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驅(qū)車回家路上,打開app聽AI女聲朗讀《見證生命,見證愛》。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某醫(yī)院的疼痛科主任,安寧療護團隊的負責人路桂軍大夫。安寧療護,是指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控制痛苦和不適癥狀,提高生命質(zhì)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 書的開篇講了什么是死亡,死亡的過程。作者寫道,人到生命終點,是一個自然衰退的過程,首先會喪失味覺,這時減少營養(yǎng)攝入可以降低消化道負擔。緊接著會有發(fā)燒、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這會進一步減少體內(nèi)水分,降低身體代謝負擔。再到后面就會昏昏沉沉或者嗜睡,在睡夢中就不知不覺走了。 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個陳述,給我?guī)硪唤z訝異——如此看來,在這個時刻,無法吃東西的話就不要強喂,不然徒增痛苦。而通常人們會覺得為了維持和延長生命,攝入營養(yǎng)是必須的,所以還會強迫進食。作者的觀點是:在生命盡頭,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緩死亡,讓生命自然走向終點。 談到死亡的價值——正是有了死,我們才會重視生,所以死亡非常有價值。好像有點說得通~ 在此之前,我非常不愿意正視死亡。印象中的死亡,都無比痛苦,如親人生病離去,對牲畜的宰殺,或是野外受了傷奄奄一息的小動物。所有這些生命,都是在不情愿的狀態(tài)下,被迫迎接死亡的到來。每想到有一天我的父母也會離我而去,內(nèi)心的痛苦就無法遏制,感覺那是無論如何難以接受的一件事。 這本書讓我學會了用更寬廣的眼光去看待死亡。 作者在第三章“我見證了太多死亡,也見證了太多愛”中,講述了他的患者們的真實案例,當生命臨終時候,患者及其家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反應和不同的選擇。原來面對死亡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是那么手足無措(除了患者及其家屬,有時還包括醫(yī)生),雖然彼此關愛,卻往往又彼此誤會,缺乏坦誠溝通,以致留下遺憾。這里面牽扯的復雜情感,讓人感嘆,邊開車邊聽著這些故事,忍不住潸然淚下。 從宇宙規(guī)律來看,一個完整的生命必然會經(jīng)歷死亡。作為人生必然要經(jīng)歷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也應當和家人面對面平靜客觀的談論死亡。面對死亡,我們的預想是什么?如果喪失自主意識,希望家人們怎么做?有生之年,有哪些愿望想要完成?總之,完全可以在健康的時候就公開、坦然的談一談死亡,而不是讓它成為避諱和禁忌的話題。 在能夠坦然的談論死亡時,我們便能做好準備,當這一刻來臨時知道該怎么做,避免留下無可挽回的遺憾。 路大夫談到了自殺的社會責任問題,我想到的是如果能如路大夫建議的,在學校課程里加入生命教育,死亡教育,這些令人扼腕的事件或許能減少很多!在我學生時期也曾數(shù)次想過了結生命以結束“痛苦”,所幸并沒有這個勇氣。到后來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這里面有過層層心理轉(zhuǎn)變。可見人的成長過程充斥著危機,一個人能夠幸存下來,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容易。 對于死亡,我們所受的教育非常缺乏。我還清楚的記得外婆去世的時候,我是多么的手足無措,坐在她床邊,不知道該怎樣去送別。她在確診惡性腫瘤后接受了痛苦的化療,病情惡化的如此之快,沒多久人就被折磨的奄奄一息了。我覺得她走的并不甘心,她求生的欲望是那么的強烈,可是我們?nèi)紵o能為力?,F(xiàn)在想來仍然是永遠的遺憾和無盡的哀痛。 路大夫的書讓我了解到安寧療護的理念。在腫瘤患者走向生命終點的時候,我們?nèi)绾尉駬瘢绾伟矒峄颊吆图覍?,讓患者有尊嚴的、安詳?shù)碾x去。書里有一個臨終關懷的例子。一天夜深,病人突然不行了。在住進病房的時候,這位病人和家屬都對病情非常了解,對醫(yī)院唯一的訴求是不要讓臨終過程經(jīng)歷痛苦。路大夫告訴患者家屬,人在離世之前,最晚喪失的是聽覺。病人雖然不能動、不能說,眼睛也睜不開了,但是能聽見。如果想讓母親沒有痛苦安詳離世,這時候可以在她耳邊輕輕告慰,讓她安詳離去。與此同時,讓病人家屬摟住她的頭,或者拉著她的手,與她的肢體有親密接觸。醫(yī)護人員在這個時候,只需要默不作聲,進行簡單用藥就好。 于是女兒摟著媽媽的頭,跟她講:“媽媽,你不用擔心,放心走吧。我們一定會照顧好爸爸,家里的親戚我們也會經(jīng)常去探望。還有您的孫子,我一定好好培養(yǎng)他?!迸畠阂贿吜髦鴾I,一邊與母親聊著天。她的母親就這樣聽著,然后悄無聲息地走了。 當遺體被推出來蓋上白色單子,路大夫帶著值班醫(yī)生、護士向患者遺體鞠躬告別,這一幕讓逝者家屬深受感動。值班醫(yī)生第一次碰到這樣如此處理臨終事件,原以為要經(jīng)歷一場手忙腳亂的搶救,心存抱怨,此刻完全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內(nèi)心同樣受到深深的觸動。 可見,安寧療護的理念還有待更廣泛的普及。作者提到即便在醫(yī)生群體中,對臨終關懷的認知也很不夠,未曾接受過這方面的培訓,能給患者提供的幫助就很有限。這門學科要完善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此要感謝作者分享寶貴的經(jīng)驗和體會,讓讀者接受了一場關于死亡關于愛的教育。我想用序言中的一段文字來總結這篇讀后感:“任何讀過這本好書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面對自己的死亡,或是面對自己所愛之人的死亡,他們會有更多的勇氣、信心和愛?!?/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