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蓮燈》是河北梆子反映我國神話故事“沉香劈山救母”的一部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也是齊花坦先生終其一生的藝術(shù)積淀和巔峰作品,創(chuàng)排于1950年代末期,1976年代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成了電影藝術(shù)片,廣為傳播,在全國戲曲界影響很大。該劇敘述的是青年劉彥昌上華山采藥,在圣母廟題詩抒情,沒想到被向往人間生活的三圣母所喜愛,經(jīng)過一番交流,兩人喜結(jié)良緣。天庭二郎神聞之大怒,欲捉拿三圣母,但三圣母有寶蓮燈在手,其威力巨大,二郎神無法得手,遂派哮天犬盜走寶蓮燈,在三圣母生下兒子沉香之時,將三圣母抓走,并殘忍地將三圣母壓在了華山之下。小沉香當(dāng)即被霹靂大仙救走,并親授武功,將其養(yǎng)大。十五年后,小沉香羽翼漸豐,長大成人,奉師命下山救母,在圣母廟與劉彥昌相遇,父子相認。沉香在華山一頓鏖戰(zhàn),挫敗了二郎神,殺退了眾天兵,用巨斧劈開華山,救出母親三圣母,一家人終獲團圓。全劇的主題思想集中在提倡婚姻自由和反封建壓迫兩個方面,同時也揭示出了邪不壓正的社會客觀規(guī)律。這部戲的主要人物有六個:劉彥昌、三圣母、沉香、二郎神、哮天犬、霹靂大仙等。主要表演亮點有兩處:一處是圣母廟里三圣母遇到劉彥昌表演的彩綢舞,包括劍舞,由此引起了劉彥昌的愛慕,才出現(xiàn)了劉彥昌與三圣母的結(jié)合;一處是沉香鏖戰(zhàn)華山,劈山救母,需要演員有足夠的武功基礎(chǔ),沉香的劍舞也是亮點之一。同時,這兩處亮點也帶來了移植困難。即:假如沒有飾演三圣母和沉香的合適人選,一般院團往往不敢觸碰。要不,就簡化表演難度,去掉三圣母的彩綢舞和劍舞,刪減沉香劈山救母的打斗時長,等等。華梅少年晉劇團演出的晉劇《寶蓮燈》,恰好移植的是河北梆子原創(chuàng)演出版本,無論是三圣母的彩綢舞,還是劍舞;無論是沉香的打斗,還是劍舞,都是按照河北梆子的套路表演下來的,這就不得不說華梅少年晉劇團儲備了具備飾演三圣母和沉香的藝術(shù)人才。飾演三圣母的是小旦演員杜肖圓,臉型圓圓,身段很好,她表演的彩綢舞和劍舞,與齊花坦先生,還有彭蕙蘅、張警月、孫娜等河北梆子中青年藝術(shù)家飾演三圣母的表演相比較,不差七七八八。彩綢舞的舞姿,不管如何變換,都做到了飄逸飛揚,對抒發(fā)人物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劍舞的身姿,也十分好看,可以用“干凈”“俏亮”四個字來形容。三圣母的彩綢舞是《寶蓮燈》的特色之一,如果移植時,因為演員不具備表演條件而砍掉,那就看得沒啥意思了;劍舞是傳統(tǒng)戲曲的一個拿人的表演要素,大凡努力一點的戲曲演員,都在劍舞方面有一定造詣,移植時如果也砍掉,同樣會讓觀眾覺著遺憾。飾演沉香的是武生兼老生演員楊學(xué)東,這個演員的個人條件十分好,在華梅少年晉劇團學(xué)戲八年,刻苦上進,練就了一身的武功基礎(chǔ)。不僅翻、跳、騰、挪,樣樣得手,而且對自己的藝術(shù)精進求高,似乎從來都不曉得疲倦。沉香是《寶蓮燈》的重點人物之一,在劇中分為幾個生活片段:第一個是剛出生就失去了母親,在啼哭聲中被霹靂大仙救下;第二個是跟隨霹靂大仙生活的日子里,需要日日功,而日日功的動力,來自霹靂大仙對他長大后能夠劈山救母所寄予的希望;第三個是在圣母廟與父親劉彥昌相遇,父子相認的同時,了解了母親被壓在華山的更多原委,直接增強了劈山救母的信心;第四個是勇敢承擔(dān)起了劈山救母的責(zé)任,與二郎神等眾天兵鏖戰(zhàn)華山,二郎神戰(zhàn)敗,眾天兵撤退;第五個是用巨斧劈開華山,救出母親,全家老少得以團圓。以上五個生活片段,實際上讓沉香成了全劇的主要看點。楊學(xué)東憑借從小打下的基礎(chǔ),除去第一個生活片段沉香還是嬰兒以外,在其他生活片段都有絕佳的舞臺藝術(shù)表現(xiàn)。比較突出的是看不到他太吃力,他的各種表演很順暢,沒有戲與戲銜接時那種很容易出現(xiàn)的斷片現(xiàn)象,幾乎是順著一口氣演下來的。 楊學(xué)東練功一瞥|資料來源:網(wǎng)絡(lu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