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剛剛經(jīng)歷了“皖南事變”的新四軍在鹽城重建。新四軍重建前后,總兵力變化不大,重建之前8.8萬人,重建之后是9萬人。但是,新四軍編制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之前6個支隊統(tǒng)一整編為7個師。新四軍軍部,也順勢完成了新老之間的交替。重建之前,新四軍軍部的班子是經(jīng)過南京和延安認可的:軍長是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將葉挺,是新四軍的旗幟;副軍長是堅持3年游擊戰(zhàn)的項英,實際上履行政委職責;參謀長是粵軍名將張云逸,副參謀長是出身桂系的長征干部周子昆;政治部主任是黃埔四期的袁國平,副主任則是閩西根據(jù)地創(chuàng)始人之一鄧子恢。新四軍成立之初,只有4個支隊1.08萬人,四個支隊的主官是:1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羅炳輝,活動于蘇南茅山地區(qū);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活動于蘇皖邊地區(qū);3支隊司令員張云逸,副司令員譚震林,活動于皖南地區(qū);4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活動于鄂豫皖邊地區(qū)。成立初期的新四軍4支隊有3個團,其余3個支隊都是2個團。1939年6月,由于高敬亭被錯殺,4支隊也一分為二。4支隊7、9團保留4支隊番號,支隊司令員由八路軍344旅旅長徐海東出任,后由3支隊司令員張云逸接任,政委則先后由戴季英、鄭位三擔任;原4支隊8團則擴編為新四軍5支隊,司令員由1支隊副司令員羅炳輝擔任,政委則是紅25軍的老人郭述申。1940年2月,彭雪楓新四軍游擊支隊改稱新四軍6支隊。此時恰逢頑軍制造摩擦的高潮,安徽主席李品仙令第92軍進攻淮北彭雪楓6支隊和豫皖蘇邊區(qū),同時協(xié)同89軍一部進攻皖東的張云逸所部。為支援新四軍,延安和八路軍總部先后派出劉震、黃克誠到達路西地區(qū),和6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隨后,由于形勢變化黃克誠主力改稱八路軍第5縱隊,進入路東地區(qū)發(fā)展。劉震和一個旅留在路西地區(qū),暫歸彭雪楓八路軍第4縱隊序列。1940年下半年,陳毅、粟裕先后發(fā)起黃橋、曹甸戰(zhàn)斗,給韓德勤沉重打擊。但是,由于耿蘊齋、吳信容、劉子仁投敵,路西形勢急轉(zhuǎn)直下,彭雪楓八路軍第4縱隊和豫皖蘇邊區(qū)遭遇低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顧祝同、上官云相在安徽涇縣發(fā)動了皖南事變。重建后的新四軍7個師,從戰(zhàn)績和授銜情況來看哪個師最牛呢?皖南事變后重建新四軍,1支隊司令員、蘇北指揮部總指揮陳毅代軍長,中原局劉書記任政委,原3、5支隊司令員張云逸任副軍長,華中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任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主任。粟裕的1師,在抗戰(zhàn)后半程4年多時間里,毫無爭議是戰(zhàn)績最好的一個。新四軍1師的強大,首先強在一把手粟裕。粟裕的指揮才能初露鋒芒,是在衛(wèi)崗伏擊戰(zhàn),和陳毅在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期間能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黃橋決戰(zhàn)更是打得韓德勤滿地找牙。除了粟裕這個領頭雁,1師政委劉炎政工水平很高,政治部主任鐘期光在解放戰(zhàn)爭提出了“即俘、即補、即戰(zhàn)”戰(zhàn)場政策,就是后來的參謀長劉先勝,也參加過安源路礦大罷工和秋收起義。除了指揮機構堅強有力,1師主要來源是原新四軍1、2支隊,稱得上是老新四軍的絕對主力,而1師3個旅長葉飛、王必成和陶勇更是粟裕麾下的“三劍客”,在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場幾乎無堅不摧。除此以外,粟裕和1師所處的蘇北地區(qū),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提供了最好的舞臺。就連新四軍政委少奇同志,在華中的三年工作總結中也對粟裕和1師不吝贊美之詞:我1師工作獲得了最大成績,在抗戰(zhàn)中建立了最大功勞。