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流傳千年的“國飲”終于申遺成功!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也在歷史的孕育發(fā)展中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從飲茶之味到品茶之道,茶于中國人而言,既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煙火之氣,也有著“琴棋書畫詩酒茶”的文人之風。 在中國畫里,就有描繪品茶、煮茶、茶事的藝術創(chuàng)作。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葬中出土的《敬茶仕女帛畫》是中國繪畫史上最早的“茶畫”雛形,描繪的是漢代皇家貴族烹煮茶飲的情景。 真正以茶為主要題材的藝術作品出現(xiàn)于唐代及其后的五代十國,其中以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周昉的《調琴啜茗圖》等為主要代表。 這之后茶韻融入畫意的作品漸漸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畫家也用筆墨留下了一幅幅經典的茶畫名作。 以茶入畫,茶墨飄香。今日整理幾幅有關“茶”的中國畫,從藝術的角度一窺不同時期的飲茶風尚和獨特的文化意蘊。 01 最悠閑的下午茶 《調琴啜茗圖》 ▲ 北宋 佚名《調琴啜茗圖》 仿唐代周昉 28cmx75.3cm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點擊可查看大圖 唐代周昉《調琴啜茗圖》描繪了唐代宮廷貴婦在庭院里品茗聽琴的生活,給人以慵懶悠閑的感覺。飲茶與聽琴集于一畫,說明當時飲茶在文化生活中已經是相當有“儀式感”的一件事。 ▲ 左為手托茶盤的侍女,右為品茶的貴婦。 02 最盛大的園林品茶 《文會圖》 ▲ 北宋 趙佶(傳)《文會圖》 184.4cmx123.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擊可查看大圖 宋畫傳世之作《文會圖》描繪了一場在園林中的文人聚會。宋徽宗在畫面右上題詩,“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 文會現(xiàn)場不僅有弦樂的助興,還有詩書風雅,實在是令人心向往之。而從這幅圖中,我們也多少能感受到宋人茶道的氛圍。 ▲ 侍者一手持匕,向碗盞中擊拂,一手托盞,這正是最具特征的點茶動作。 此時文會已處于酒后的階段了,主賓所用的飲品自是以能解酒為宜,而茶自古以來就是消渴、祛熱、解酒的良物。 《文會圖》表現(xiàn)了宋人茶道的程式,對候湯、熁[xié]盞、點茶環(huán)節(jié)都做了生動的描繪,細致的筆法刻畫出園林里點茶品茗的盛況。 03 最潮的民間街頭斗茶 《斗茶圖》 ▲ 清代 佚名《柳蔭斗茶圖》 26cmx27.3cm 弗利爾美術館藏 點擊可查看大圖 描繪市井生活的《斗茶圖》生動地記錄了民間的“茗戰(zhàn)”風俗。比賽先從茶葉質量的好壞開始,尤其要對茶味和茶香進行品評。茶販身旁擺放大大小小的貨架,里面瓶瓶罐罐琳瑯滿目。 ▲ 《柳蔭斗茶圖》局部 在中國繪畫史上,還有不少關于斗茶的名作,比如南宋劉松年《斗茶圖》《茗園賭市圖》,把民間斗茶的情景淋漓盡致地描繪在世人面前。 ▲ 南宋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 27.2cmx25.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擊可查看大圖 04 最具審美的品茶幽居 《事茗圖》 ▲ 明代 唐寅《事茗圖》 31.1cmx105.8cm 故宮博物院藏 點擊可查看大圖 飲茶是中國古代文人“琴棋書畫詩酒茶”七大雅事之一,唐寅筆下的《事茗圖》淡雅清潤,似能聽到潺潺水聲,聞到淡淡茶香,畫出了文人品茶的意境。 ▲ 主人在屋內 巨石側立,瀑布飛泉,屋舍置于山巒環(huán)抱的幽谷之中,清凈宜人,主人在屋內品茶讀書,屋外友人緩步策杖來訪,身后書童抱琴相隨。 ▲ 屋內屋外對比 《事茗圖》是唐寅為友人陳事茗所畫,形象地表現(xiàn)了文人雅士夏日相邀品茶的幽居閑適生活。 “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赍[jī]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碧埔陬}詩中還嵌入陳事茗的名號,實在是畫家的妙思。 ▲ 引首有文徵明題“事茗”二字 卷后為明代陸粲《事茗辯》 《事茗圖》之所以別有韻味,正是反映了茶文化與天地自然的契合,也抒發(fā)了人與之間同飲的和諧,展示的是文人內在的審美追求。 05 最回味無窮的茶趣 《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 豐子愷《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這句詞出自宋朝詩人謝逸《千秋歲·夏景》,豐子愷以古開新,畫得別開生面。 豐子愷定格了臨窗一角,竹簾半掛,桌上還放著茶壺和茶杯,窗外一輪新月清輝如水,給人無限遐想。 豐子愷《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這幅與茶有關的漫畫,頗具禪味,描繪了人生聚散離合。茶香和余溫尚在,人世間的一期一會,且多珍重。 茶味千種 人事萬般 飲茶從來不只關乎滋味 更品的是人生況味 關于茶文化 你還有什么思考 你還知道哪些茶畫名作? 評論區(qū)一起聊聊吧 參考資料: 陶亞萍.“茶文化”視域下“茶畫”的歷史流變及審美意蘊 黃 杰.《文會圖》所展現(xiàn)的宋人茶道 朱相諶.寄茶事于山水之間——品唐寅《事茗圖》 |
|
來自: 高山楊55766209 > 《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