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墨拓、撲墨拓是碑帖傳拓的主要方法,此外還有蠟?zāi)?、鑲拓、響拓等。傳拓即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紋拓在紙上的技術(shù),主要用于保存文物資料、提供臨寫楷模。 拓印技術(shù)在中國已有1000 多年的歷史。許多碑刻已散失毀壞,正因有拓本傳世,才能見到原碑刻的內(nèi)容及風(fēng)采,如漢西岳華山廟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年)地震時(shí)被毀,傳世拓本遂成珍品;又如唐柳公權(quán)書宋拓神策軍碑,因原碑已佚,僅有一冊(cè)拓本傳世,成為孤本,尤為珍貴。
細(xì)毛氈卷成的擦子是擦墨拓法的主要工具。擦子要卷緊縫密,手抓合適為宜,將氈卷下端切齊烙平,把濕紙鋪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紙緊覆凹處,再用鬃制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堅(jiān)固,紙上需墊毛氈,用木錘涂敲,使筆道細(xì)微處清晰,不可用木錘重?fù)簟?/span> 待紙干后,用筆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勻,并往紙上擦墨,勿浸透紙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撲墨拓法中傳拓用的撲子用白布或綢緞包棉花和油紙做成,內(nèi)襯布兩層布,一頭綁扎成蒜頭型,根據(jù)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種大小的撲子,把撲包噴水潮潤,用筆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撲子揉勻,如用雙撲子,可先在下面撲子上蘸墨,然后兩撲子對(duì)拍把墨汁揉勻,再往半干紙上撲墨,第一遍墨必須均勻,撲三四遍墨見黑而有光即可。 傳拓摩崖石刻等,因摩崖崖面粗糙,可用白布包谷糠、頭發(fā)、砂粉、鋸末等做成撲子,將雙撲子蘸墨揉勻后再拓凸凹不平的摩崖刻字。 西安碑林的傳拓工作者,用馬尾鬃制成羅底,然后內(nèi)襯氈子、舊毛料做成羅底撲子,只用單個(gè)羅底撲子和一塊拓板,拓出的碑刻拓片效果也很好。
晚清、民國初年碎墨是傳拓碑帖用墨的最佳選擇,將碎墨放入小罐內(nèi),加適當(dāng)涼水,用木棍攪成墨汁,寫字不洇即可用。松煙桐油和香料制成的墨,或現(xiàn)在精制書畫墨汁,也是傳拓碑帖佳品。用煙子和膠做墨汁,或用煙子和蛋清做墨汁,必須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腦精等香料少許,目的是除去拓片的腥臭味。 直接用黑煙子和水傳拓的最劣。傳拓碑刻用紙,太薄易破,紙厚不能呈現(xiàn)筆鋒;竹紙不耐久,棉紙易干起毛,藤紙雖佳,但不宜捶拓;宋麻紙既能耐久又不易起毛,宋元之間棉紙麻紙摻用;明專用棉紙;清竹紙、樹紙并用。 拓碑刻古器物等用紙,需用小裁刀剔去紙上疙瘩、草棍、砂粒等雜質(zhì),并把紙邊紅色印記裁掉,紙清掃干凈了才能使用。 現(xiàn)代社會(huì),拓印技術(shù)可能已跟不上人類的需求,但是追根溯源,學(xué)習(xí)古老的拓印技術(shù),能讓我們明白印刷術(shù)的每一次變革,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積累,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