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崇山峻嶺,其腹地有一片高山臺地,臺地邊緣有一個村莊,下臨深谷,與對山相望,因此稱之為峙嶺村。每到秋季,村前村后滿山遍野的柿子樹桂滿果實,火紅火紅的柿子掩映在白墻灰瓦間,構(gòu)成一幅獨特的風(fēng)景,于是有了一個美麗的名稱:柿林村。
自柿林村沿山路下至山腳,峽谷間有一條小溪,對岸迎面是一段寬數(shù)里、高百余米的懸崖峭壁,崖間呈現(xiàn)紅色,蔚為壯觀。相傳,古代有一位仙人在此殺羊,血水濺到崖石上而把崖壁染成了紅色,所以稱此為殺羊巖,亦稱丹崖。懸壁又倒映在一旁的小溪中,溪水也看似變成了紅色,因此稱之為赤水溪。于是,這一帶就有了丹山赤水的美譽。
跨過溪上一座始建于清咸豐九年(1859)的石拱橋,抬頭就能看到迎面的崖壁上縱向刻有“丹山赤水”四個大字,左下角蓋有“御筆”兩字印章。其書法筆畫舒展勁挺,具有宋徽宗自創(chuàng)的瘦金體特征,常被誤為宋徽宗為這一帶丹山赤水美景所親書,其實不然。
四明山確有“丹山赤水”之稱。相傳,四明山曾是東漢上虞令劉綱求道成仙之地。劉綱棄官后,同妻子樊云翹在四明山的白水山潺潺洞向仙人求道,得道后在大嵐升天成仙。后人為紀(jì)念他們,在飛升處建祠修觀。唐道士司馬承禎(647—735)在其所撰的《洞天福地之天地宮府圖》中,其游歷天下名山后,列出天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有:“第九:四明山洞,周圍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將四明山列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九。唐天寶三年(744),唐玄宗派使者前來,擴(kuò)大原有道觀規(guī)模,并欲在飛升處新建祭祀劉綱的廟宇,但終因飛升處道路艱險,于是將廟宇移建在潺潺洞外的劉、樊故居舊址。北宋政和年間,宋徽宗為廟宇御筆親書賜門額“丹山赤水洞天”六字,這也正是宋徽宗曾親書“丹山赤水”的由來。然而,宋徽宗御書并未刻成摩崖,廟宇也早在明正德至嘉靖年間被毀。柿嶺村的摩崖題刻顯然并非宋徽宗所親書,只是近十年間為開發(fā)旅游而集宋徽宗真跡仿刻上去的。
宋徽宗的御書摩崖雖是新刻,但這段丹崖上還真有一處為這里美景而題刻的“丹山赤水”摩崖石刻。從赤水橋邊牌坊的山間小道繞到道觀后,正是此段丹崖的右下角,在高約五米處的崖壁上,自上而下縱向深刻有隸書“丹山赤水”四字,書法渾厚莊重,每字高約35厘米,寬約50厘米,總高近1.5米,其上款有“庚午”年款,下款為“睢寧苗啟平題”。經(jīng)查,苗啟平號允青,江蘇睢寧人,民國十七年四月至民國二十年五月期間任余姚縣縣長。而庚午年即為民國十九年(1930),由此可見,該處摩崖題刻是苗啟平到任后第三年所題寫。在四明山他還留下過多塊摩崖石刻,除這塊“丹山赤水”摩崖外,尚有羊額嶺上的“羊額古道”四字摩崖,白水沖瀑布的“白水潺潺”四字摩崖,為余姚的風(fēng)景名勝增色不少。
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真人刁道林治之。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東部的寧紹地區(qū),也稱金鐘山,又名句余山,分布在寧波市西部的余姚、鄞州西南和奉化,平均海拔100-300米。因其大俞山峰頂有個“四窗巖”,日月星光可透過四個石窗洞照射進(jìn)去,故稱“四明山”。有龍虎山的氣勢壯觀,兔耳嶺的怪石靈秀,有著第二廬山之稱,林深茂密,青山碧水,各種鳥獸出沒其間,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被譽為天然“氧吧”。
