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000字,閱讀約需3分鐘。 一 社會也早呼吁“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賣舊價格低,但作為正規(guī)渠道,無論是翻新還是元器件分類處理,都比我自己扔掉要強得多。它進入了應有的循環(huán),生態(tài)文明、環(huán)境友好。 二 以往,我對舊物都是小心翼翼地存放,是上學時的室友給我開啟了新視角。他很喜歡玩數(shù)碼產(chǎn)品,基本都會買當年的新品,隔一兩年賣掉舊的,再添不多的錢,又可以感受最新的。 設想一下:我和他都在第一年花5000元買電腦,我一臺電腦用5年,平均每年1000元。他5年用了2-3臺電腦,平均每年可能1300元-1500元,但5年來他始終用最新的。只是稍微折騰一些,實際上的開銷并沒有多出太多,新品的流暢和體驗也足以平衡這多花的錢。尤其是流暢度上,可以大大提高我們加班的效率。“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舊電腦沒有早點賣出,最終必然連破爛都算不上。讓它完全壽終正寢,反而是損失更多。 賣舊物,還是出售給信用好的機構較為穩(wěn)妥,比如京東的愛回收,支付寶上的閑魚信用回收。轉賣個人,既可能泄露隱私,更可能有羅爛事?;蛟S你對機構也不放心,但是我們每天泄露的個人信息夠多了,賣不賣似乎也沒什么差別。 三 我們對舊物的過分愛惜,或許源自于貧苦年代。那時候,物質(zhì)稀缺、人口卻多,人成為了最不值錢的存在,對物的態(tài)度卻是小心又小心。極端的想法認為,物件摔壞了沒法復原,人的皮膚割破了卻能長上。 如今的極端,便是看到什么都想買。實際上并非剛需,見到物件新奇就買買買。惜舊與戀新,似乎是一回事,只不過是硬幣的兩面。它們同時存在,就會把本已不寬敞的家塞得更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