽,向西渡過淮水,與楚兵會合,派遣間諜和游擊隊深入觳山和吊池地區(qū)活動。吳楚聯(lián)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四國叛軍攻打齊王劉將閭據(jù)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lián)兵犯漢。由于早有預(yù)謀,所以七國軍隊的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誅殺晁錯七國發(fā)兵之后,漢景帝和晁錯一起商量平叛事宜。晁錯建議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長安。竇嬰、袁盎等人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cè)”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景帝采納了袁盎之計,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袁盎獻策十多天后,氶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lián)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顯錯滅族。景帝批準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干東市,息事寧人、委曲求全。然而吳王謀劃數(shù)十年,以誅晁錯為名,藉朝廷削地而發(fā)難,本意就是要爭奪權(quán)力,并不是真的要殺晁錯,晁錯伏誅后,七國并不止息。景帝派遣袁盎通告七國,諸王仍不罷兵,繼續(xù)西進。 誅殺晁錯 平定叛亂景帝派遣大將軍竇嬰鎮(zhèn)守滎陽、太尉周亞夫東征平叛,周亞夫在出師前,向景帝提出兩條用兵方略,并獲得景帝同意:第一,用梁國梁王劉武的軍隊拖住吳、楚叛軍主力,第二,伺機切斷對方的補給糧道。后來果然梁王受到吳、楚的壓迫,國都睢陽被圍困,不斷向周亞夫和景帝求救。但是周亞夫仍然按兵不動,卻用輕騎兵截斷了吳楚叛軍的糧道供給。缺糧的叛軍多次反撲未果,終于崩潰失敗。后亞夫的用兵方略,一則可消滅吳、楚等叛軍力量,二則可以趁機削弱梁王氣焰和梁國實力。 叛亂歷時三個月即被基本平息,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兵敗逃往東越,東越被漢朝收買而誅殺吳王,吳王之子劉駒逃往閩越國,其他叛王在投降后也都畏罪自殺。欒布在攻破齊國后攻打趙國,圍困邯鄲十個月才攻下,趙王劉遂自殺。其他參與叛亂的諸侯管侯劉戎奴、瓜丘侯劉偃、營侯劉廣也都伏誅。一寶之亂平定后不久,暑帝頒布新令,使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由國相治國,諸侯王無權(quán)過問王國之政事,王國行政權(quán)、官吏仟免權(quán)悉歸中央,另外又留部份諸侯王于京師長安,不讓他們前往各自的封國。 司馬遷 司馬遷七國之亂評述司馬遷在《史記·孝景帝本紀第十一》中評語道:“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fù)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向,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認為晁錯主動挑起事端,并且也沒有采取逐步削減諸侯勢力的辦法,是導(dǎo)致七國之亂的原因。 影響參與叛亂的諸侯國除楚國和菑川國改由近支親屬續(xù)封以外,或被廢除,或被改封給景帝皇子。七國之亂的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quán)得到鞏固和加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