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風俗趣談 本文原載陳先樞編著《長沙傳統(tǒng)風俗大觀》2017年版 春節(jié)又稱“過年”。狹義的“春節(jié)”應(yīng)該是指新年到來之際(大年初一凌晨)及之后(正月十五日之前)的一段時間。然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節(jié)的節(jié)期應(yīng)該包括年前年后兩個連為一體的整個時間段,即指新舊年交替之際辭舊迎新的整個時間過程。一般而言,即向年前追溯到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之日,向后延續(xù)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在民間,春節(jié)是最受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三大節(jié)日。 早在六朝時期,宗懔《荊楚歲時記》對楚地年俗就有詳細的描述: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也(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稱之為三元)?!洞呵铩分^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依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糖。下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凡飲酒次第,從小起。貼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又,以銀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云“令如愿”。 這一載述中,較為重要的習俗為:1.爆竹庭前,辟除邪惡;2.依次拜賀,并飲椒柏酒之類;3.貼畫雞戶上,桃符鎮(zhèn)鬼;4.杖打糞掃,呼令如愿。其中尤其是庭前爆竹、依次拜賀、桃符鎮(zhèn)鬼等風俗沿襲至20世紀四五十年代,長久不衰。 “庭前爆竹”是說,大年初一早起,先在堂屋階前燒響竹筒(唐宋以前稱為“爆竹”),用來驅(qū)趕山臊惡鬼。山臊惡鬼,是民間傳說里的山中怪獸,即所謂“山魈”、“山鬼”之類。這與“年”的傳說密切有關(guān)。傳說“年”原是遠古時期的一種怪獸,頭上長著觸角,異常兇猛。每到寒冬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年”就要出來掠食噬人。人們?yōu)榱朔烙?,一到這時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守歲”大概就是這樣來的),投入一根根竹子,發(fā)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嚇得山臊惡鬼謊忙逃跑。一夜過去,平安無事。 “以次拜賀”是說,大年初一早放完鞭炮之后,全家老少穿戴整齊,按照長者先、幼者后的次序祭祀祖先,互賀新禧。為了辟疫、長壽,要敬椒柏酒,喝桃湯水,飲屠蘇酒,吃膠牙糖(即今之麥芽糖),還要吃五種辛辣味菜(蔥、蒜、韭、蓼蒿、芥),取迎新(辛)之意。再吃一個雞蛋。這些食物,大都是楚地的土特產(chǎn),很有地方風味。飲食這些食物,主要是為了散發(fā)“五藏之氣”和辟邪、消疫、延壽。 正月初一插桃符于門上,也是為了讓各種鬼害怕。漢代應(yīng)劭《風俗通義》說:“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郁壘兄弟二人,性能執(zhí)鬼。度朔山上有桃樹,二人于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神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zhí)以食虎?!鄙褫迸c郁壘兩兄弟,住在度朔山下的大桃樹下面,專管察究各種鬼魅,如有膽大妄為、傷害人類的鬼魔,就把它們抓去喂老虎。于是,古代的人就用桃木雕刻出這兩個神像,裝飾在大門上鎮(zhèn)壓邪鬼。以后,改用兩塊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往門上一釘。再后,換上兩張紙畫上神荼、郁壘的像或?qū)懼麄兊拿?;或畫只老虎貼在門上,稱之為“桃符”。五代時,西蜀宮廷出現(xiàn)了在桃符上寫對聯(lián)之事,即今之“春聯(lián)”。 清嘉慶《長沙縣志》記載:正月元旦,設(shè)香燭、楮錢、米面、果品、酒醴。四鼓長幼悉整衣冠拜天地、家神、宗祖,然后少長以次拜賀,謂之賀年。黎明出行,響爆竹,擇方與時之吉。友交相拜賀會飲。城市擇日,然后列肆。