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大體分兩個區(qū)域,前半部稱“外廷”或“省中”,是君臣議事之地,后半部稱“內廷”或“禁中”,是帝后私人居所,朝臣無詔不得入內。 每當一個不務正業(yè),懶惰怕事的皇帝在位,只要定期上朝貌似就能天下太平。反之,要換成一個性格強勢,滿腔抱負,凡事都要親自過問的“工作狂”,那太多事情是等不及上朝再行處理的,往往在內廷做了決斷。 久之,一個神秘的“內朝”漸漸成形。 從前,皇帝凡事對接外朝,相權頗重,而自從有了內朝,決策就改由尚書傳遞給外朝的“三公”,相權因此低落。比如詔誥,從皇帝口述、草擬,到發(fā)出和宣讀,這一系列流程走的都是內朝,此間大有“文章”可作。因更貼近于皇帝,尚書們掌握了大量機密,外朝的公卿則淪為純粹的執(zhí)行者。 尚衣、尚食、尚書...《晏子春秋》中稱他們?yōu)椤耙鹣肌保丛谙由戏袒实鄣慕?,有伺候穿衣的,有伺候進食的,有代筆寫字的...又因內廷嬪妃眾多,這些近臣大多由外戚擔任。 武帝一生勤勉,晚年干脆把議事地點搬到了內廷,臨終前又托孤于外戚“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霍光,此處“領尚書事”便是內朝頭銜,后改稱“尚書令”。 得內朝者得天下,不過,外戚顯然低估了宦官勢力,鼎盛時,東漢皇宮內的宦官竟至兩千左右。 宦官起源于商周,他們因失去雄性氣概得以進入內廷。起初,若尚書不在身邊,皇帝便會讓宦官起草文書,此后便有了“中書令”“中常侍”“中黃門”等官銜。中,和也,不陰不陽。 皇帝、外戚、宦官是內朝的三股勢力,自古強臣壓主,那些平庸無能的帝王打心底就喜歡扎在太監(jiān)堆里?;浮㈧`時期,皇帝竟默許宦黨掌權,并賜之爵位,樂此不疲。 力 匕 精 選 文 章 推 薦 真相 | 無為 阝 勹 廴 匚 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