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捕一年半后,12月24日,涉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的北大高材生吳謝宇走上被告席,接受審判。 2016年2月14日,警方發(fā)現(xiàn)受害人謝天琴被人殺害于福州市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的家中,而死亡時間是 2015年7月11日。 2019年4月21日,逃亡3年的吳謝宇(受害者兒子)在重慶江北機場被警方抓獲。 “北大高材生”、“弒母兇手”這兩詞放在一起,違和而難以置信。 無論出于何種動機,法律都將給與他公正的裁決,有些錯誤,注定沒有后悔和彌補的機會。 文章比較長,希望盡量解讀清楚當事人心理變化過程,耐心讀完,應當會對我們理解青少年心理,理解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所啟發(fā)。 完美少年 吳謝宇,1994年出生于福建南平一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某國企領導,母親則是初中歷史老師。夫妻和睦,孩子成績優(yōu)異,人人稱羨的家庭。 2009年,吳謝宇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績,考入福州一中。 2011年高二,吳謝宇獲得了福州市一中“三枚之星”獎學金。 2012年,吳謝宇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同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 2113年大一,吳謝宇獲得北大三好學生的榮譽稱號。 2014年大二,吳謝宇獲得北京大學廖凱園獎學金。 這個少年的履歷,放到任何家長面前,都是巴不得他就生在自己家中的類型。 你以為他只是一個書呆子,是個傲視一切的“學霸”,他才不是。 他愛好廣泛,性格幽默風趣,跟班上很多同學關系都很好,大家不嫉妒他,只能崇拜他。 他是同學心目中的“宇神”。比“學霸”更高一級的是“學神”,他就是同學眼中的神。 他的老師說:“我真的找不出他有什么缺點,硬要說他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p> 他似乎是一個完人。 可以想見,在世俗的評價體系中,如此優(yōu)秀的一個人,的確有狂妄的資本、自戀的資本。 好成績是讓父母驕傲的工具 這位被同學封為“宇神”的學霸,卻坦言:我不喜歡學習,讀書只是為了滿足別人,而不是自己。 從小他就知道,念書好可以讓他的父母感到驕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念書。 他至今還記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二名,父母都特別地高興,“我可以滿足他們的驕傲”。 換句話說,成績是他用來滿足父母,讓父母高興、驕傲的工具。 對于智力超群的他而言,學習并不是一件難事,他只要稍加用功,就能做到,并且把身邊很多同齡人都遠遠甩在身后。 他成績好,父母便高興、驕傲,他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個微妙的平衡,一直巧妙地維持著。 這個孩子,很小就學會壓抑自己的欲望,去滿足他人的需要。 他舉例說,一次爸爸希望帶他去西湖玩兒,“其實我并不喜歡,但為了滿足他們的期待,還是去了”。 同學向他提問題,“無論理解得快與否,都會講到你懂為止。”他愿意無條件地花費大量時間去幫助別人,愿意為凝聚班級付出激情。 他高中三年沒有跟同學紅過臉。 一個正值青春年少,血氣方剛的少年,高中三年從不與班上任何人起爭執(zhí),永遠那么耐心,那么 溫和,可能嗎? 