四明山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是休閑避暑的理想之地。曾是革命根據(jù)地之一,也是中國南方七大游擊區(qū)之一,是浙東縱隊的主要活動區(qū)。主峰在嵊州市黃澤鎮(zhèn)北部,海拔1012米(現(xiàn)調(diào)整為1018米)。景觀入勝,層巒疊嶂,山奇水秀,聞名遐邇。給這座綿亙七個縣市的浙東名山籠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據(jù)《剡錄·山水志》載:“四明山境四周八百余里……東為驚浪之山,西拒奔牛之壟,南則驅(qū)羊之勢,北起走蛇之峭?!彼拿魃蕉喾澹粢愿叨葋泶_定,當(dāng)以海拔1021米的覆船山為最。但因位于其南偏西的山頭,高峻挺拔,四面玲瓏,獨領(lǐng)風(fēng)騷,而被冠名為 “四明山主峰”。四明山云蒸霞蔚,地處華東前沿,曾有中國第二廬山之稱。于公園內(nèi)的各個景區(qū),為華東一帶罕見的天象景觀。每到冬季,漫山霧氣升騰,凝成閃亮的銀屑,點點滴滴堆嵌在高山之巔的松樹和其他樹木之上,或繡出各式各樣的冰凌花,或結(jié)成鐘乳石筍般的冰掛。遍山的花草樹木,恍若銀枝玉葉。這時的四明山儼如天上廣寒宮,海中珊瑚島。
千百年來,眾多文人墨客慕名游勝,興情所至,吟山詠水,題詩寄情。唐代大詩人李白、劉長卿、皮日休等曾為此地的山景美色縱情吟唱;該區(qū)域內(nèi)的紅佛寺景區(qū),已成為當(dāng)?shù)芈糜螣岬亍?/span>
2018年9月26日,四明山省級旅游度假區(qū)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chuàng)建地區(qū)稱號。
秦漢以來,四明山仙風(fēng)極盛,道仙傳說頗多,劉、樊緣木求仙,劉阮四窗遇仙,虞洪遇丹丘子獲仙茗等傳說故事家喻戶曉。距余姚梁弄鎮(zhèn)南8里的白山,有以瀑布和仙跡著名的白水宮,即白公誦經(jīng)問神之所。據(jù)近年考證,白水宮遺址有兩處,一在白水沖上游道士山南麓,面積小,遺物少,想是白水宮舊址。一在白水沖下平坡上,遺物較多,尚有大楓樹十株、九龍松一顆、泉井一眼。石砌的寬闊大道,精美的山門臺階等。又尋得石田山房和清暉亭等遺址,是史料愛好者和考古學(xué)家的最好去處。
四明山是我國道教"第九洞天福地",特別是兩漢以來,學(xué)道登仙之士,遠(yuǎn)離塵世,遁跡山林,把名山洞府作為修德養(yǎng)性的歸宿,興宮筑觀,聚居修煉。今天余姚大嵐、梁弄一帶的“丹山赤水",就是當(dāng)年"天下洞天福地之九"的道家圣地,四明山因道而成為東南名山。北宋政和年間的皇帝宋徽宗御書“丹山赤水洞天"賜四明,使四明山道教之風(fēng)更盛。
在四明山隨著道教而產(chǎn)生的道教音樂,經(jīng)唐、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不斷改進(jìn)和充實,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強(qiáng)烈的宗教色彩顯示出高度的藝術(shù)內(nèi)涵和音美的個性。四明山的道教音樂特色,在于曲調(diào)的平順緩和,唱腔迂回婉轉(zhuǎn),其音樂優(yōu)美淡麗,音韻縹緲回味悠長,少量的也有激昂雄壯。其主要的音樂在當(dāng)代還有承傳,大多反映在民間的法事儀式和作法的道場,是現(xiàn)代殘存文化的一個種類。
鳳鳴山屬四明山余脈,距豐惠老街4公里,方圓約5平方公里,自古以來就是道教文化的興盛之地,其優(yōu)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和靜謐幽深的千年古洞吸引了國內(nèi)外的八方賓客,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qū)點堪稱奇觀?!兜赖陆?jīng)》中曾把:“上虞四明山”列為道教第九洞天,而作為四明山余脈——鳳鳴山上的紅色火成巖陡壁及瀑布,則謂為經(jīng)書中的“丹山赤水”。鳳鳴山上,松林茂密,古木重蔭,道教古跡眾多,洞穴密布,亭臺樓閣掩映其間??諝庵胸?fù)氧離子極多,氣場奇特,成為氣功界、人體科學(xué)研究者追源謁祖的地方,也是人們了解古代道文化,領(lǐng)略人間仙景之美的勝地。游客從山麓北側(cè)緣溪而上,一路梅林修竹,云杉古松,漸入佳境;飛瀑奇石、古藤祠廟,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與明媚的山水風(fēng)光融為一體,素來就是得天獨厚的游覽勝地。
