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今日頭條和江蘇衛(wèi)視聯(lián)合出品的文化對談節(jié)目《我在島嶼讀書》開播(臺網(wǎng)獨家冠名:京東),第一集請來了三位嘉賓是知名作家余華、蘇童和西川。而充當節(jié)目主持和陪聊嘉賓的是旅行博主房琪。 地點設在海南分界洲島,環(huán)境非常愜意,節(jié)目組在此處打造了一間公益書屋,形成和閱讀相匹配的精神家園。三位大咖作家會成為書屋的管理員和主理人,在這里暢談文學,給讀者們推薦書單。大家采用了余華賜予的名字,稱此處為分界書屋。 節(jié)目的章節(jié)也按圖書方式呈現(xiàn),比如開篇是“第一卷:島上相遇記”,接下來還分了第一章:相遇·老友記。首先由房琪引入話題開場,帶著和觀眾一樣的好奇心,等待三位大咖陸續(xù)走進書屋。 而這個相遇不僅僅是三位作家的相遇,在節(jié)目組準備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余華和蘇童的往昔歲月。可以說這些照片是中國文壇作家的歷史見證。通過這些擺放出來的照片,他們與曾經(jīng)的老友相聚,比如格非、史鐵生、葉兆言等等。蘇童更是會追憶起背著史鐵生行走于各地的往事,他能記起這個老朋友的體溫。用他的話說,自己背著的是一個文學圣潔的靈魂。 老友記之后的第二章是“我的書房”,在屋外院子里四個人坐下來吃飯,西川是話比較少的一位,主要是聽蘇童和余華聊天。除了史鐵生,蘇童曾經(jīng)也背過患病的葉兆言。而他家的書房是非常壯觀的,三室的空間,有兩室半都堆滿了書。蘇童還親自見過葉兆言父親葉至誠在南京一個書店淘書的情景,據(jù)說當時買了唐納德·巴塞爾姆的小說。 提到書房,多次跨城市搬家的余華體會到搬書的痛苦,據(jù)說他搬到北京的時候,竟然把當年的信件燒掉了,非??上?,包括蘇童、史鐵生寫給他的信。余華談起來,也是很后悔,但也許那些信最終的命運也是成為灰燼也說不定。當然,如果留下來,后人會將其保存起來。不知道余華燒掉的時候有沒有拍照,看他描述的樣子,看來是沒有。 吃過午餐,四個人來到更加舒適的亭子里聊天。房琪說自己發(fā)現(xiàn)三位作家比她想象得更有意思。蘇童說那其實也無奈“裝出來”的。因為畢竟是面對鏡頭的拍攝,還有一個年輕的女孩陪在身邊,自然他們都會展現(xiàn)出自己親和友善,容易相處的樣子。 蘇童也借著這個話題表達了自己對于在媒體上露面的看法。他說自己是不太想見到作家真人的,因為神秘感會消失。這和年輕人追星是兩種感覺,他們不但想見到明星,甚至想嫁給明星,和明星生活在一起。如今這個時代促使作家不得不以用自己的另外一面示眾,作為“真人秀”節(jié)目中的一員,他們擁有了另一個自我,或者說另一種新的形象。 話題逐漸步入正軌,第三章的內(nèi)容就是“一本書”。余華聊起的是當年閱讀大部頭的《浮士德》的感觸,希望更慢一些讀完;西川則是對早期遇到的一本絕版的《古文字源流叢考》愛不釋手。而正是這類讀不懂的書,開啟了西川對文化的好奇。另一層面,如西川自己所說,很多人是被讀懂的書打開,而他是靠那些讀不懂的書打開自己;而蘇童年輕時遇到圖書的記憶則是《麥田里的守望者》。 由書說到人,說到書背后的作家。余華還是聊到魯迅,35歲那年,一個朋友想把魯迅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希望余華來做策劃,這才讓余華第一次真正深入地閱讀魯迅的作品,并且被《狂人日記》和《孔乙己》這樣的名篇所折服。西川對魯迅的評價是:在別的作家都要擁抱光明的時候,魯迅是能夠面對黑暗的。 對經(jīng)典閱讀的建議,蘇童又向房琪推薦了沈從文的《邊城》和《湘行散記》、海明威的《老人與?!?/strong>。而談到梅爾維爾的《白鯨》時,蘇童說到這樣的感受,就是他最初不能接受這樣一部有些“臃腫”的小說。但當他年長一些之后,重讀《白鯨》的時候,卻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他想表達是,一本書和一個人的緣分也許要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 而對于西川來說,他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位詩人,所以在他心目中有分量的作品是《全唐詩》,目前最多有900卷之多,收集的唐詩大約有六萬首。而隨著時間更迭,很多專家學者還在尋找更多未被收錄的唐詩,使得唐詩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豐富了唐詩的世界。西川認為詩歌能夠連接起來的東西太多了,比如文化、歷史、思想等各個層面。 本期節(jié)目結(jié)束在一些讀者的來信中,還有年輕人寄給已逝作家汪曾祺的信,西川讀了這位讀者自己寫的詩歌。閱讀的連接就此展開,未來在這檔節(jié)目中,我們還會看到歐陽江河、祝勇等知名作家。這里不但有作家與作家的相遇,也有文學與讀者的相遇,更有心靈與精神世界的相遇。 相關推薦 蘆葦與中國電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