全軍中1師作戰(zhàn)最多,戰(zhàn)果最大。在重建后的新四軍7個師中,“原裝”的老新四軍,只有1、2、6、7師。除了粟裕1師,副軍長張云逸兼任師長的2師戰(zhàn)斗力也比較強,這支隊伍從原新四軍4支隊發(fā)展而來,除了師長張云逸,政委政委鄭位三、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也都是鄂豫皖地區(qū)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但是,從主將來看,張云逸打仗肯定不如粟裕,而3個旅長梁從學、成鈞、譚希林也是清一色的開國中將,雖然也是能征慣戰(zhàn)的猛將,但是指揮水平比起“葉王陶”來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另外,2師所在淮南、皖東地區(qū),由于受到李品仙圍攻,發(fā)展不如蘇北1師。除了新四軍1師和2師,另外2個“原汁原味”的“老新四軍”6師和7師雖然番號一樣,但是實力較弱。像譚震林6師只有2個旅6000人。16旅旅長羅忠毅、政委廖海濤犧牲后,16旅和江渭清、溫玉成的18旅隨即并入粟裕的1師,后來在解放時期發(fā)展為華野6縱。重建的新四軍7師,只有3000人,由無為游擊縱隊、第三支隊挺進團、皖南事變突圍一部編成,戰(zhàn)斗力一般,更多的意義是保留一個師的番號。另外,師長張鼎丞、政委曾希圣也都偏重政工工作。除了粟裕的1師,新四軍戰(zhàn)斗力第2強的當屬黃克誠3師。新四軍重建的7個師是9萬余人,實際上半數(shù)是從華北八路軍轉(zhuǎn)過來的:像黃克誠3師,以前是八路軍344旅和冀魯豫軍區(qū)新2旅等部,后改稱八路軍第五縱隊,重建后改編為新四軍3師。3師師長黃克誠,曾任八路軍344旅政委、二縱政委、五縱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的搭檔,參謀長彭雄1943年3月犧牲,繼任參謀長洪學智是一個多面手,政治部主任吳法憲也是一位能力很強的政工干部。3個旅的旅長,彭明治是開國中將,田守堯和彭雄在1943年3月犧牲,另外一個旅張張愛萍和政委韋國清則都是開國上將。重建的新四軍19個旅長(包括獨立旅梁興初),只出了3個上將。除了1師葉飛、3師張愛萍,還有1個開國上將就是4師劉震。說起來,劉震這位八路軍猛將也是黃克誠留給新四軍六支隊彭雪楓的。抗戰(zhàn)勝利后,黃克誠率3.5萬人搶占東北,劉震再一次回到黃克誠麾下。而堪比一個軍的新四軍3師,后來主力發(fā)展成為東野2縱(四野39軍),還有一部分編入了東野1縱(四野即38軍)和東野6縱(即四野43軍),都是四野甚至全軍響當當?shù)耐跖浦髁Σ筷牎?/span>除了新四軍1師和3師,戰(zhàn)斗力排名第3的應該是4師。新四軍4師是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來,而第四縱隊的前身是新四軍6支隊、新四軍游擊支隊。這支隊伍,是八路軍參謀處長、新四軍留守處處長彭雪楓,從373人一路發(fā)展壯大到3萬多人。4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是一個軍政雙優(yōu)的將領,非常重視文化工作和統(tǒng)戰(zhàn)。提到新四軍4師,很多人會想到彭雪楓師長3大寶:拂曉報、拂曉劇團和騎兵團。為了壯大騎兵團,彭雪楓獨創(chuàng)了騎兵團的殺手锏“雪楓刀”。而4師除了6支隊,還有劉震帶過來的八路軍。新四軍4師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都是開國中將,3個旅長除劉震是上將,滕海清和3個政委康志強、孔石泉、賴毅都是開國中將,只有12旅旅長譚友林是開國少將。和彭雪楓的4師相比,李先念的新四軍5師從實力上看也不遑多讓。新四軍5師雖然也掛在新四軍旗下,但由于遠離新四軍各部,5師一直是在大別山南麓的武漢地區(qū)孤軍奮戰(zhàn)。1939年1月,李先念帶領160人的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南下,2年后發(fā)展到1.5萬人。改編為新四軍的5師,有3個旅3個縱隊,旅級單位的數(shù)量在新四軍是最多的。但是,新四軍5師和4師一樣歷史較短,缺少底蘊,同時沒有能打仗的高級將領,像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zhì)斌的名氣都不大。而3個旅長除了周志堅是開國中將,羅厚福僅是獲得三個一級勛章的開國大校(后晉升少將),另外一個旅長王海山建國后到了地方。不過,5師在抗戰(zhàn)勝利后的地盤最大,還發(fā)展成為擁有5萬多部隊的中原軍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