我們以為是可能的,因為他是“宇神”,因為他不是普通人,我們以為他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也一定比其他人好,他有易于常人的情商。 老師、同學、家長、親戚將他捧上神壇,他也真的以神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時時刻刻表現(xiàn)完美,情緒溫和,不知疲倦地幫助同學…… 所有人都忘記了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他自己也以為:我是神。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我都可以做到。 這是他全部的價值所在。 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讓所有人都喜歡他。 仔細剖析一下,會悲哀的發(fā)現(xiàn),這個被眾人仰視的孩子,不知不覺,將自己活成了滿足他人需要的工具人。而他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呢?無處安放。 他真的自信嗎?不,他的全部自信都來源于他人的認同。 這,本身就是一個危險的架構。 父親離世引發(fā)的關系錯位 他自我價值的第一次坍塌,來自于父親離世。 2010年,厄運降臨。經(jīng)治療無效,吳謝宇的父親,43歲的吳志堅病逝,病因和當年吳志堅的父親一樣,肝癌。 而吳謝宇因為忙于學業(yè),沒有見到父親的最后一面。 這是一個關鍵的遺憾,他沒有直面父親的死亡,沒有真切地體驗對自己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的離世,他對于死亡的認識,是抽象的、模糊的。 這為他后來,將死亡美化,認為一家人能在另一個世界重聚,埋下隱患。 他在父親的葬禮上第一次情緒崩潰,嘶聲痛苦。 他自己回顧說,爸爸在家病亡的過程對他刺激很大,讓他覺得很無助。 他坦誠“父親對我影響很大?!备赣H死后,他一直擺脫不了“爸爸已經(jīng)死了”的現(xiàn)實。 自己那么努力學習,依然留不住最看重的父親,這是他第一次遭遇“我再優(yōu)秀也沒用”的自我懷疑。 也許你會說,父親是病死的,這跟他優(yōu)不優(yōu)秀有什么關系?別忘了,青少年是以“自我中心”的視角來看到世界,身邊發(fā)生的所有事情,都跟他有關。 在這個從小眾星捧月,人人稱贊的孩子身上,自我中心會更明顯,他可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都開心的“宇神”。 神,不是應該擁有逆天改命的能力嗎? 然而,父親的離去,第一次不受他控制,他無能為力。 他感覺,父親不在,這個家已經(jīng)不再是個完整的家。 如何才能使這個家重新完整? 自己站到父親的位置上,承擔起父親的責任和義務。 因為顯然,母親是沒有足夠的力量獨自撐起這個家的,母親在父親離世后長時間哭泣,情緒低落。 作為孩子的吳謝宇,本能地會想去照顧母親,讓母親開心。不知不覺中,他不再是扮演孩子的角色,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父親的角色,成為了母親情感上的“丈夫”。 為什么要這么做?很簡單:因為母親需要。 一個習慣于通過滿足他人需要來獲得自身價值的孩子,當然認為他這次責無旁貸。 父親不在了,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撐起這個家。 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感錯位,也必將使他痛苦不堪。 母親永遠不開心 為了給吳志堅治病,吳家?guī)缀跎⒈M家財,所以學校、單位都給了謝天琴撫恤金,但向來要強的母親統(tǒng)統(tǒng)選擇拒絕,吳謝宇的班級要給他捐款,也被婉言謝絕。 后來親友回顧說,他們其實有多次聯(lián)系過看望吳志堅,但都被吳謝宇媽媽謝天琴謝絕了。 他在殺害母親之后,以母親的名義向親戚借錢,他稱是出于報復心理。 他認為爸爸生病期間,親戚們沒有想辦法幫助他們家,救助爸爸。