是日占風之方向,以驗歲之豐耗,北主豐,南主歉,觀天色明暗,明多晴,暗多雨。立春日,官行迎春禮后,胥役別以小牛、絲鞭鼓樂送鄉(xiāng)達,謂之 送春牛。嘉慶《善化縣志》也載:鄉(xiāng)村于 元旦,少長衣冠以次持香出門,向吉方三揖,謂之出天行。陳果品、焚香,拜宗堂家神畢,復(fù)向外拜之,為敬天地眾神。然后以少拜長, 曰拜年。城中舊俗,多以天明出行至戲友家,登堂交賀,亦有呼門授褔者。是早占風起方向,北主豐,南主歉;觀天色明暗,明多晴,暗多雨,往往有驗。 其實,從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過小年開始,人們就忙著過年了。家家戶戶打揚塵、洗被褥、除邋遢,還開始殺年豬、打糍粑、辦年貨。過年豬多在這一天宰殺,女婿要送豬腿肉給岳家辭年。舊時的許多家庭還有在過小年時“祭灶”,即在灶君菩薩的壽誕之日對其進行祭祀的習俗。灶神為華夏神譜中的監(jiān)察神,俗傳其受命于玉皇大帝,職司各家之禍福,監(jiān)察人們行為之善惡,年底便上天匯報。這就是晉代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微旨》中所謂“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腫,腫者三日也”。 “灶君誕”是華夏諸多民族普遍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最能展現(xiàn)傳統(tǒng)祭祀文化之特征。各地均有此祭祀習俗,因地域之差異而日期稍異,長沙民間多在過小年時進行。屆時,家家均多備祭品,并以糍粑、蜜糖等甘甜粘性之物涂糊于灶君菩薩的嘴上,進行賄賂,使他匯報時不能開口講壞話,而只能甜嘴蜜舌地為自家美言。不是約束自身行為、凈化靈魂,而是試圖通過賄賂來使神靈隱惡揚善。 “過小年”一說是“小孩子過年”,另一說是開始籌備過大年。長沙兒歌謂:“二十三,燭點燃;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紅花;二十九,去打酒?!?/span>是日,家長為小孩穿新衣,買玩具,烹制小孩最喜歡吃的菜。這一天,債主不討賬,雇工不做事,各家準備辦年貨。主婦則洗被褥蚊帳。 農(nóng)歷十二月最后一日夜為“除夕”,又稱“大年三十”(月小為二十九日)。是日從早上起家家就忙于清除垃圾和灰塵。有的人家在楹柱上貼春聯(lián),有的人家在大門上懸“掛門錢”或貼“門神”。年輕婦女則喜愛在房內(nèi)貼上幾張胖娃娃、金色鯉魚、五谷豐登之類的年畫,將室內(nèi)外布置一新。出門在外的家庭成員也都要在這一天之前趕回來團聚。 除夕夜,有“接司命”、“吃團年飯”、“辭年”、“守歲”、“關(guān)財門”等活動。晚餐吃“團年飯”,家家戶戶大操大辦酒肴。菜肴有余有剩,特別是魚不能吃光,叫“年年有余”。餐桌上必有冷盤,冷盤里常擺著臘魚、海蜇、咸水花生、白切雞、撣豆芽等。熱菜少不了肘子(或扣肉)、大雜燴(俗稱全家褔)、整雞和八寶果飯等。還少不了一碗炒青菜,喻意“清吉平安”。 飯后,于堂屋中設(shè)立香案和食案,用淘盆盛滿熱飯,插以松柏等長青樹枝,盆上豎木架四根,掛以紙錢,敬祀祖先,祈求人壽年豐、人興財旺。掌燈時分,焚香鳴炮,拜祖先家神,叫辭年,并接灶神祭祀。再由長子率領(lǐng)全家向父母親 辭年,父母要給 子 女“壓歲錢”。之 后 ,小孩成群結(jié)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里人家辭歲。各家起立迎接小孩,捧出點心旱茶,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瓷壇的美食,樂得合不攏嘴,因而有諺云:“細伢子望過年?!?/span> 半夜12時正(舊時稱“亥”“子”交接之時辰)交年時,家家爭相燃放鞭炮迎接新年,名為“接年”。接年后,便出門祭拜天神,稱為“出天行”?!俺鎏煨小庇址Q“出天方”,是一種傳統(tǒng)的祈福活動。屆時,家家都開戶出門,鳴放鞭炮,辭舊迎新?;丶液螅P(guān)上大門,叫“封財門”,喊幼兒睡覺叫“挖窖”,謂挖窖里的金銀財寶。三十晚上一定要燃起熊熊烈火,有“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燈”之諺。有的人燒白炭,鄉(xiāng)下農(nóng)民則喜愛燒楓樹蔸,預(yù)示來年六畜興旺。一家人圍爐向火,談今論古,徹夜不眠,叫“守歲”。全家團聚吃糯米甜酒,名“辭年酒”。主婦于各種熟食上放生大蒜一二根,謂“可免瘟神放毒”。城市里更夫擊木梆沿街高唱“小心火燭”,名“叫火燭”。 各商店相互債務(wù)均于是日結(jié)算了清,俗稱“解大比”。到了正月初一就不談債務(wù)。 大年初一,左鄰右舍互不往來。有個別老婦吃齋一天,謂其功德可等于一年。讀書人用紅紙書寫“元旦發(fā)筆,大吉大利”等吉祥語張貼。農(nóng)家于果樹上貼紅紙,俗稱“掛紅”,謂年內(nèi)鮮果豐收,利市百倍。是日不向外潑水,不掃地,不傾倒垃圾,謂“水土出門即財氣出門”。