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宗孝武皇帝 元封三年(癸酉 公元前108年) 冬,十二月,雷;雨雹,大如馬頭。 【譯文】 漢武帝派將軍趙破奴攻擊西域車師國。趙破奴率輕騎兵七百余名先到西域,生擒樓蘭王,然后大破車師國,并乘機以兵威困迫烏孫、大宛等國。春季,正月甲申(疑誤),漢武帝封趙破奴為浞野侯。王恢因輔佐趙破奴攻襲樓蘭國,被封為浩侯。于是從酒泉到玉門都有了漢朝設立的邊防要塞。 【解析】 這段就是承接(《資治通鑒》發(fā)展是靠“制造問題”來推進的!)目的是在之前制制造的問題上而做出的進一步行動,要想真正控制西域是離不開軍事行動的?!胺夂睢背闪藵h武帝激勵軍事行動的最有效的方式了。 【原文2】 漢兵入朝鮮境,朝鮮王右渠發(fā)兵距險。樓船將軍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右渠城守,窺知樓船軍少,即出城擊樓船;樓船軍敗散,遁山中十馀日,稍求退散卒,復聚。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 【譯文】 漢軍進入朝鮮境內(nèi),朝鮮王衛(wèi)右渠派兵占據(jù)險要之地進行抵抗。樓船將軍楊仆率領齊國軍隊七千人先行抵達王險。衛(wèi)右渠據(jù)城堅守,探知楊仆兵力單薄,便出城襲擊楊仆。楊仆軍兵敗潰散,逃入山中十幾天,后逐漸找回潰散的兵卒,重新聚集起來。左將軍荀彘率部攻擊朝鮮浿水西面的軍隊,未能攻破。 【解析】 漢軍之所以失敗就是行動太分散了,也沒有配合,這違背了漢武帝對軍事行動的預期。整個軍事行動的戰(zhàn)略是沒問題,荀彘攻擊朝鮮西部浿水,楊仆直接進攻都城王險,目的就是迫降朝鮮,問題是出兩位將軍的戰(zhàn)術配合上。這也是后來兩人都被漢武帝治罪的主要原因。 【原文3】 天子為兩將未有利,乃使衛(wèi)山因兵威往諭右渠。右渠見使者,頓首謝:“愿降,恐兩將詐殺臣,今見信節(jié),請復降?!鼻蔡尤胫x,獻馬五千匹,及饋軍糧;人眾萬馀,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為變,謂太子:“已服降,宜令人毋持兵?!碧右嘁墒拐?、左將軍詐殺之,遂不渡浿水,復引歸。山還報天子,天子誅山。 【解析】 即使軍事行動沒有取勝,漢武帝還是希望“迫降”朝鮮,而不是軍事政府或者是和平歸順。衛(wèi)右渠也真正順從了漢武帝的意愿,表現(xiàn)得似乎也合乎禮儀,問題就出在衛(wèi)山和太子之間的不信任,因為畢竟前面剛剛發(fā)生了涉何殺死朝鮮將領還被任命為遼東太守的事情。衛(wèi)山的處理也是有問題,就直接這么讓朝鮮太子返回了,哪怕是抓住或者擊殺衛(wèi)太子,也算是有所交代,而不是直接放跑了。所以,漢武帝誅殺衛(wèi)山除了是“情緒”問題,更是因為這人辦事不利。 【原文4】 左將軍破浿水上軍,乃前至城下,圍其西北,樓船亦往會,居城南。右渠遂堅守城,數(shù)月未能下。左將軍所將燕、代卒多勁悍。樓船將齊卒已嘗敗亡困辱,卒皆恐,將心慚,共圍右渠,常持和節(jié)。左將軍急擊之。朝鮮大臣乃陰間使人私約降樓船,往來言尚未肯決。左將軍數(shù)與樓船期戰(zhàn),樓船欲就其約,不會。左將軍亦使人求間隙降下朝鮮,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以故兩將不相能。左將軍心意樓船前有失軍罪,今與朝鮮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計,未敢發(fā)。 【譯文】 荀彘攻破浿水岸上的朝鮮軍隊,于是向前推進,逼臨王險城下,包圍城西北。楊仆也率領部眾前往會合,屯兵城南。衛(wèi)右渠堅決守城,漢軍一連數(shù)月未能攻下。荀彘率領的燕、代地區(qū)兵卒大多強勁剽悍。而楊仆所率齊國兵卒因曾經(jīng)遭到敗亡困辱,全都心懷恐懼,將領也感到慚愧不安,所以在圍困王險城時,常常主張和平解決。荀彘督軍猛攻,朝鮮大臣們就暗中派人與楊仆私下商議投降之事。使者往來磋商,還未肯作決定。荀彘幾次和楊仆商約共同作戰(zhàn)的日期,但楊仆想與朝鮮私定和約,所以不與荀彘會合。荀彘也派人尋找機會勸說朝鮮歸降,而朝鮮不肯,而希望向楊仆投降,從而引起荀、楊兩位將軍的不和。荀彘認為,楊仆先前曾經(jīng)兵敗,犯下喪失所屬部隊之罪,而今與朝鮮私相友善,而朝鮮又不歸降,所以懷疑他有背叛的陰謀,但未敢發(fā)動。 【解析】 兩將不和本質(zhì)上是“爭功”,都想獨自占有滅亡朝鮮的功勞,畢竟兩人之前都有過失,楊仆之前北朝鮮擊敗,荀彘在浿水被阻擋,都破壞了漢武帝“迫降”朝鮮的計劃,如果一人無功大概率會被殺。 【原文5】 天子以兩將圍城乖異,兵久不決,使?jié)咸毓珜O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從事。遂至,左將軍曰:“朝鮮當下,久之不下者,樓船數(shù)期不會?!本咭运厮飧?,曰:“今如此不取,恐為大害?!