但卻發(fā)現(xiàn)大家都會借錢,對他家挺好的,心理發(fā)生了改變,就沒有再借。 可見,在當時的吳謝宇看來,親戚們都對他們家的苦難,是袖手旁觀的。 這位好強的母親謝絕外界所有的幫助, 在外界和他們的家庭之間,這位母親親手筑起了一道墻。 原本人人稱羨的家庭,如今破敗不堪,她不愿接受身邊的施舍,不愿去面對身邊人可憐她的目光。她要像外界證明,她可以過得很好,能夠把孩子照顧得很好。 至此開始,母子倆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環(huán),類似一種畸形的“共生”關系。 榮辱與共,生死與共。 吳謝宇說,媽媽為了不耽誤他學習,好多事情不跟他說,不讓他操心。但母親不開心,經(jīng)常獨自落淚,并且在紙條上寫“想追隨父親而去”。 作為父親“替代者”的吳謝宇,想盡辦法,努力想讓母親開心起來,他成績一路遙遙領先,考上北大;他想辦法開導母親,想讓母親迎接新生活,想開一點;他帶母親出去玩,想讓母親散散心,心胸開闊起來…… 均不奏效。 他使勁渾身解數(shù),母親仍然陷入對父親的哀思中,根本不愿好好看看他取得的成績,看看他的付出。 這是他人生面臨的第二次打擊,也是致命的一擊。 他盡管如此優(yōu)秀,還是無法留住父親,無法讓自己的母親開心。 他原本“完美無暇”,他比所有人都優(yōu)秀,這個世界上,怎么還會有他做不到的事情? 他身處在冰火兩重天中:一邊是學業(yè)的優(yōu)異,眾人的夸贊;一邊是永遠也討好不了的母親。 這令他絕望。 其實,他堅信母親的哀傷是對于父親的懷念,更大可能是母親對自身命運的哀嘆,以及對丈夫離去的抱怨和憤怒:如果不是丈夫年紀輕輕就去世,自己也不用一個人帶著孩子這么辛苦,不用忍受親戚朋友“悲憫”的目光。 她原本人人羨慕,現(xiàn)在卻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都是拜丈夫所賜。 死亡,也是一種拋棄。盡管這不屬于當事人的主觀意愿。 但在客觀上,丈夫確實拋下他們母子,獨自去到另一個世界。 沒有怨嗎?沒有不甘嗎?當母親為了這個家苦苦掙扎的時候? 她只是不表達。她表達的都是夫妻情深,對丈夫的懷念。 對外她是堅強的母親,是堅決不表達脆弱,讓身邊人小看他們的偉大母親。 這一點,也遺傳給了他的孩子,并且在這個天才少年,非凡智力的加工下,越加登峰造極。他發(fā)展出了更加強大的防御系統(tǒng),來保護自己虛弱的內(nèi)心。 他無法承認是自己無能,自己比不上父親。他只會想:“他付出那么多,母親還是不領情?” 憤怒,在此時開始壓不住,亟待噴發(fā)。 內(nèi)心極度恐懼 無法討好母親這一事實,擊潰了吳謝宇武裝到牙齒的防御,他掩藏起來的虛弱自我開始顯現(xiàn),恐懼感也隨之而來。 一個真正的強者是敢于直面內(nèi)心的脆弱和恐懼的,顯然吳謝宇不是。 來到北京大學后,他時常覺得自己身體有問題。 2014年起,他開始經(jīng)常去醫(yī)院檢查,他說自己心臟跳得厲害,而醫(yī)生檢查后得出結論:只是普通的心律不齊,不算病。 然而,他總感覺自己得了和爸爸一樣的病,快到期了。 這其實是“疑病癥”。由內(nèi)心的焦慮和恐懼引起。 一開始,他對死亡還覺得恐懼。一段時間后,他認為死是無所謂的,只是人從一種形式到達了另一種形式,一個世界到達了另外一個世界。 他甚至認為,死后就可以到達爸爸的世界,可以很幸福。 這種轉(zhuǎn)變: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業(yè)的解釋叫作:反向形成。當你恐懼到極點的時候,你會表現(xiàn)出毫無恐懼的狀態(tài)。當你討厭一個人到極點時,你反而會加倍對他(她)好,以此來逃避自己內(nèi)心的道德譴責。 自己的恐懼、憤怒、挫敗,每天折磨得他無時無刻不想自殺,但他不敢自殺。他也不想要這些負面感受。他急需要找到一個人,來轉(zhuǎn)嫁自己的負面情緒。 而作為自己最親近的人,自己唯一的母親,是最理想的人選。 更何況,原本就是母親造成他所有的悲劇,自己付出所有,母親卻無動于衷。 