鳳鳴山坐落于上虞市豐惠鎮(zhèn)東南4公里,距上虞市區(qū)17公里,為國家2A級景區(qū),景區(qū)面積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疊瀑、蒼山翠綠、小橋流水的自然美而聞名,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qū)點堪稱奇觀。
鳳鳴山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著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承和歷史積淀,山上有道教祖師、東漢煉丹家魏伯陽煉丹的遺址。魏伯陽終其一生,在鳳鳴山上煉丹,并著有《周易參同契》一書。此書在養(yǎng)生學(xué)、古化學(xué)等方面有其獨特的觀點和闡釋,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本科學(xué)書籍,后被尊為“萬古丹王經(jīng)”。
山上還有聞名遐邇的鳳鳴真人祠,建于漢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東晉名士謝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等文人墨客都曾到此一游,并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鳳鳴山以山陡谷深的特點吸引著海內(nèi)外游客,人們紛紛前來體驗鳳鳴山的急流疊瀑,一覽綠樹蒼山和小橋流水。
懸石飛瀑堪稱一奇。用飛流直下三千尺來形容也不為過。瀑布在兩個陡峭的山壁間,飛流直下,激起水花。走近瀑布,氣溫要低好多度,空中也好似飄著小雨。瀑布的頂部還有三塊巨石,據(jù)說也和仙姑修煉的故事有關(guān)。
千年紫藤堪稱二奇。懸石飛瀑的頂部還生長著一棵千年紫藤,而且到現(xiàn)在還在發(fā)芽開花,簡直快成精了!那藤懸在山壁上,有兩三百米長。
除了這根千年紫藤,鳳鳴山還有很多野生的紫藤花。這個山頭,那個樹梢,這個季節(jié),開的正是燦爛。
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山間清風(fēng).…這里的美好還有很多。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年紀(jì)不同的風(fēng)光。
一座白墻青瓦的仿清建筑巍,看上去樸素典雅,不飾雕琢。拱形門額上方寫有“ 南屏 ”二字。
入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鳳鳴景區(qū)的山門——鳳鳴坊。坊額“鳳鳴坊”三字為 紹興 著名書法家沈定庵所書。坊柱正大聯(lián)“ 石門 開處,山藏古廟雪霜清;步入 南屏 ,洞瀉流云河漢遠(yuǎn)”。
鳳鳴山上,松林茂密,古木重蔭,道教古跡眾多,洞穴密布,亭臺樓閣掩映其間??諝庵胸?fù)氧離子極多,氣場奇特,成為氣功界、人體科學(xué)研究者追源謁祖的地方,也是人們了解古代道文化,領(lǐng)略人間仙景之美的勝地。
從山麓北側(cè)緣溪而上,一路梅林修竹、云杉古松,漸入佳境;飛瀑奇石、古藤祠廟,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與明媚的山水風(fēng)光融為一體,素來就是得天獨厚的游覽勝地。
