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常用歌訣 成為中空的竹笛,讓存在的治療能量透過你,吹奏出健康喜樂的歌曲! ~內在引導 董氏奇穴廣流傳,造福人群杏林滿; 景昌先生濟世針,妙手回春世贊嘆; 診斷準確取穴佳,久年病痛迅速消; 治病養(yǎng)生皆可用,深入淺出變化高。 靈骨堪稱第一穴,常與大白來搭配; 肺虛頭暈坐骨痛,從頭到尾都可配。 大小中間理咳嗽,天地人士緩氣喘; 重子重仙功效多,感冒背痛不再愁。 心常心靈心門穴,專治心臟保平安; 通關通山通天穴,也可當成養(yǎng)心丸。 土水腸門理胃腸,莫忘門金及四花; 肝膽機能若舉調,最好天天上三黃。 腎與膀胱的疾病,下三皇穴功效好; 還有六快七快穴,馬金馬水都可靠。 婦女諸疾有秘招,婦科還巢個中寶; 海豹木婦亦可用,加上姐妹會更好。 男科腎虧需調養(yǎng),通腎通胃當補藥; 水金水通下三皇,天天保養(yǎng)身體壯。 四肢軀干多活動,肩中五虎勤按壓; 中白下白來配合,失枕水腰酸痛消。 解暈解毒解麻脹,手解五金千金探; 補虛正會火腑海,潰腫三重外三關。 還有前胸後背部,調理全身功效強; 感念董公傳此寶,至人可授匪莫談。 熟記歌訣活應用,養(yǎng)生保健沒煩惱; 充滿喜悅分享愛,健康快樂好自在。 按:編寫此歌訣除了讓讀者易學好記外,另一目的是讓讀者們感覺到其實學習中醫(yī)穴道并非嚴肅的事,反而可以活潑開朗地唱贊,而將養(yǎng)生保健的喜悅融入生活之中。 第八章 八八部位(大腿部位) 概 說 八八部位:為大腿部位,系董氏奇穴之精華部位,主治及用法大要已于第七章述及、詳見前章說明,在此從略。 【通關穴】 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心臟性之風濕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取穴:當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本穴常與通山或通天穴倒馬連用,為治「心」臟病(包括心之臟象所主之病)之要穴。穴理亦同通山、通天,詳見通山穴及通天穴。 【通山穴】 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心臟性之風濕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取穴:當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通關穴上二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通關、通山、通天三穴為治療心臟病及血液循環(huán)要穴,蓋伏免穴為脈絡之會(見針灸大成),即為通關、通山兩穴夾,經(jīng)絡(均隸屬胃經(jīng))相同,部位毗鄰,因此效果近似。 【通天穴】 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心臟性之風濕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取穴:當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通關穴直上四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1.通關、通山、通天三穴為治心臟及心之臟象病變之要穴。 2.除上述各癥外,尚可治療下肢浮腫,通天穴單用治膝蓋痛亦甚效。 3.通關、通山、通天治療胃病、療效亦佳。重性胃病刺血后再針此穴,療效更佳。此穴組治妊娠嘔吐亦有特效。 4.嘗用此穴治手指痛、丹毒、腿風濕無力療效頗佳。 5.通關之「關」有通「內關」之意,說明其強心調整血液循環(huán)之作用甚好。通天在上曰通「天」,亦有通心之意。三穴能治心血管病甚效,三穴在胃經(jīng)及胃經(jīng)旁,通過「胃與包絡通」治心臟病效甚好。 6.董師善用脾胃學說,穴在胃經(jīng)旁、脾胃經(jīng)之間,能補脾骨,通過子能令母實進而強心。 7. 穴位包夾伏免穴,伏免為脈絡之會(見針灸大成),故調整血液循環(huán)效果甚好。 8.局部有痛,針對局部選專穴治療。全身疼痛則調整血液循環(huán),取此三穴療效不錯。 【姐妹一穴】 主治:子宮瘤、子宮炎、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期不定、子宮癢、腸痛、胃出血。 取穴:當通山穴向內側橫開一寸再直上一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姐妹二、三穴。 【姐妹二穴】 主治:子宮瘤、子宮炎、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期不定、子宮癢、腸痛、胃出血。 取穴:當姐妹一穴直上二寸半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1.