他將憤怒、恐懼、挫敗,全都投射到母親身上,并為這一切找到了一個最完美,最合適的外衣:愛母親。 通過“反向形成”的武裝,所有的恨,都搖身變成了愛。 他當然不會認為是母親對他太嚴格導致的,那是對母親不尊重,不懂得感恩,作為一個完美的孩子,他怎么會有如此大逆不道的想法。 他愛母親,愛到可以殺了她。 膨脹自我,應對恐懼 對于恐懼,有人會不斷逃避,疲于奔跑;有人會選擇轉(zhuǎn)頭面對,看看背后的黑暗里究竟是什么怪物。 吳謝宇選擇了第三種方法:自我膨脹。 老子天下第一,當然什么都不用怕。 從很多方面都能看出他的自我在那段時間無限膨脹,完全陷入一種自戀狀態(tài)。 例如,很多人無法理解,他怎么知道母親一定想死,他從來沒想過母親可能并不想死嗎? 在當時狂妄的吳謝宇眼中,不存在這一可能性。 他堅信自己能夠看透人心,他甚至詳細列舉了各項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判斷: 1.喜歡張國榮:張國榮是自殺的,所以媽媽不反對自殺。 2.像林黛玉一樣整天郁郁寡歡:媽媽那段時間吃不下飯,就像即將死去的林黛玉一般。 3.喜歡三毛:三毛最后是追隨自己的丈夫,自殺而去的。 4.看到一個母親不忍孩子受苦,將孩子悶死之后自己再自殺的故事。 他以一個極浪漫的想法為自己對于母親的痛下殺手辯護:愛你愛到極端的時候,你不敢做的事情你不能做的事,我替你解決,我什么事都給你解決。 殺了母親,然后自殺,到另一個世界與父親團聚。 甚至選擇殺死母親的日子,都有特殊的含義:10月7日是自己的生日,倒過來就是7月10日。 他在自己頭腦中構建了這一切,并將其移植到母親的頭腦中,當成是母親的想法。 在他的預想中,母親大約會笑著赴死,并且感激自己的好兒子吧。 他在這時候,已經(jīng)完全陷入自我的世界,談什么別人的想法? 我就是全世界。 毀滅母親,毀滅自己 有人說,他對母親不滿意可以離開家,沒必要殺害母親。 他離不了家。 這個少年二十多年的生命里,所有的付出、努力,都是為了父母滿意、驕傲,他離開家之后,該如何生存于世?他將如浮萍一般,孤獨無依,這會令他更加生不如死。 這個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是為了他人而活的,相互糾纏,除了死亡,沒有什么能將他們分開。 “沒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找到方法我不會這樣,當時覺得這種方法是最偉大的”。 的確,在當時的他看來,他不是在殺人,他是在完成一件偉大的事業(yè)。 他通過犧牲自己,來成全母親。 有人說,他自己想死為什么不自己死,而要殺自己的母親呢? 其實,殺死母親,毀滅母親,又何嘗不是在毀滅自己呢? 他沒有自殺,只是從母親鮮血淋淋的死亡中,深切的體會到“死亡”二字的可怕,那一瞬間,在他頭腦中構建出來的那一套“自欺欺人”的美好邏輯,土崩瓦解。 死亡并不美好,死亡也不是解脫。死亡真的是結束,是活生生的人沒有呼吸。 審判席旁聽人員介紹,提到這里,吳謝宇哆嗦著身體說:“好可怕、好可怕”。 他害怕了,他的恐懼重新被掀起來,讓他避無可避。 他為何出逃之后強迫性地嫖娼,很多人認為那是擺脫母親控制之后,肆無忌憚地釋放,當然有這一層作用。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性的作用,在某些層面上與毒品有類似的地方。 性能夠讓他暫時忘記恐懼,而與陌生女人的肌膚之親,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他的孤獨。 這也是后來,他為何會選擇向一個妓女求婚的原因,他害怕一個人待著,他迫切地需要人陪伴。 這個看似不可一世的少年,其實擁有著極端脆弱的內(nèi)心。 他愿意為之付出一切的家庭,最終親手毀在了他的手上。 陪葬品,是他的未來,甚至可能會是他的生命。 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點贊 球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