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西周到春秋時,就很少見男爵的諸侯國,史書上記載只有許國一個,孟子的說,子男同一位……說明很有可能西周早期根本沒有男爵,只是后來才這種說法…… 另外,如果說男爵子爵同一位的話,那么子爵的身份有多高呢?其實上,子就是士大夫,有一定的封地,可能管理幾百號人,管理某個方圓幾里的鄉(xiāng)鎮(zhèn),后來就引申為有道德,有能力的人的稱呼,如孔子,孟子等等…… 當(dāng)時還有個超級大國也被封“子'了,就是因為是蠻夷而被封子的楚國,楚國不服周朝,覺得這是侮辱自己,于是改稱“楚王”,但是古板的孔子一直稱他是“楚子”……很多偏遠(yuǎn)地區(qū)的國家,如吳國,越國,也往往都是子國,但是實力強大…… 而比子爵大一點的大概是伯爵吧,子爵管理一個鄉(xiāng)鎮(zhèn),那么伯爵管理一個城池,一個部落,所以早在春秋時期,伯爵還是很出名的,秦國,鄭國就是伯爵,秦孝公,按禮法,應(yīng)該是秦伯…… 而春秋時大一點的諸侯國一般都是侯爵,比如齊國,衛(wèi)國,蔡國,魯國等,這只能是大功臣,或者宗室分支才能有的稱呼……算是非常高貴的爵位了…… 而公爵,那只能是陳國,宋國等古國后裔才能有的最高爵位,比如商朝后裔就封宋國,可惜這些公爵國家在春秋反而沒有崛起…… 當(dāng)然在君主死后,也可以尊稱公,比如秦伯死后,稱秦穆公等等……而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死后尊稱,生前也不過是侯爵而已…… 到后來春秋戰(zhàn)國時代,實力強大的國家紛紛稱王,公侯伯子男等稱呼都亂套了…… 后來到了大一統(tǒng)王朝,中國基本上不再搞分封土地的封建制,自然也沒有公侯伯子男的說法……雖然唐朝,宋朝,明朝等朝也有王爵,公爵,伯爵的說法,但是沒有土地,大都是一種官名和榮譽,和西周那種封建等級制度完全不同了……首先秦朝實行郡縣制,按軍功實行二十等級……有功無爵,而且不世襲…… 漢朝學(xué)習(xí)秦朝,但也搞分封制,王爵實際上相當(dāng)于諸侯王,另外,大封列候(就是二十等級中的徹候),列候管理的人口,從上萬到幾百不等,所以漢朝沒有伯爵,子爵等…… 后來的朝代,有的部分恢復(fù)了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比如晉朝,以及唐朝的國公,縣伯,縣男等,但是爵位相當(dāng)于一般性官職和榮譽,并非真正的爵位…… 宋朝有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等十二個等級,但是大都不能世襲罔替…… 明朝只封王,公,侯,伯,沒有子爵和男爵,而明朝除了開國元勛徐達等人能夠達到公爵外,幾乎官員能得到最高的爵位就是伯爵,比如劉基被封誠意伯……一代大儒王守仁因為戰(zhàn)功也被封為新建伯(據(jù)說還沒有食祿)…… 總之,后來的封建王朝,爵位往往不是世襲,也沒有土地管理權(quán),相當(dāng)于一種終身榮譽,得到爵位的人數(shù)稀少,所以中國人印象里,感覺很少有人被封爵…… 而歐洲,一直是封建制,有大大小小的王國,公國等,而歐洲的侯爵,伯爵,也有私人的領(lǐng)土和自治領(lǐng),所以歐洲的爵位是名副其實的……男爵是英國數(shù)量最為龐大,也是地位最低的爵位,而且很多男爵只有榮譽,并沒有領(lǐng)土或者其他好處,英國也樂意封人男爵,這些男爵大量混跡于民間,所以百姓印象深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