姐妹一穴、二穴、三穴常一起并用(倒馬針)。 2.原理見姐妹三穴。 【姐妹三穴】 主治:子宮瘤、子宮炎、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期不定、子宮癢、腸痛、胃出血。 取穴:在姐妹二穴直上二寸半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1.姐妹一、二、三穴治療婦科病確有效驗,但目前則以手掌之婦科穴或還巢穴替代,較為方便。 2.本穴組治上述婦科病外,常治赤白帶。 3.姐妹一二三穴董師認為作用于腎,因接近脾經(jīng),因此能脾腎雙補。因治療婦科病甚好,故稱為姐妹穴。 【感冒一穴】 主治:重感冒、發(fā)高燒、發(fā)冷、感冒頭痛。 取穴:當姐妹二穴向里橫開一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感冒穴對感冒確能收到減輕癥狀之效,當年嘗見老師經(jīng)常取用(由于三十多年前皆系隔衣進針,當時并無不便。)。但位于大腿上部,取穴略有不便,目前多以三叉一穴配靈骨大白治療,重癥可于少商、商陽點刺,配針曲池,療效更佳。 【感冒二穴】 主治:重感冒、發(fā)高燒、發(fā)冷、感冒頭痛。 取穴:當姐妹三穴向里橫開一寸,亦即感冒一穴直上二寸半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穴在脾經(jīng),與肺經(jīng)手足太陰同名經(jīng)相通。又穴在大腿上部,全息方面與胸肺對應,因此治療感冒病有效。但個人從手上取穴、更為方便、亦甚有效。 【通腎穴】 主治:陽萎、早泄、淋病、腎臟炎、糖尿病、腎虧之頭暈腰痛、腎臟性之風濕病、子宮痛、婦科赤白帶下。 取穴:當膝蓋內側上緣之陷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通背穴。 【通胃穴】 主治:同通腎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膝蓋內側上緣之上二寸,即通腎穴之上二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通背穴。 【通背穴】 主治:同通腎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通腎穴直上四寸,即通胃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1.通腎、通胃、通背均位于大腿內側黑白肉際之棱線上,利水補腎之效甚強。 2.通腎穴除治上述癥狀外,還可治療口干、喉痛。 3.上述三穴配合主治腎臟炎、臉浮腫、全身浮腫、四肢浮腫、腳背紅腫極為有效,兩側六針齊下,并無大礙。 4.上述三穴治療肩峰痛亦極有效。通胃穴單治胃病可立即見效;通背穴治背痛極效。 5.三穴皆在膝內緣之延伸在線,從上向下直刺入脾經(jīng)。董氏習以脾經(jīng)之穴位治腎,有補土制水之意,治水腫甚效。 6.董師認為此一穴組作用于腎,又刺入脾經(jīng),因此常用治脾腎兩虛之病。對于尿蛋白亦甚效。對于糖尿病亦有效。蓋蛋白尿及糖尿多見脾腎兩虛之癥。 【明黃穴】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長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機能不夠引起之疲勞、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癥(特效)。 取穴:當大腿內側之中央點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其黃穴」。 【天黃穴】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長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機能不夠引起之疲勞、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癥(特效)。 取穴:當明黃穴直上三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其黃穴」。 【其黃穴】 主治:黃膽病及明黃穴主治各癥。 取穴:當明黃穴直下三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1.天黃、明黃、其黃三穴合用簡稱上三黃,為治療肝臟病變及肝之臟象所主病變之主要穴道,對于急性肝炎,則以先針肝門、腸門為要。 2.上三黃穴治療頸椎骨刺、腰椎骨刺,療效亦佳。 3.透過調整肝脾之作用,治血液病效果極佳,如白血球過多,再生障礙性貧血,齒衄、衄等。 4.透過平肝熄風鎮(zhèn)定之作用,治療美尼爾氏癥(重癥性頭暈)、帕金森癥、舞蹈病亦有一定療效,配腎關、復溜療效更好。治失眠效亦佳。 5.肝主風,游走性疼痛屬風,針本穴有效。 