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有個梗:“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 東西塔是泉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于世。兩塔歷經1100多年的歷史,歲月滄桑,屢毀屢建,終于站成了泉州最美的地標,不僅是泉州世遺22個遺跡點之一,而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一對宋代石塔! 開元寺,福建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廟,如果評鎮(zhèn)寺之寶,東西塔必定首屈一指。 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作為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館”代表性建筑的開元寺拜庭東西兩側,分別置有石塔一座,東為鎮(zhèn)國塔,西曰仁壽塔,習慣稱東西塔或雙塔。 見過東西塔,都知道兩塔幾乎一模一樣,巍然屹立于古城中央,猶如兩尊大神守衛(wèi)著刺桐古城。但你知道兩塔千年滄桑,曾經是多次損毀,但屢毀屢建,所以才有如今古城最為自豪的標志性建筑;而且兩塔看似一樣,其實細節(jié)上還是有許多不同的,而古塔上還藏著不少的秘密,比如宋代的西塔,竟然有“孫悟空”的雕像,要知道《西游記》才是明代的產物,難道吳承恩是看了這個雕像才創(chuàng)造出的孫悟空嗎? 東塔(鎮(zhèn)國塔)東塔名為鎮(zhèn)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當時建成的是5層木塔。 宋天禧年間,一下子給改成了十三層,不過到了1155年,一把火給燒了。到了淳熙十三年(1186年)再次重建;40年后的1227年,改成了7層的磚塔;又11年,也就是1238年,終于改建成了石塔,但是不知道為何,只是建了一層;其后有個僧法權增建到了四層,再后來僧天錫完成了最后一層(第五層)和塔頂?shù)墓こ?,前前后后歷時12年。 公元1238年的工程,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東塔原型了,塔高48.27米,為花崗石仿木八角攢尖頂樓閣式建筑。東塔的建筑不在此細說,需要說的就是五層石塔,從一層到第五層都有名字,寓意五乘,表示佛教修行的五種境界。 這五層分別為: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對應的每層的雕像也隨著境界不同而不同,次序為金剛武士、和尚法師、羅漢尊者、菩薩和佛祖,五層計各種栩栩如生的雕像80尊。塔基須彌座束腰用輝綠巖浮雕佛傳圖像40幅,內容為毗藍誕瑞、忍辱仙人、舍身飼虎等佛教故事。 東塔眾多佛像之中,據(jù)當?shù)卣f,其中第三層有一雕像為達摩與梁武帝蕭衍,不知道是否為真。如為真,又為何與達摩同列,這就非常神奇了。 西塔(仁壽塔)西塔名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年間 (公元915-920年),建7級木塔,當時的名字為無量壽塔,到了1114年才改為仁壽塔。同樣也是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遭遇大火,淳熙年間歷時15年,于1189年建成磚塔。1228年,也就是紹定元年,改建為石塔,歷時11年,于1237年建成了五層石塔。 西塔塔高45.06米,西塔不僅比東塔矮了一點點,但整個結構和布局與東塔一致,也是仿木八角攢尖頂樓閣式建筑。各層門龕旁的雕像也是80尊,但內容大不同。比如在第四層有一猴行者雕像,與我們的神話小說《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一模一樣,頭戴緊箍咒,手拿金箍棒。嚴重懷疑,吳承恩曾經來此看過之后,才創(chuàng)作的孫悟空形象。 西塔的雕像相對簡單,線條粗獷,而須彌座的束腰也多為花草禽獸。 東西塔哪兒不同?泉州開元寺東西塔其實我們無論是從街頭,還是從空中是看不出差異的,唯有是在東方看,東塔高,西方看西塔高;再有,如果不是對比兩塔的雕像,那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出來的。雖然東塔建得比西塔更高一點,裝飾多一點,整體外形上,一眼區(qū)分東西塔,還真的很難。 不過,如果是研究古建筑的,好像這幾個細節(jié)還是比較容易區(qū)分的。 一是羅漢枋,東塔塔檐出挑比西塔更深遠,為了強化結構,在每層的跳斗拱上都加了羅漢枋;二是補間鋪作數(shù)量,東塔的間鋪作均為兩朵,而西塔第三層到第五層的補間鋪作數(shù)量從兩朵減少為一朵;三是斗拱裝飾,西塔斗拱沒有裝飾,東塔的石斗上有外挑尖頭裝。 當然這些都是靠近了仔細分別才能搞清楚,如果只是遠觀,還是二者幾乎一樣。 泉州東西塔,歷經千年,期間雖然多次損毀,但屢毀屢建,正如泉州人不屈的性格,愈挫愈勇,終于站成了泉州最美的風景。 壹點號老靳行色 |
|
來自: 點出好未來 > 《最美古城鎮(zhèn)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