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7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第4縱隊改編為東北野戰(zhàn)軍第41軍。 41軍下轄4個師,其中121、122、123三個師為原4縱的10、11、12師。 原東北野戰(zhàn)軍獨立第2師改編為東北野戰(zhàn)軍第154師,調歸41軍編制。 4縱是以膠東北上部隊為主組成,歷經(jīng)東北3年殘酷的戰(zhàn)爭錘煉,其中一部分優(yōu)秀的膠東子弟兵晉升到師團級干部中來,營連以下的基層干部則更多。 這些膠東子弟兵大都參加了慘烈的塔山阻擊戰(zhàn),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突出,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很多。 41軍的121、122、123師各轄3個團,為361-369師。 41軍首任團以上干部中,膠東元素占比很高,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膠東部隊中的膠東人,一是膠東軍區(qū)渡海北上的部隊中的非膠東籍干部。 其中,非膠東籍的膠東軍區(qū)干部有:軍長吳克華、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歐陽文、121師師長蔡正國、123師師長江燮元、副師長盧燕秋、123師參謀長李宏茂、炮兵團長王一萍等。 今天講的是41軍中的膠東人。 軍參謀長:李福澤 李福澤是山東昌邑人。 ?比較特別的是,李福澤是膠東人,但他是從任魯中軍區(qū)警備第3旅旅長的職務上渡海北上的,不屬于膠東軍區(qū)的干部。 出身富豪家庭的李福澤一生充滿傳奇。 東北期間,深受林總賞識,平時嚴肅孤傲的林總,唯獨見了李福澤才會笑著邀他“沒事兒來玩玩兒”,也是東野一段佳話。 李福澤1955年獲授少將,資歷介紹上一筆代過曾擔任基地司令員。這個基地可不是一般的基地,而且當年十分神秘、后來大名鼎鼎的大西北的導彈訓練基地。 1996年12月李福澤少將去世,骨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葬在塔山,一部分葬在酒泉。 121師政委李丙令 李丙令是山東平度人。 ?但李丙令的革命生涯起步于煙臺求學期間的一個大事件:徐明娥事件。 1935年4月18日,國民黨煙臺特區(qū)公安警士無辜槍殺女學生徐明娥。 正在煙臺上學的李丙令跟后來任煙臺工委書記的呂其恩一起,聯(lián)絡省立八中、芝罘中學等校學生,成立了“煙臺學生自治聯(lián)合會”,組織全市學生游行示威,迫使國民黨煙臺公安局扣押兇犯,撫恤被害者家屬。 后來,李丙令參與了著名的天福山起義。 建國后,李丙令曾任軍政大學副校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361團團長鞠文儀 鞠文儀是山東文登人。 也是出自于膠東人民抗日聯(lián)軍第三軍。 鞠文儀的高光時刻是塔山阻擊戰(zhàn),時任4縱28團團長,率部與敵進行殊死血戰(zhàn),守衛(wèi)塔山,該團榮獲“守備英雄團”稱號。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362團政委劉凌 山東省蓬萊市人。 出自三軍二路。三軍二路由蓬萊的三軍第3大隊編成。 曾任膠東特務團營政治教導員、第16團政治處主任。 后任蘭州軍區(qū)副政治委員,烏魯木齊軍區(qū)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22師364團政委馬杰 山東掖縣人。 渡海北上時任6師15團政治處副主任。 1964年6月,升任27軍政委。同年,晉升為少將銜。 后任北京軍區(qū)副政委。 367團副團長后任團長江雪山 江雪山也是山東省掖縣人。 江雪山著有一本自傳體的書:《戎馬文稿》,記載了作者戰(zhàn)爭年代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殊為傳奇。 在萊陽張家坡戰(zhàn)斗中,16團8連連長江雪山受傷昏迷,差點作為烈士掩埋,幸得民運科長丁銳發(fā)現(xiàn),才從烈士尸體中拉了回來。 這次負傷致一只眼睛失明,成了軍內有名的“江瞎子”,但他硬是靠一只眼一直戰(zhàn)斗在一線部隊,直到全國解放。 后任海南軍區(qū)司令員等職。 1955年授上校軍銜。 367團政委江民風 江民風是山東黃縣人。 大軍北上時的職務是膠東軍區(qū)營教導員。 1948年任東北野戰(zhàn)軍第四縱隊第三十四團政委,率部參加塔山阻擊戰(zhàn),所部獲“塔山英雄團”稱號。 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369團團長江海 也是黃縣人。 塔山阻擊戰(zhàn)中赫赫有名的“白臺山英雄團”團長。 41軍前身部隊4縱在塔山打得如此狠,以至于蔣軍難越塔山一步,這些膠東的中高級指揮員的一線指揮和基層官兵的沖鋒陷陣功勞極大。 曾任海南軍區(qū)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58年晉升大校軍銜。 369團政委:王淳, 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人。 是塔山狙擊戰(zhàn)中四大英雄團體中之一“白臺山英雄團”的時任政委。 又是一個英雄團的主官。 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 |
|
來自: 文豪學者 > 《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