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篇布局的靈活多變 元洛兄在評論古代詩詞的名人名作時,首重其謀篇布局,譽之為“運思奇巧,布局精妙”。在解析唐人元稹《過襄陽樓呈上府主嚴(yán)司空》一文中,他說:“在美好的意象中蘊含著引人回味的情韻,在精妙的布局中顯示出運思的奇巧,是真正的好詩所必具的條件之一?!痹诮馕隼畎灼呓^《秋下荊門》一文中,則對四句詩的起承轉(zhuǎn)合各盡其妙十分推崇,并引用清代劉熙載《藝概》中所說的“然即短至絕句,亦未嘗無尺水興波之法”于以闡發(fā):“'尺水興波’,這是關(guān)于絕句寫作的重要藝術(shù)見解。'尺水’,是說篇幅短小,字?jǐn)?shù)有限,只能描繪生活的一個片段和剎那;'興波’,就是要講究波瀾起伏,追求妙想奇思,而不能一覽無余,如同直頭布袋?!?/span> 詩的謀篇布局,又稱之為章法。“古人論作詩的方法,都很講究起承轉(zhuǎn)合,對于詩的開頭和結(jié)尾的寫法,尤其注重?!保謻|?!对姺ㄅe隅》)以絕句而論,四句詩分司起、承、轉(zhuǎn)、合之職,故歷代詩家稱此章法為常法。元洛兄腹笥豐盈,又敏捷多思,自然會隨手拈來一用。 如組詩《幕阜山八詠》中的《瞭望臺》:“振衣千仞立高臺,如海蒼山四望開。目光如網(wǎng)撒將去,萬壑千山撈上來!”首句單刀直入,以“高臺”直指題目,此謂明接;第二句為承筆,登“高臺”可望蒼山如海;第三句因“四望”而喻“目光如網(wǎng)”,是出人意料的轉(zhuǎn)筆;以目光之網(wǎng)撈起千山萬壑為合筆,想象奇特,又與首句瞭望臺之“高”,與第二句之“望”,切切呼應(yīng)。這種結(jié)句法又稱之為順結(jié)。而組詩《八大公山詩草》的《瞭望臺》,則是這樣寫的:“千山澎湃拍天去,萬頃林濤撼地來。不上八公山瞭望,目光如豆幾曾開?!?/span>第一句是暗起,只寫千山如浪拍天有聲,不直接寫登瞭望臺而觀山;第二句“林濤撼地”為承筆;第三句以假設(shè)為轉(zhuǎn)筆:如果不登八公山的瞭望臺呢?第四句的合筆為逆結(jié):“目光如豆幾曾開”。 在歷代詩話中,關(guān)于起、承、轉(zhuǎn)、合的排兵布陣,手法多多?!断Σ试缦技分械脑S多絕句章法,既能繼承傳統(tǒng),又能靈活多變地運用,頗見深厚的藝術(shù)功力。 元洛兄的七絕在嫻熟和靈動地運用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常法時,又注重吸納古典詩詞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并使二者融為一體,于是表現(xiàn)手法亦可視之為章法。如以獨立意象或組合意象來結(jié)構(gòu)全詩。 《登張家界·之二》:“浪涌連山到碧空,拍天聲急我從容。飛身直上三千丈,心在狂濤第一峰。”元洛兄選取的是“群山如浪”這個意象,并貫穿到起、承、轉(zhuǎn)、合中以完成全詩。組詩《南園四詠》中的《南園贈世平》,是寫造訪著名詩詞家蔡世平兄的岳陽居處南園:“柳青池碧橘初紅,藤蔓臨窗裊綠風(fēng)。問君詩思清何許?都在泉聲鳥語中?!?/span>起與承寫的是南園諸種風(fēng)物的意象組合,第三句設(shè)問:你的詩思為什么如此清幽靜逸?第四句作結(jié):因為你的身心都沉浸于南園的“泉聲鳥語”中。末句既是景語亦是情語,又見出他對世平兄人品及作品的激賞。 元洛兄在所著的《唐詩分類品賞》一書中,隆重推介無名氏的一首愛情詩《君生我未生》,通篇為一個年輕女子的口吻:“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span>并作評析:“它是一種形式與情調(diào)都頗為'另類’和'新潮’的民歌,'君’與'我’、'生’與'老’、'遲’與'早’兩兩對舉,是現(xiàn)代詩法中所謂的'矛盾修辭’,又稱'抵觸法’……” 這種修辭手法,元洛兄則用來作為七絕的結(jié)構(gòu)章法,是他的創(chuàng)新,前二句的起與承和后兩句的轉(zhuǎn)與合,分別成為矛盾的兩極,對比鮮明,警策動人。如組詩《大圍山詩草》之一的《山溪問答》:“山溪何事出山忙?聞道風(fēng)光在遠(yuǎn)方。識盡人間千百態(tài),始知山是好家鄉(xiāng)。”“出山”如離別家鄉(xiāng),為的是“風(fēng)光在遠(yuǎn)方”;當(dāng)飽嘗人世況味后,便悟出“好家鄉(xiāng)”的種種溫馨。還有元洛兄思念故去夫人的七絕《中秋祭》,也是用的“矛盾修辭”法結(jié)構(gòu)全篇:“共度中秋六十年,相鄰相守月圓天。我君去后中秋月,月到中秋再不圓?!?/span>一、二句說他們共同度過六十個中秋節(jié),月圓光滿,滿心歡喜。三、四句說夫人辭世后他再過中秋節(jié),圓月也“再不圓”,其悲涼令人下淚。此詩選取的是“中秋月”這個意象統(tǒng)領(lǐng)全篇,既是一種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亦是一種謀篇布局的章法,與“矛盾修辭”的章法重疊使用,令我傾服。 在元洛兄所著《唐詩分類品賞》一書中,選有施逵一首《丫頭山》:“何不施妝嫁去休,常叫人喚作丫頭。只因不信良媒說,耽擱千秋與萬秋?!?/span>詩人將丫頭山比作待字閨中的“丫頭”,因為不相信媒人的花言巧語,所以耽擱了青春年華。這是典型的“擬人化”修辭手法,但于此詩而言,不是用于個別的語句,而是貫穿全篇的起、承、轉(zhuǎn)、合,也就成了章法。在元洛兄的《夕彩早霞集》,以“擬人化”為章法的例證很多。 如《山村螢火》:“一盞螢燈暗復(fù)燃,豆棚瓜架憶從前。感君覓覓尋尋意,遠(yuǎn)路飛來七十年?!?/span>詩前小引為:“螢火蟲系予兒時鄉(xiāng)間玩伴,自入城囂,爾來已七十年矣。今夕復(fù)見,回首前塵,恍如相識也?!?。將螢火蟲比擬為“玩伴”和“相識”,重情重義,為與闊別詩人相見,尋尋覓覓七十年。如《山瀑》:“不甘碌碌日消磨,絕壁懸崖奈爾何?縱身一躍風(fēng)雷起,譜就深山壯士歌?!?/span>將“山瀑”比擬為“壯士”。首句為總體的贊評,第二句作進一步的強化,第三句轉(zhuǎn)為對瀑布也是對壯士的具象描寫,末句照應(yīng)前三句,突顯瀑布飛瀉轟然有聲,“譜就深山壯士歌”,于是以“擬人化”為章法的全過程,便順利殺青。 此外,元洛兄的七絕,還有將白描法、翻疊法、重言疊字法等表現(xiàn)手法,與謀篇布局的章法互融互通的例證,讀者自可去品賞,我就不在此一一贅述了。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 聲明:投稿視為授權(quán)本平臺刊發(fā),出版等權(quán)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