大人不責打小孩,小孩不宜打破碗盞,婦女不用剪刀(除夕即將剪刀妥藏,以免小孩動用)。大年初一忌談鬼怪,打爛了東西要說“打發(fā)打發(fā)”,碰倒了酒杯要說“酒潑地紅”。 正月初二,各家祭財神爺。乞討者將紅紙印制的“財神像”或招財進寶圖分送店鋪或住戶,進門時念:“財神菩薩進門來,一年四季廣招財,日進千箱寶,時招萬里財,恭喜老板大發(fā)財。”主人付點小錢即可受一張財神像。夜晚,有的人家吃餛飩,因其形似元寶,俗稱“元寶湯”。 從大年初一至十五,春節(jié)的禮俗繁雜,祭祀頻繁,大體有: 1.“開門炮”。大清早起,即開門鳴放爆竹、三眼銃。 2.“出天行”。接著,就用香、燭、赭錢、酒醴、果品,祭敬各路神仙。并由家里的男子長者選擇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有的還率家人去廟里為菩薩拜年。門口插桃木避邪。老農(nóng)看天氣以卜農(nóng)事,諺云:“歲朝東北風,五谷大熟;歲朝西北風,大水害農(nóng)土?!?/span> 3.拜年?!俺鎏煨小焙?,全家大小穿戴、梳洗好,集合在堂屋向祖先禮拜(舊時為跪拜,后改鞠躬);隨后,依輩份、年齡逐次向長者拜賀;再后,才是相互祝賀,謂“團拜”。拜年有時間上的講究,即“初一崽(兒子),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地方”。初一般只吃兩餐,以團年飯剩余飯菜為主,佐以青菜、芋頭,諧音“清泰”和好事“遇頭”。初二日,去岳父母家拜年。初三初四才開始向鄰里親友拜年。 4.送“財神”和迎“財神”。正月初一,貧苦人家孩子或者乞丐把一種長方形紅紙木板印的趙公元帥像、寫著“招財進寶”四字的“財神”送往各家,并唱贊賀祝詞。主家即用錢物打發(fā)(贈送),以圖吉利。很多人家還在堂屋里布置供桌以迎“財神”。 5.贊“土地”。春節(jié)期間,乞丐或是貧家兒女祝福年豐民阜。因此,“贊土地”者大多臉上戴著土地神的面具,或者身背土地菩薩進行演唱活動。所到之家,都會得到一些粑粑、年糕或米、錢。 6.玩龍燈等文娛活動。春節(jié)期間,農(nóng)村每個村鎮(zhèn)幾乎都要“玩龍”和“接龍”(盛情接待來村里的龍燈和玩燈人)。有些地方,龍燈出動前,要請巫師或道士祭祀龍神,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多賜以包封。此外,還有走馬燈、打花鼓、舞獅、舞龍燈、舞春牛、燈會和猜燈謎等民間游藝活動。其中最熱鬧的是舞龍燈和舞獅。 舊時長沙一般在正月初六、初七日即開始玩龍燈,至元宵夜形成高潮。屆時,四周鄉(xiāng)民組建龍燈隊應(yīng)商賈之邀穈集省城。龍燈隊伍由執(zhí)事擎“火神廟”大纛前導,旗牌手提長方形燈籠,上書鄉(xiāng)村或祠堂廟宇名稱,各式牌燈齊列兩旁護衛(wèi),長號開隊,金鼓嗩吶齊鳴,龍身蜿蜒翻騰,拼湊各種圖案,商賈民家競相鳴炮迎接龍燈,以求吉祥如意。 此外,位于長沙城內(nèi)的定湘王和朗公元帥等神廟,每歲新年時都要扎一紙龍,沿街行走,鳴鑼擊鼓,熱鬧非常;家家戶戶燒香頂禮,就像迎接真神一樣。如有婦女多年不生育者,每當龍燈游行至其家時,必加送封儀,以龍身圍繞婦人一次,再將龍身縮小,上騎一小孩,在堂前繞行一周,謂之“麒麟送子”。這就是《長沙新年紀俗詩》中所說的:“紙扎龍燈奉作神,香花處處表歡迎。堂前一度兜圈子,步步龍行百草生。”“婦女圍龍可受胎,癡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及紙龍好,能作麒麟送子來?!蔽椠垷粽邚匾箍駳g后,便將紙燈燒毀,龍頭放廟歸位,名曰“完燈”。 龍燈隊還有“漁翁戲蚌”、彩龍船、踩高蹺、跳羅漢等技藝節(jié)目。還有舞獅者,舞獅時,各家燃放鞭炮助興,扮土地菩薩者唱迎春贊詞,名為“贊土地”,語多吉祥,且能按所到家戶家境應(yīng)景贊頌,幽默生動,以博主家高興而獲饋贈紅包。如家有病人,則迎獅子至病人室內(nèi)走一圈,謂可祓除災(zāi)厄;將初生嬰兒置放獅子口中片刻,謂可獲獅王庇佑。 正月初五俗稱“五中”,家人團聚盛宴,謂“五中大似年”。但女婿不得于初五日去岳家拜年,俗謂“要得窮,郎來拜五中”。農(nóng)村稱是日為“五忙日”,不許掀鋤動土,謂動工必有災(zāi)難。是日各商家放鞭炮開業(yè),謂“五路財神生日”從初五開始,各家互相宴請,叫“請春客”或 “請春飯”,一直延續(xù)到正月十五中餐止。 正月初七舊稱“人日”,習慣以這天的陰晴以預(yù)測當年年景。農(nóng)村有的是日吃煎餅,烹調(diào)應(yīng)在天井內(nèi)露天進行,名“云遮天”,謂可降福免災(zāi)。 過了正月初七,春節(jié)氣氛淡化,俗謂“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了壇子涮了塔(酒壇)”。 過了十五,熟人見面也不再喊“拜年”,表示過年已經(jīng)結(jié)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