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zhàn)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齊威王以善于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齊威王在位時期,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jīng)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稱雄諸侯。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時年59歲,其子田辟疆繼位,是為齊宣王。 善于納諫 成為一代明君齊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鄒忌借講琴理談治國方法,喻意國家上下一致才能昌盛道理,勸齊威王不要沉溺于酒色歌舞,要廣招人才,發(fā)展生產(chǎn),操練兵馬。齊威王幡然悔悟,拜鄒忌為相;借與徐公比美,因妻子偏愛、妾懼怕、客人有求緣故,都說比徐公美,而實際觀察自己不如徐公美,以此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以防蒙弊受騙。在鄒忌勸諫下,齊威王懸賞納諫,下令能當(dāng)面指出國君過失的,給上賞;上奏章規(guī)勸國君的,給中賞;在朝廷或街市中議論國君過失的,給下賞。起初,群臣前去進(jìn)諫,朝廷門口、院子里每天像市場一樣熱鬧。不久,進(jìn)諫者一天天減少。一年后,齊國政治清明,人們已無意見可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之典故。 勵精圖治 齊國稱霸東方齊威王自繼位以來,不理國政,政事交付給卿相大夫,九年之中,諸侯都來攻打齊國。齊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魯國攻打齊國,進(jìn)入陽關(guān)。同年,韓、趙、魏三國聯(lián)合攻打齊國,直到博陵。齊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衛(wèi)國攻打齊國,占領(lǐng)齊國薛陵。齊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趙國攻打齊國,占領(lǐng)齊國甄城。 在這種情況下,齊威王聽從姬妾虞姬諫言,從整頓吏治開始,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他召來即墨(今山東平度)大夫說:“自從您作即墨大夫以來,每天都有人說你壞話。但是,我派人去巡察即墨,田地都已開墾,百姓衣食豐足,官府內(nèi)沒有堆積滯留公務(wù),東方因此得以安定。這是因為你不會討好我左右身邊的人,以博求名譽的緣故啊?!狈饨o他一萬戶食邑。齊威王又召來阿城大夫說:“自從你治理阿城以來,贊譽你的話每天都能聽到。然而,我派人去巡察阿城,田野沒被墾治,百姓生活貧苦。往日趙國進(jìn)攻甄城,你不聞不問。這是因為你用錢賄賂我左右身邊人,以索取名譽的緣故啊!”當(dāng)天,齊威王烹殺阿城大夫,以及齊威王身邊曾經(jīng)贊譽過阿城大夫的人。此舉,使得齊國大臣不敢欺詐,辦事認(rèn)真,做人誠實,齊國大治,稱強于天下。 據(jù)《資治通鑒》卷一、周紀(jì)一記載:周列王六年,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狈庵f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辟,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wèi)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帛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于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wù)盡其情,齊國大治,強于天下。 同年,齊威王率領(lǐng)諸侯國朝見周天子。是時,周王室式微,諸侯多不朝見,只有齊國去朝見。此舉,贏得天下稱賢齊威王。 據(jù)《資治通鑒》卷一、周紀(jì)一記載:“周烈王六年,齊威王來朝。是時周室微弱,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天下以此益賢威王?!?/span> 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fā)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趙。田忌欲引兵趙國,孫臏認(rèn)為“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jù)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田忌聽從孫臏建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趙國之困。魏師回救,與齊戰(zhàn)于桂陵,大敗魏軍。這就是“圍魏救趙”之典故,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zhàn)”。 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29年,魏國以龐涓為將發(fā)兵攻打韓國,韓國請求齊國救援。齊威王起兵,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救韓。田忌聽從孫臏建議,帶兵直撲魏都大梁。魏國盡起主力,以太子申為將,抵御齊軍。龐涓雖撤圍韓之兵,回兵追擊齊軍。孫臏采取減灶益兵法,以迷惑魏軍。命齊軍初入魏地為十萬灶,第二天為五萬灶,第三天為二萬灶。果然,魏國主將龐涓上當(dāng),“吾固知齊兵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認(rèn)為齊軍膽怯,便舍棄步軍,帶領(lǐng)輕銳騎兵加速追擊。孫臏猜度,傍晚魏軍可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阻礙,可設(shè)伏兵。命令士兵將一棵大樹樹皮削掉,上書“龐涓死于此樹下”。然后命 令善射的人埋伏兩邊,等待日暮見火起而俱射。龐涓果然于當(dāng)晚到此,見樹上有字,舉火去看。埋伏齊軍萬箭齊發(fā),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智窮兵敗,拔劍自殺,說:“倒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齊軍乘勝追擊,大敗魏軍,太子申被俘。這一戰(zhàn),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減灶益兵”之典故,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zhàn)”。 經(jīng)過桂陵、馬陵之戰(zhàn),齊國威望日增,國力迅猛發(fā)展,一躍成為強大諸侯,稱霸東方。 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惠王率領(lǐng)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于是也承認(rèn)魏的王號,惠王并改此年為后元年,史稱“徐州相王”。 據(jù)《資治通鑒》卷二、周紀(jì)二記載:周顯王三十五年,齊王、魏王會于徐州以相王。 以人為寶 呈現(xiàn)中興氣象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在郊外會獵。魏惠王與齊威王比寶,齊威王以人才為寶,魏惠王慚愧,不歡而去。 據(jù)《資治通鑒》卷二、周紀(jì)二記載:十四年,齊威王、魏惠王會田于郊。惠王曰:“齊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span> 惠王曰:“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南門,徙而從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周顯王十四年,齊王與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獵。魏王問道:“大王也有寶物嗎?”威王說:“沒有?!蔽和跽f:“像我這樣的小國,也還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輛車、直徑一寸的十顆夜明珠,齊國這樣的大國,怎么能沒有寶物呢?”威王說:“我當(dāng)作寶物的與大王不同。我有個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鎮(zhèn)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侵掠,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都來朝拜。我有個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鎮(zhèn)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黃河里捕魚。我有個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鎮(zhèn)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祭祀,以求神靈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隨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個大臣叫種首的,派他防備盜賊,結(jié)果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這些都將光照千里,豈只是十二輛車呢!”魏惠王心中慚愧,怏怏而去。 齊威王重視賢能,視“人”為寶,使齊國國力日益強盛,呈現(xiàn)一派中興氣象。 敬請關(guān)注!敬請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