6.天黃、明黃、其黃三穴皆在肝經(jīng)上,治肝經(jīng)病確實有效。依董師認定之作用而言,本穴可作用于肝、腎、心,治療依深淺而作用達于各臟。本穴治血液病及腎虧腰骨之病亦甚效。天黃、明黃、其黃并用、有全身上、中、下皆治之全息意義。 【火枝穴】 主治:黃膽病、黃膽病之頭暈、眼花及背痛、膽炎。 取穴:當其黃穴直上一寸五分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火全穴」。 【火全穴】 主治:同火枝穴,并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 取穴:在其黃穴直下一寸五分。 原理及發(fā)揮: 1.火全、其黃、火枝三穴治上述各病確有特效,有時為了取穴方便,目前治膽囊病變常多以面部之木枝穴取代?;蛞酝鈧葘爬?、七里穴代替。 2.火枝、火全配腎關(脾腎雙治)可治癲癇。 3.火全、火枝在其黃上下,亦在肝經(jīng)上,屬肝之分枝,肝膽表里相屬,治膽病有效。 【駟馬中穴】 主治:肋痛、背痛、肺機能不夠之坐骨神經(jīng)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擊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jīng)麻痹、眼發(fā)紅、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癬、皮膚病。治下肢扭傷。 取穴: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向前橫開三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駟馬下穴」。 【駟馬上穴】 主治:肋痛、背痛、肺機能不夠之坐骨神經(jīng)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擊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jīng)麻痹、眼發(fā)紅、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癬、皮膚病。治下肢扭傷。 取穴:當駟馬中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駟馬下穴」。 【駟馬下穴】 主治:肋痛、背痛、肺機能不夠之坐骨神經(jīng)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擊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jīng)麻痹、眼發(fā)紅、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癬、皮膚病。治下肢扭傷。 取穴:在駟馬中穴直下二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1.駟馬上、中、下三穴為治療肺臟病癥候群之要穴,治療各類鼻炎、牛皮癬、青春痘均有特效,對于各類皮膚病效果亦佳。另外治療結膜炎,甲狀腺腫亦有卓效。治耳病(耳鳴、重聽)亦有卓效。治甲亢、甲狀腺腫、耳鳴配腎關尤效。 2.本穴治療胸痛、胸肋痛、胸連背痛皆有效。 3.本穴為補氣理氣要穴,主治之癥甚多,無非補氣理氣之故。 4.治皮膚病,上有指駟馬(在食指)木穴(在食指),下有駟馬穴,皆在陽明經(jīng)上,蓋取其多氣多血調氣血也。 5.根據(jù)體應原理,以皮治皮,常以肉代之。此處肌肉較厚,治皮膚甚效,其理同曲池及肩中。 6.以肉治肉,故本穴尚能治肌萎縮?!敢匀鈶ⅰ股心苎a氣。 7.駟馬上、中、下三針倒馬并用,有上中下全身通治之全息意義。 【下泉穴】 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經(jīng)跳、口歪、眼斜。 取穴:在膝關節(jié)外側面正中央直上二寸半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上泉穴」。 【中泉穴】 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經(jīng)跳、口歪、眼斜。 取穴:當下泉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上泉穴」。 【上泉穴】 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經(jīng)跳、口歪、眼斜。 取穴:當中泉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1.上泉、中泉、下泉三穴合稱三泉穴,位于膽經(jīng)線上,治顏面神經(jīng)麻痹及顏面神經(jīng)震顫有卓效,治耳鳴、重聽亦有效。 2.三穴皆在膽經(jīng)上,以去風為主,主治上述各病皆與風有關。 