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納諫與進諫逐漸成為重要傳統(tǒng),歷代有為之君和有識之士對此均十分重視。而縱觀歷史,賢臣進諫、明君納諫之例也不絕于冊。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就被后人津津樂道,而唐太宗的虛心納諫和魏征的犯顏直諫,更被后世奉為君臣千載一遇的典范。其所以如此,緣于政治實踐之必需。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君主雖號稱“天子、圣人”,實與凡人無異,難免會有思慮不周或行事失當之處,故需要“拾遺、補闕”之類的官員專門司職進言勸諫。然而,自古以來,進諫都是頗有危險之舉,畢竟并非所有君王都勇于納諫、樂于納諫,就連一代英主唐太宗,也曾遷怒于進諫者。遑論才庸德薄之君,這就相當考驗臣下的智慧和膽色了。鄒忌之成功,在于善諫,寓治國安邦之道于家?,嵤轮校晃赫髦晒?,在于敢諫,不畏觸犯逆鱗之禍而堅持指斥君主之過,兩者各具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