鳳來亭嵌鑲在云杉古松間,玲瓏剔透。相傳鳳凰曾負(fù)仙女在此棲息。舊《 上虞 縣志》有“昔有仙女跨鸞作鳳鳴至此”的記載,于是后人就在這里修建了鳳來亭,且山以亭名。鳳來亭下,清泉汩汩,清溪之上,架一座“神龍穴”小橋,橋下溪流冬夏不竭,傳說有一條神龍伏踞山中,故名。南宋高宗時, 上虞 知縣陳炳曾吟詩贊此亭橋處勝景:“巨靈怒觸不周折,驚崖飛墮空中裂。半夜 霹靂 倒銀河,定知下有神龍穴?!?這“神龍穴”就坐落在風(fēng)來亭的橋畔。
觀梅亭,又稱魏公飲酒亭,相傳東漢魏伯陽從豐惠天慶觀到鳳鳴山煉丹著書的日子里,常邀一些好友在這里飲酒觀梅。
明代思想家,詩人黃宗羲的詩中有“古虞十里城南路,柳綻梅開到鳳鳴”兩句,說的就是觀梅亭下春梅綻放的景色。其實,梅園之上的鳳鳴茶更具特色。由于這里是朝北山,終年常煙霧繚繞,又是微酸性黃土壤,十分適合種好茶。鳳鳴山茶色、香、味俱佳,也曾被黃宗羲作詩贊譽。
鳳鳴洞也稱仙姑洞,相傳有四、五千年的歷史。當(dāng)時山下有一位女子因受不了后母虐待,只身離家跨鸞鳳進(jìn)山,以野果充饑,一心修煉而成仙。后人立祠祀之,故叫仙姑洞。
該洞年久而塌損,又經(jīng)后人多次修復(fù),但原形不變,呈彎曲S形。洞壁上還有八組壁畫,都是幾千年來的神話故事。進(jìn)得洞里,你會感到仙氣縈心,靈火閃爍。善男信女會向仙姑娘娘訴個心愿,祈求庇佑。
東漢煉丹術(shù)家道教祖師魏伯陽煉丹的遺址在鳳鳴洞近側(cè)。魏伯陽一生在鳳鳴山煉丹修性并留下《周易參同契》一書,后被尊為“萬古丹經(jīng)王”。該書在養(yǎng)生學(xué)古化學(xué)所歷學(xué)方面有其獨特的貢獻(xiàn),在境外稱此書為全球第一本科技方面的書籍。
石壁上“煉丹”兩個大字為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姜東舒所題。
據(jù)東晉葛洪《神仙傳》和現(xiàn)代《辭?!酚涊d,魏伯陽曾率弟子三人入山煉丹,丹成,試喂狗,狗食即死,伯陽說:“吾背違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恥復(fù)返,死亡與生,吾當(dāng)服之?!币卜蠹此?。弟子巡虞見狀,也毅然照師傅服丹,也即死。另兩弟子不敢服丹出山而去。伯陽見兩人去,便起身吐出仙丹,納入徒弟和狗口里,徒弟和狗也醒過來。他便帶著以命相隨的徒弟和那條狗,飄然而去。
鳳鳴洞外的懸石飛瀑也稱績麻槽,是鳳鳴山兩個奇觀之一。
懸石飛瀑以“拔地萬重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的壯觀場景,吸引歷朝文人墨客游鳳鳴觀飛瀑,并作游記或吟詩贊美!
清代詩人褚維厚觀瀑后寫詩曰:“白日忽風(fēng)雨,洞中別有天;兩山空一隙,百道落飛泉。怒起喧如鼓,拋空散作煙; 桃源 何處覓,到此亦神仙。”生動地描繪了飛瀑的壯美景觀。
在觀賞懸石飛瀑的同時,會被纏繞在洞頂巨石與石側(cè)山崖上的巨大藤蔓所吸引。這也是鳳鳴景區(qū)的一寶——千年古藤。
古藤名為“常青的油麻藤”,俗稱“過山龍”。這古藤漫崖匍匐,整藤有二、三百米長,覆蓋整個山頭,終年蒼翠欲滴。
鳳鳴真人祠,也稱“靈惠廟”,始建于二千年前。宋乾德年間,百姓禱雨隨應(yīng),知縣錢似之以其事上聞,賜額“靈惠”,后復(fù)于洞之上構(gòu)屋五間,仍奉仙姑,匾曰“天開靈宅”。舊 上虞 縣志還記載“乾隆三十六年八月,風(fēng)雨交作,真人祠后石壁忽如削裂一片,上有'鳳鳴山’三大字,石質(zhì)自成紋理,皎白可辯,眾以為異”??梢婙P鳴真人祠的神秘色彩。東晉謝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葉經(jīng)等文人墨客均到此一游。千百年來,鳳鳴真人祠終年香煙繚繞,一批批善男信女以為仙女靈驗而祈求保佑。
距鳳鳴山4公里處的豐慧古鎮(zhèn)在整修,記得前幾年路過的時候還挺破舊不堪,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chǔ)上修舊如舊還是挺好的。
在豐慧南源村村口工廠里還有一棵 上虞 樹王,1500年古樟,生長于南北朝,見識過隋唐盛世,依然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