【金前下穴】 主治:胸骨外鼓、肺弱、羊狗瘋、頭痛、肝弱、皮膚敏感。 取穴:在膝蓋骨外側上角之直上一寸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金前上穴」解說。 【金前上穴】 主治:胸骨外鼓、肺弱、羊狗瘋、頭痛、肝弱、皮膚敏感。 取穴:在膝蓋骨外側上角上二寸五分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1.作用于肝肺,故治療與肺有關之病及與肝風有關之病。 2.本穴能治肝弱肺弱,肺主氣,肝主血,則亦能調氣血。 3.穴名金,與肺有關,能治肺病。在膝上一寸之筋旁,故治肝風之病。 【中九里穴】 主治:背痛、腰痛、腰脊椎骨痛、半身不遂、神經(jīng)麻痹、脖頸痛、頭暈、眼脹、手麻、臂麻、腿痛、神經(jīng)無力。 取穴:當大腿外側中央線之中點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1.本穴與膽經(jīng)之風市穴位置相符,為極常用之鎮(zhèn)痛及鎮(zhèn)定要穴(疏風作用極強),亦為董師治愈前高棉總統(tǒng)龍諾半身不遂之主穴。 2.本穴除上述治癥外,對耳神經(jīng)痛、口歪眼斜、太陽穴痛、偏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等亦有療效。本穴之主治極多,對于身體側面(尤其是膽經(jīng))各種病變尤為特效;應用時可配合七里拉(即膽經(jīng)中瀆穴)倒馬,效果更佳。 3.本穴尚能治耳鳴及風疹騷癢亦極有效。 4.少陽主風、穴同風市。風市者,風之市,治風之力尤強、鎮(zhèn)定作用甚強,治痛治癢均效,亦為治失眠之要穴(心與膽通、亦為其治痛治癢有效之原因)。 5.「靈樞經(jīng)」云:「凡十一臟者取決于膽」,膽經(jīng)在頭部之經(jīng)脈最長穴位最多,鎮(zhèn)定作用甚強,亦有其道理。對于各種疼痛皆有一定療效。 6.「少陽主骨」,本穴能治骨刺,效果甚好。進針抵骨效果尤佳。并且能肝腎并治。 【上九里穴】 主治:心經(jīng)之臂痛、眼痛、腎氣不足之腹脹。 取穴:當中九里穴向前橫開一寸半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穴在陽明經(jīng)及少陽經(jīng)之間,治臂痛眼痛甚好。董師認為其也可作用于心腎,尚治腎虛之腹脹。 【下九里穴】 主治:背痛、腿痛。 取穴:當中九里穴向后橫開一寸半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本穴距膽經(jīng)之風市一寸半,介于太陽少陽兩經(jīng)之間、能治兩經(jīng)交集之病。 【解穴】 主治:扎針后氣血錯亂、血不歸經(jīng)、下針處起包、疼痛、或是西醫(yī)注射后引起之疼痛、跌打損傷、精神刺激而引起之疼痛、疲勞過變之疼痛。 取穴:當膝蓋骨外側上角直上一寸向前橫開三分。 原理及發(fā)揮: 1.解穴治療上述各癥確有特效,留針時間并不以八分鐘為限。 2.解穴治療新發(fā)初患之各種疼痛療效極佳,尤其是各種新得之扭傷尤具卓效。 3.本穴在胃經(jīng)郄穴梁丘下、調理氣血作用甚強、因此能解暈針、滯針彎針,解氣血錯亂、解新急之痛。效理同梁丘類近。 【內通關穴】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四肢神經(jīng)麻痹、心臟衰弱、中風不語、腰痛、手不能舉。 取穴:當通關穴向內橫開五分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內通天穴」。 【內通山穴】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四肢神經(jīng)麻痹、心臟衰弱、中風不語、腰痛、手不舉。 取穴:當通山穴向內橫開五分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見「內通天穴」。 【內通天穴】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四肢神經(jīng)麻痹、心臟衰弱、中風不語、腰痛、手不能舉。 取穴:當通天穴向內橫開五分處是穴。 原理及發(fā)揮: 此三穴與通關、通山、通天鄰近,各向內五分、故名內通關、內通山、內通天,主治類同,但較通關、通山、通天少用,可作輪替針應用。 【失音穴】 主治:嗓子啞、失音、喉炎。 取穴:當膝蓋內側之中央點一穴,其下二寸處一穴,共二穴。 原理及發(fā)揮: 1.本穴治療失音、音啞確實有效。治療扁桃腺炎、甲狀腺腫大、喉嚨腫痛亦有療效。 2.本穴在膝彎上,針刺時從脾經(jīng)向腎經(jīng)沿皮刺、脾腎經(jīng)脈皆至喉、此處在小腿之上部,全息亦與喉對應,故治喉病,尤其是失音甚效。 |
|
來自: 曦5rux8ahy0i9z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