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心情起伏如同山巒。起起落落也不曾掩藏,或喜或怒,總是表現(xiàn)得一眼就可以看出。還以為這就是真性情,是坦率不虛偽,也不想改變。人到中年,再回過頭來想想,顯然有些啼笑皆非。而此時,回過頭來再看《中庸》,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中庸》在第一章就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也就是說,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沒有表現(xiàn)出來,或者雖然這些情感表現(xiàn)出來的,但依然克制而適度,這都是被中庸所肯定的。 初看的話,可能會有些不理解,難道這是要我們心里明明高興,卻表現(xiàn)出不高興的樣子?當然不是,這里提倡的并不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傲嬌行為。該是怎樣的心情,還是應該坦率地表現(xiàn)出來的。 那么,為什么《中庸》又這么說呢?這時候,如果聯(lián)系我們熟悉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許就容易理解一點。如果這里提到的不悲不喜是因為心態(tài)淡定,所見所聞不會引起內心太大的波動,那么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這種淡定的狀態(tài),也就是一種需要我們努力修身養(yǎng)性才能達到的境界了。 而雖然無法超凡脫俗,遇事依然會有自己的情緒,但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能讓情緒處于一個比較平和的狀態(tài),也是需要功力的。把控情緒談何容易?《中庸》在這里就告訴了我們,要通過修身養(yǎng)性達到收斂情緒的狀態(tài),避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生而為人,很少有人能事事順心。在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不急躁,不焦慮,不情緒低落郁郁寡歡,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才能坦然地面對現(xiàn)實,活出精彩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