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會有發(fā)展、演變。語言也是這樣。而今全國都在普及普通話,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還有古韻中的入聲,都在隨著文化的普及逐漸消失。特別是古韻中的入聲,即使我們懂得,還有多少人能讀出來呢。就是在同一個韻部的字,現在也讀不出押韻的感覺了。而且現在學校要求古詩要用普通話朗讀,已經失去了古詩原有的格律。我認為既然推出了按照普通話編排的中華新韻,我們更應該推廣用新韻去創(chuàng)作格律詩詞,這樣才能讀出詩詞的格律韻味。 其他網友觀點謝邀。 平水韻、詞林正韻、中華新韻用哪一個寫詩詞更好?為什么? 這個問題陸陸續(xù)續(xù)、零零碎碎回答過多次,每每回答,總有一些朋友不甚滿意。因為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而且學習古詩詞創(chuàng)作者,特別是進階者,都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我說的,符合他的觀點,就欣然接受贊同,不符合,則嗤之以鼻。 所以,這類問題,基本上只有初學者才會提出來——因為你學習進去之后,就會發(fā)現,其實用什么韻都可以。 只有在特殊的、指定條件下,才會出現對用哪種韻的要求,甚至現在基本上沒要求。因為詩歌的質量無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而押韻作為一個詩歌的基本要求,算不上對詩真正有要求的人的衡量標準——你押韻才是詩,至于押什么韻,和你要表達的內容,構建的意境,比起來,又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如今寫詩,押韻就行。 那么題主列出的這些韻,有什么區(qū)別呢? 區(qū)別自然還是有的。唐音宋調符合平水韻,寫詞用詞林正韻,今人多用新韻,或者最新出版的中華通韻。 平水韻是在隋朝陸法言《切韻》,唐朝孫緬《唐韻》,大宋《廣韻》的基礎上大幅合并韻部得來的。這種變化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因而一直被文人遵從寫詩,直到近代白話文寫詩開始普及,民國時期才開始制定新韻書。 而唐宋之人寫詞,基本上是遵從詩韻,因為詞牌本就是“詩余”,并沒有專門針對詞牌的用韻標準。直到清朝戈載在平上去入的基礎上,融合語音的寬松變化,編著了《詞林正韻》,成為后世詞人的填詞教科書。 至于中華新韻,和后來的中華通韻,都是時代進步的產物,最新的版本基本上就回到了隋唐前的應口法則,用普通話,也就是咱們日常交流的語言韻母,來作為押韻的標準。 現在的大時代潮流就是普通話的普及,新韻詩歌的交流是暢通無阻。但是你也可以逆大時代潮流而動,因為詩歌創(chuàng)作是個人選擇,就好像你硬是不吃飯,也只由得你,不過餓死了就別怨恨。你硬是要說不押韻也是詩,或者一定用唐音宋調來寫詩,那當然也只由得你。 怎么創(chuàng)作,這是你的自由,但是不認同你的詩作,卻是別人的自由。 賞析要知古,創(chuàng)作則要從新。 其他網友觀點我認為當代任何講究漢字音韻的文學體裁,比如古典格律詩詞對聯,現代要押韻的新詩等,都要按目前通行的普通話音韻來安排平庂和押韻。任何講究漢字音韻的文學體裁都要隨著時代漢字音韻發(fā)展的變化而變化著發(fā)展。否則便會消亡。漢字是載體,載體變化了,附著它上面的衍生物不變怎么存活?因為有些字的古音古韻現代人都不知道,幾個寫古體詩的人還不放棄古董音韻,現代人怎么看得懂?看懂了又有何意義,只能說你食古不化罷了。 用普通話音韻調,并不破壞古典格律詩詞聯的格律形式,體裁形式,這就夠了。就象小說,散文,詩歌,格律詩詞對聯,體裁傳承下來,只是漢字音韻隨時代變化,并非丟棄傳統(tǒng)體裁。 任何講究音韻調的文學體載,都要隨著漢字音韻調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發(fā)展。抱住古代音韻調去寫作是沒有前途的。其實,古代總結音韻的書也隨著漢字音韻調的變化有所變通。比如唐代有《唐韻》,宋代有《廣韻》《集韻》《平水韻》,都是以漢字音韻調為基礎而編輯的。現代也早編了《中華新韻》。都說明了音韻調的變化要隨漢字變化而變化,隨漢字發(fā)展而發(f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