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收聽主播 蒙豆豆 朗讀音頻 來源 | 每日蒙臺梭利(ID:montessori-daily) 說到管教孩子,很多家長會有一種無力感。 小時候很乖巧的孩子,越長大越難管教! 比如下面的幾個場景,你一定很熟悉: “早上叫了孩子多少遍,就是不起床!” “吃飯的時候,總想看電視,一關(guān)電視,就發(fā)脾氣?!?/span> “做作業(yè),磨磨蹭蹭,什么事都要人操心?!?/span> 瑞典兒童文學家林格倫曾說,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 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 教育孩子是門大學問,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 那么,作為家長到底該如何管教孩子,是應(yīng)該靜待花開,還是嚴加管教呢? 聰明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記住這2點,就能培養(yǎng)出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 管教的藝術(shù), 在于把握好“度” 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后,必定有一個不會管教的家庭。 孩子為什么管不了?很大原因在于爸爸媽媽兩個人的教育觀念不一致,一個舍得管,一個不想管。 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孩子學會了耍聰明,誰的“管教”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 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家長是很難分清“嚴”和“寬”的界限的。 而這就需要教育的藝術(shù)了,只有學會把握住“度”,才能管教好孩子。 記住一點:管教孩子,“原則性問題”管好,“非原則性問題”要適當放手。 什么是原則性問題,比如人身安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品行等,其他的大多是非原則性問題。 1、管教孩子,一定要趁早 越小的孩子,可塑性就越強。 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是品性塑造的黃金階段,我們要重點培養(yǎng)孩子的品性。 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指出,3-6歲,是孩子規(guī)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guān)鍵期。 6歲前若不給孩子立規(guī)矩,不管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有這樣一種想法:孩子長大了就好了!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觀念,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何其艱難,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越大,行為越難糾正。 一旦孩子長大后,品性定性,思維行為固化,習以為常,做家長的想要重新塑造,談何容易? 因此,教育孩子要趁早,行為界限要明確,家長千萬別再拿“樹大自然直”這種話來安慰自己了。 2、管教孩子,需要合理分工 每個家庭當中,父母都在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教育孩子,切忌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每個階段都有父母的參與和協(xié)助。 父母的管教,只有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才能教育好孩子。 那么,管教孩子,父母應(yīng)該如何分工才有效呢? 給媽媽的建議: 1、媽媽通常感情細膩,一定要情緒穩(wěn)定,要給孩子安全感,用豐富的情感陪伴成長。 2、媽媽善于觀察,能察覺到孩子的情緒變動,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認可孩子的情緒,通過適當方式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3、當孩子遇到煩惱、遇到挫折的時候,媽媽要及時解讀孩子的心靈密碼,給予孩子精神力量的支持,安慰他、鼓勵他走出困境。 給爸爸的建議: 1、爸爸要做孩子人生的指導師,給予孩子人生方向的指引。 幫助孩子建立各種學習與成長目標,建立人生的志向,幫助孩子找到成長的內(nèi)生動力。 2、爸爸要多帶孩子,培養(yǎng)他的動手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的動手能力強,更有利于智力的發(fā)展。 修理壞了的椅子、電器,做科學小實驗,爸爸的動手和示范作用,會帶動孩子的興趣,也能激發(fā)孩子的探索欲和創(chuàng)造力。 3、爸爸要多給孩子讀書、講故事、逛圖書館,爸爸的聲音和媽媽的聲音不同,更低沉、更有磁性,多元的體驗可以豐富孩子的感受。 4、爸爸多帶孩子一起運動,男性的運動天賦比女性更為出眾,媽媽總是擔心孩子會受傷,怕他不小心磕到碰到。 但爸爸通常會更加淡定一點,他們更加愿意教孩子規(guī)則意識、競爭意識。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用心陪伴所帶來的精神上的富足,抵過所有物質(zhì)。父親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影響無窮。 孩子6歲前,是智力發(fā)展最為關(guān)鍵的時期。 這段時間他對一切事物都特別敏感,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學習啟蒙的“最佳年齡”。 作為父母,你必須清楚,管教孩子一定要趁早,別讓你的不管不教,毀掉孩子的未來! 不打不罵, 正面管教出好孩子 愛之深,責之切。很多父母也舍得“狠下心”,對孩子嚴格管教。 有時候孩子不聽管教,沖著孩子輕則咆哮,重則暴揍一頓。 雖然暴力暫時能讓孩子“聽話”,但是所帶來的后果卻是很嚴重的。 這樣只會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我很弱小,就要聽大人的話,這個世界誰的拳頭硬誰就說了算。 孩子會用這樣的模式去理解這個世界,等他進入小學、中學之后,就會各種叛逆、霸凌; 碰上比自己強的就乖乖被虐,碰上比自己弱的就可以隨意欺負。 最終的后果,孩子變得頑劣不堪,父母也是無力回天。 因此,當你總是覺得是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就應(yīng)該靜下心來反思一下,平時的教育是否正確。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問題的折射。孩子的問題只是果,因在父母身上。 拒絕打罵教育方式,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教育孩子。 1、降低聲調(diào),批評教育要低聲說話。 有的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大嗓門呵斥孩子,先不管效果如何,以為聲音大就可以鎮(zhèn)住孩子。 但結(jié)果總是事與愿違,大人與孩子的情緒都越來越激動,就差直接上手了。 降低聲音,不但可以約束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還可以讓孩子內(nèi)心平靜,更容易集中注意聽你講話。 2、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辭。 作為孩子人生中最早、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日后性格的形成影響非常大。 所以,在說話前要三思,運用恰當?shù)恼Z氣和措辭,取得的效果一定會很好。 那么,不能打罵孩子,該怎么批評孩子呢? 面對孩子的犯錯,家長可以采取這樣的原則: 2歲前,不要指責孩子,孩子沒受傷就是最好的結(jié)果; 2-6歲的孩子,孩子犯錯后要順其自然,接受孩子的行為,并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應(yīng)該怎么做; 6-12歲的孩子,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吸取哪些經(jīng)驗,并學習社會規(guī)則和承擔犯錯所導致的后果。 很多時候,我們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可事實恰恰相反。父母的雙手是用來擁抱孩子的,而不是用來打孩子的。 優(yōu)秀孩子的背后站著同樣優(yōu)秀的家長,而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著不合格的家長。 無數(shù)事例告訴我們,父母什么樣子,孩子就什么樣子。 正如教育家盧梭所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jīng)受到教育了。 因此,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成功,靠的不是棍棒教育和反復的說教,而是這個孩子的背后同樣有一個堪稱人中翹楚的父母。 蒙臺梭利博士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jié)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懂點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 點“在看”給我一個小心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