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發(fā)布腫瘤相關診療指南,其中關于分期的解讀是: 分期分為臨床分期和病理分期,分別對應術前和術后的,英文縮寫對應為cTNM和pTNM。其中T代表腫瘤(Tumor),N代表淋巴結(Node),M代表轉移(Metastasis)。因為臨床分期是指導下一步治療的重要步驟,所以我們需要了解活檢明確病理類型后,還需要完善哪些檢查才能做出正確的臨床分期。接下來,我們分別看看各自的分期(根據AJCC/UICC第8版)。 T 分期(原發(fā)腫瘤) :總共分為7種不同情況 ? TX:未發(fā)現原發(fā)腫瘤,或者通過痰細胞學或支氣管灌洗發(fā)現癌細胞,但影像學及支氣管鏡無法發(fā)現。(這里提示患者臨床僅出現咯血或者咳痰癥狀,而其他檢查未發(fā)現腫塊,則需要做痰細胞學或者支纖鏡行灌洗液病理學檢查) ? T0:無原發(fā)腫瘤的證據。(有些患者只有淋巴結或者其他部位發(fā)現異常,取活檢病理提示來源于肺,但肺內無腫瘤證據) ? Tis:原位癌 (這種一般需要完整的組織病理顯微鏡看到腫瘤未突破基底膜) ? T1:腫瘤最大徑≤3cm,周圍包繞肺組織及臟層胸膜,支氣管鏡見腫瘤侵及肺葉支氣管,未侵及主支氣管。 ? T1mi:微浸潤性腺癌。(這個也需要完整的組織病理才能確定,上一篇我們知道如果完全切除,這類通??梢灾斡?T1a:腫瘤最大徑≤1cm。T1b:腫瘤 1cm<最大徑≤2cm。T1c:腫瘤 2cm<最大徑≤3cm。 ? T2:腫瘤 3cm<最大徑≤5cm;或者腫瘤侵犯主支氣管 (不常見的表淺擴散型腫瘤,不論體積大小,侵犯限于支氣管壁時,雖可能侵犯主支氣管,仍為T1),但未侵及隆突;侵及臟層胸膜;有阻塞性肺炎或者部分或全肺肺不張。符合以上任何 1 個條件即歸為 T2。T2a:腫瘤3cm<最大徑≤4cm。T2b:腫瘤4cm<最大徑≤5cm ? T3:腫瘤 5cm<最大徑≤7cm。或任何大小腫瘤直接侵犯以下任何1個部位,包括:胸壁(包含肺上溝瘤)、膈神經、心包;同一肺葉出現孤立性癌結節(jié)。符合以上任何1個條件即歸為T3。 ? T4:腫瘤最大徑>7cm;無論大小,侵及以下任何1個部位,包括:縱隔、心臟、大血管、隆突、喉返神經、主氣管、食管、椎體、膈肌;同側不同肺葉內孤立癌結節(jié)。
從T1開始,臨床醫(yī)生需要了解腫瘤的具體大小,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以及肺葉內有沒有轉移來判斷腫瘤的分期,這里就涉及到纖支鏡、胸部CT/MR。 N - 區(qū)域淋巴結 NX:區(qū)域淋巴結無法評估。 N0: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 N1:同側支氣管周圍及(或)同側肺門淋巴結以及肺內淋巴結有轉移,包括直接侵犯而累及的。 N2:同側縱隔內及(或)隆突下淋巴結轉移。 N3:對側縱隔、對側肺門、同側或對側前斜角肌及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M - 遠處轉移 MX:遠處轉移不能被判定。 M1a:局限于胸腔內,對側肺內癌結節(jié);胸膜或心包結節(jié);或惡性胸膜(心包)滲出液。 M1b:超出胸腔的遠處單器官單灶轉移(包括單個非區(qū)域淋巴結轉移)。 M1c:超出胸腔的遠處單器官多灶轉移/多器官轉移。
遠處轉移涉及到其它部位,肺癌最常見轉移的部位是肝、腎上腺、骨、腦等部位,所以臨床上臨床醫(yī)生除了胸部CT以外,還會根據患者的癥狀來開具檢查如全腹部CT、肝膽彩超、骨掃描、頭顱MR等。 肺癌的影像檢查方法主要包括:X線胸片、CT、MRI、超聲、核素顯像、PET 等方法。主要用于肺癌診斷和鑒別診斷、分期和再分期、評估手術可切除性、療效監(jiān)測及預后評估等。影像學檢查是無創(chuàng)檢出和評價腫瘤的最佳方法,影像學信息使臨床醫(yī)師對于腫瘤預后的判斷和治療決策的制訂都更有把握。在肺癌的診治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檢查目的,合理、有效地選擇一種或多種影像學檢查方法。 還有一個需要挑出來另外描述的檢查就是 PET-CT。因為目前 PET-CT 仍是自費,而且價格偏貴,對于一些病人來說不能立馬接受,臨床醫(yī)生認為它在一些情況下對于分期指導治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指南上提到了在哪些情況下推薦使用 PET 。 PET 是肺癌診斷、分期與再分期、療效評價和預后評估的最佳方法,根據 NCCN 腫瘤學臨床實踐指南、美國胸科醫(yī)師協會臨床實踐指南以及國內專家共識,對于下列情況,有條件者推薦使用 PET: ① 孤立肺結節(jié)的診斷與鑒別診斷(≥8mm 的實性結節(jié)、部分實性結節(jié)持續(xù)存在且內部實性成分≥6mm); ② 肺癌治療前分期,PET 對于淋巴結轉移和胸腔外轉移(腦轉移除外)有更好的診斷效能; ③ 肺癌放療定位及靶區(qū)勾畫; ④ 輔助鑒別常規(guī) CT 無法判斷的腫瘤術后瘢痕與腫瘤復發(fā),如 PET 攝取增高,需活檢證實; ⑤ 輔助鑒別常規(guī) CT 無法判斷的腫瘤放療后纖維化與腫瘤殘存 / 復發(fā),如 PET 攝取,需活檢證實; ⑥ 輔助評價肺癌療效(尤其是分子粑向治療),推薦應用 PET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表1)。 從指南推薦來看,如果患者經濟許可,在治療前都推薦做PET-CT,除了腦轉移以外(因為腦組織是高代謝組織,判斷轉移還是需要做磁共振)。指南還特別提到分子靶向治療療效的判斷推薦做PET,其實現在隨著免疫監(jiān)測點抑制劑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和分子靶向治療一樣,有時候治療有效時,使用普通的CT看到腫塊大小和之前一樣,甚至有些還增大,但實際上腫瘤是處于抑制狀態(tài),這種情況PET就顯示出優(yōu)勢,這與它的檢查原理有關:應用放射性核素標記參與人體正常代謝的生理物質。比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形成于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各個階段高度相關極具特征的示蹤劑引入人體之后,參與細胞代謝。然后患者通過在體外用PET顯像儀器,用高分辨率的圖像直觀地顯示出來,能夠明確腫瘤組織與機體的正常組織細胞代謝的差異。
表1 實體瘤 PET 療效評價標準(2009年)
注:推薦采用瘦體重校正標準攝取值,減少治療過程中患者體重變化對參數的影響
|
|
來自: 湖心書館 > 《醫(yī)藥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