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 2. 樂觀的人在每個危機里看到機會,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里看見危機。 3. 堅持下去,并不是我們真的足夠堅強,而是我們別無選擇。 4. 如果你對每只向你吠的狗,都停下來扔石頭,你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5. 如果今天不比昨天多做一點什么,那么明天還有什么意義。 丘吉爾(1874—1965年): 溫斯頓·丘吉爾,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他寫的《不需要的戰(zhàn)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 作為首相的丘吉爾,為世人熟悉;然而作為作家的丘吉爾,是世人陌生的。丘吉爾獲得的諾貝爾獎,很多人都以為是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他在二戰(zhàn)中的功勛。實際上,丘吉爾只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獲獎的卻是諾貝爾文學獎。有人認為,這是對丘吉爾沒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補償。 請看他的獲獎詞:“因為他精通歷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衛(wèi)崇高的人類價值的光輝演說?!?/p> 按照當今世俗的眼光,丘吉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渣、依靠父蔭的富二代,頑皮、貪吃、成績最差,經常遭到老師的體罰,進不了伊頓公學,最終被父親送入軍校。與之相反,發(fā)動二戰(zhàn)的希特勒倒恰似當今的優(yōu)等生,勤奮好學、成績優(yōu)異、循規(guī)蹈矩、沒有不良嗜好。 丘吉爾的成長是從軍校畢業(yè)做隨軍記者開始,閱讀大量的歷史、哲學作品,寫出了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zhàn)軍紀實》。之后又相繼出版了小說《薩伏羅拉》、有關英國和蘇丹戰(zhàn)爭的《河上的戰(zhàn)爭》。 接著,他在南非隨軍行程中被俘并成功越獄,這使他名聲大振,獲得了進入政壇的絕佳機會。此后他多次競選都無功而回,直至二戰(zhàn)爆發(fā),成為戰(zhàn)時首相。 “一個最不可能成為首相的人,也是戰(zhàn)時最應該擔任首相的人?!边B政界的對手都如此稱贊他。 如果不是二戰(zhàn),也許丘吉爾最終將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當然他也可能沒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獲獎的作品就是二戰(zhàn)回憶錄。 丘吉爾的政治生涯在此就不多介紹,但他政治生涯的成功,離不開他良好的演講能力。被美國雜志《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 1940年5月13日丘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fā)表了著名的講話: “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復: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么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么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 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后,丘吉爾就發(fā)表了大概是二戰(zhàn)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 “我們將戰(zhàn)斗到底。 我們將在法國作戰(zhàn), 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zhàn), 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zhàn), 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wèi)本土, 我們將在海灘作戰(zhàn), 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zhàn), 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zhàn), 我們將在山區(qū)作戰(zhàn)。 我們絕不投降, 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饑餓之中 ——我從來不相信會發(fā)生這種情況—— 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xù)戰(zhàn)斗, 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shù)臅r候, 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