彼煲嘁詾槿?,乃以節(jié)召樓船將軍入左將軍營計事,即命左將軍麾下執(zhí)樓船將軍,并其軍。以報天子,天子誅遂。 漢武帝因為荀彘、楊仆二人包圍王險城后行動怪異,軍隊很久不決戰(zhàn),所以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糾正,并授權公孫遂遇事可以相機行事。公孫遂到達后,荀彘說:“朝鮮早就應當攻下;所以拖了這么久還未攻下,是因為樓船將軍好幾次不按照約定的日期會合。”又將平時自己對楊仆的懷疑一一告訴公孫遂,說道:“現(xiàn)在這樣還不先發(fā)制人,恐怕會成大禍?!惫珜O遂也同意荀彘的看法,便用天子符節(jié)召樓船將軍楊仆來左將軍營中議事,當即命左將軍帳下武士將樓船將軍逮捕,并兼并了其所屬部隊。公孫遂將此事報告漢武帝,漢武帝將公孫遂處死?!?/span> 【解析】 在外征戰(zhàn)最大的忌諱就是自己的將領兼并其他的軍隊。公孫遂被誅殺一點都不冤,本來漢武帝分兵就有互相制衡的意思,你直接給兼并了,那還了得。 【原文6】 左將軍已并兩軍,即急擊朝鮮。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相與謀曰:“始欲降樓船,樓船今執(zhí),獨左將軍并將,戰(zhàn)益急,恐不能與戰(zhàn);王又不肯降?!标?、唊、路人皆亡降漢,路人道死。夏,尼谿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王險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己又反,復攻吏。左將軍使右渠子長、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諭其民。誅成己。以故遂定朝鮮,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封參為澅清侯,陰為萩苴侯,最以父死頗有功,為涅陽侯。 【譯文】 左將軍荀彘將兩支部隊合并后,隨即加緊對朝鮮發(fā)動進攻。朝鮮國相路人、國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等相互商議道:“當初打算向樓船將軍投降,今樓船將軍已被逮捕,只有左將軍一人指揮漢軍,攻擊越來越猛烈,恐怕我方無法抵擋,而國王偏又不肯向左將軍投降。”于是韓陰、王唊、路人都逃亡投向漢軍大營,路人死于半途之中。夏季,尼谿相參派人殺死朝鮮王衛(wèi)右渠,前來投降。漢軍尚未開進王險城時,原衛(wèi)右渠的大臣成己降而復叛,再次進攻漢朝官吏。荀彘命衛(wèi)右渠的兒子衛(wèi)長、降相路人的兒子路最,勸告朝鮮民眾歸順漢朝,并誅殺成己。漢朝因此而平定朝鮮,設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封參為澅清侯,韓陰為萩苴侯,王唊為平州侯,衛(wèi)長為幾侯。路最的父親路人為降漢而死,頗有功勞,封為涅陽侯。 【解析】 到了這里也算是實現(xiàn)了漢武帝“迫降”的目的,逼得衛(wèi)右渠的大臣們造反投降漢朝,這是漢武帝最想要的結(jié)果,引發(fā)其內(nèi)亂,徹底摧毀朝鮮的統(tǒng)治系統(tǒng)。套路都是和滅亡南越、東越一模一樣。 【原文7】 左將軍征至,坐爭功相嫉乖計,棄市。樓船將軍亦坐兵至列口,當待左將軍,擅先縱,失亡多,當誅,贖為庶人。 【解析】 荀彘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和公孫遂一樣私自逮捕楊仆,并兼并了他的軍隊,這與“謀反”并無區(qū)別。 【原文7】 【解析】 班固的意思很好理解:朝鮮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還有就是原來淳樸的民風被商人給搞壞了。 【進一步解析】 從整個過程來看,滅亡衛(wèi)滿朝鮮要比滅亡南越、東越等國困難的多也更加復雜,漢武帝“迫降”的戰(zhàn)略和軍事部署是沒問題的,主要問題出在荀彘、楊仆、衛(wèi)山和公孫遂身上,從整個過程來看,四人爭功都想獨占滅亡朝鮮的功勞,這就導致自己的判斷失去了原則,荀彘急于攻滅朝鮮,楊仆欲勸降,衛(wèi)山放走朝鮮太子,公孫遂擅自兼并軍隊,這四個人都沒有在執(zhí)行漢武帝的戰(zhàn)略,犯的全是“大忌”,只有楊仆做了點漢武帝想做的事,所以沒有被殺。 主要的問題就是出在將領的“爭功”上,在爭功的過程中互不配合又都犯了錯,又妄想通過立功來贖罪,這就是又犯了“大忌”,即使立了大功還是要被殺,比如荀彘,因為你犯了影響更嚴重的錯誤—兼并互不統(tǒng)屬的軍隊! 所以,我們在工作中一定要搞清楚“項目戰(zhàn)略”是什么,在自己應有的“權限”內(nèi)行事,不要妄想越權,更不要妄想立什么大功勞,“大功”是組織上給的,不是自己搶的! |
|
來自: mynoteboo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