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常用新型抗抑郁藥 (一)SSRIs 治療特點: 對合并焦慮癥狀的抑郁癥有效。 常見不良反應: 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出汗、激越、焦慮、頭痛、失眠、震顫、性功能障礙、低鈉血癥、皮膚出血性疾病;可發(fā)生撤藥癥狀。 常用劑量: 10~20 mg/d。 治療特點: 對合并焦慮癥狀的抑郁癥有效;療效和耐受性相對更為平衡。 常見不良反應: 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出汗、激越、焦慮、頭痛、失眠、震顫、性功能障礙、低鈉血癥、皮膚出血性疾?。豢砂l(fā)生撤藥癥狀。 常用劑量: 20~60 mg/d。 治療特點: 輕度抑制食欲,很少引起體重增加。 常見不良反應: 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出汗、激越、焦慮、頭痛、失眠、震顫、性功能障礙、低鈉血癥、皮膚出血性疾病,失眠和激越可能更多;可改變胰島素需要量;可發(fā)生撤藥癥狀。 常用劑量: 20~50 mg/d。 治療特點: 治療伴有焦慮癥狀的抑郁癥更有優(yōu)勢。 常見不良反應: 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出汗、激越、焦慮、頭痛、失眠、震顫、性功能障礙、低鈉血癥、皮膚出血性疾病,但抗膽堿能和鎮(zhèn)靜作用更常見;撤藥反應常見。 常用劑量: 100~300 mg/d。 治療特點: 對睡眠有一定改善。 常見不良反應: 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出汗、激越、焦慮、頭痛、失眠、震顫、性功能障礙、低鈉血癥、皮膚出血性疾病,惡心更常見;可發(fā)生撤藥癥狀。 常用劑量: 50~200 mg/d。 治療特點: 改善認知功能,療效和耐受性相對更為平衡。 常見不良反應: 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出汗、激越、焦慮、頭痛、失眠、震顫、性功能障礙、低鈉血癥、皮膚出血性疾??;可發(fā)生撤藥癥狀。 (二)SNRIs 常用劑量: 75~225 mg/d。 治療特點: 高劑量時改善焦慮癥狀。 常見不良反應: 惡心、失眠、口干、嗜睡、頭暈、出汗、緊張、頭痛、性功能障礙、便秘;大劑量時血壓升高;撤藥癥狀常見。 常用劑量: 60~120 mg/d。 治療特點: 高劑量時改善焦慮癥狀,對伴有軀體疼痛的抑郁癥有效。 常見不良反應: 惡心、失眠、頭痛、頭暈、口干、困倦、便秘、厭食;心率和血壓輕度增加,包括高血壓危象。 (三)NaSSA 常用劑量: 15~45 mg/d。 治療特點: 胃腸道反應小;對食欲和睡眠有改善作用;對性功能影響小。 常見不良反應: 食欲增加、體重增加、困倦、水腫、頭暈、頭痛、白細胞減少;惡心、性功能障礙相對少見。 注意事項: 防摔傷;服藥期間監(jiān)測血糖,控制飲食,加強體育鍛煉。 (四)褪黑素(MT)受體激動劑 常用劑量: 25~50 mg/d。 治療特點: 耐受性好;對睡眠有改善作用。 常見不良反應: 惡心、頭暈、頭痛、失眠、困倦、偏頭痛、肝功能異常。 常用劑量: 50~400 mg/d。 治療特點: 對焦慮癥狀有效;改善睡眠結構;對性功能影響小。 常見不良反應: 鎮(zhèn)靜、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震顫、體位性低血壓、心動過速、陰莖異常勃起。 常用劑量: 150~450 mg/d。 治療特點: 無體重增加的問題;可用于性功能障礙。 常見不良反應: 失眠、焦慮、激越、震顫、惡心、口干、多汗、耳鳴和皮疹。 常用的傳統(tǒng)抗抑郁藥有TCAs(阿米替林、氯米帕明、多塞平),四環(huán)類抗抑郁藥馬普替林,復方制劑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以及中成藥(圣·約翰草提取物片、疏肝解郁膠囊、巴戟天寡糖膠囊)。 表2 傳統(tǒng)及其他抗抑郁藥物 對癥狀較輕的患者給予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治療即可;對輕度-中度抑郁癥患者,可給予認知行為治療和人際心理治療;對重度或有嚴重自殺傾向的患者可以考慮抗抑郁藥治療,目前孕婦使用最多的是SSRIs類藥物。美國FDA妊娠期抗抑郁藥物使用分類等級見表3。 注:A 隨機對照研究顯示無風險,妊娠期患者可安全使用;B 在人群中尚無風險性證據(jù),有明確指征時慎用;C 風險性尚未排除,在確有指征時,充分權衡利弊決定是否選用;D 有風險性證據(jù),避免應用 1. 老年抑郁癥藥物治療首選SSRIs類,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少,其抗膽堿能及心血管系統(tǒng)不良反應輕微,老年患者易于耐受。 2. 高劑量SNRIs類藥物可引起血壓升高,如使用應注意監(jiān)測血壓變化。 3. 米氮平能顯著改善睡眠,適用于伴有失眠、焦慮癥狀的老年患者。 4. 老年患者要慎用TCAs類,此類抗抑郁藥有明顯的抗膽堿能作用及對心臟的毒性作用,不良反應大。 5. 老年患者用藥起始劑量一般要低于普通成年患者,滴定速度要慢。 抑郁癥會影響軀體疾病的病程,共病時內科用藥和精神科用藥同時存在,涉及藥物間相互作用問題。
中華醫(yī)學會, 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yī)學會全科醫(yī)學分會, 等. 抑郁癥基層診療指南(2021年) [J] . 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 2021, 20(12) : 1249-1260. DOI: 10.3760/cma.j.cn114798-20211020-007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