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span>要]黃宗羲為明清之際杰出的思想家。順治十五年(1658)前,他以明朝為“本朝”,對清朝持敵對態(tài)度;順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十七年(1678),他的態(tài)度有變化,以“有明”代替明朝,用“北”字比喻清朝,不再指責清廷;康熙十八年(1679)后,他承認了清朝執(zhí)政的合法性,用清年號,稱康熙帝為“圣天子”,與清朝官吏交往。黃宗羲從最初的“反清復(fù)明”到后來承認清政府執(zhí)政的合法性,這是順應(yīng)歷史潮流的表現(xiàn),也是他與時俱進觀念的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黃宗羲;明清兩朝;政治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B249.3 [文獻標識碼]A?。畚恼戮幪枺?/span>1008-4479(2020)06-0121-05 黃宗羲(1610—1695),□□□□□□稱之為“我國明清之際杰出的思想家”[1],余姚人??疾禳S宗羲的相關(guān)文獻,發(fā)現(xiàn)在不同時期他對明清兩朝政府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大體可分三個階段:順治十五年(1658)前,黃宗羲以明朝為本朝,對清朝持敵對態(tài)度;順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十七年(1678),黃宗羲不再對清政府使用指斥文字;康熙十八年(1679)后,黃宗羲承認了清朝政權(quán)合法性。之所以出現(xiàn)對明清兩朝政府的不同態(tài)度,正是黃宗羲考察當時時代變遷的結(jié)果,體現(xiàn)了他與時俱進的觀念。今年農(nóng)歷八月初八是黃宗羲410周年誕辰,筆者撰寫此文以紀念這位鄉(xiāng)賢。 一、以明朝為“本朝”,對清朝持敵對態(tài)度 清軍進入山海關(guān)后,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由過去的農(nóng)民起義軍與明王朝斗爭,開始轉(zhuǎn)變?yōu)閺V大民眾與一部分漢族士人聯(lián)合反對清貴族斗爭。當時黃宗羲對清政府懷有仇恨,為此他加入抗清的行列,與其弟黃宗炎糾合黃竹浦弟子數(shù)百人,組織抗清義軍“世忠營”,聲援孫嘉績、熊汝霖。時孫嘉績以所部火攻營卒盡付宗羲,宗羲與王正中合軍得3000人,以抵抗清軍。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亦云:“公與王正中合軍,得三千人,遂渡海,劄潭山。太仆寺卿陳潛夫,以軍同行,議由海寧以取海鹽。因入太湖,招吳中豪杰。會大兵已纂嚴,不得前。”[2](p217) 黃宗羲當時的政治向背十分明顯,順治十五年(1658)以前,黃宗羲以明朝為本朝,對清政府持敵對態(tài)度。在他撰寫的著作中,稱南明軍隊為“王師”,明朝為“皇朝”,魯王為“上”,清為“虜”?!逗M鈶Q哭記》中記述:“監(jiān)國魯元年丙戍夏六月丙子朔。浙江兵潰,上發(fā)紹興”[3](p209),“上至閩,征拜兵部左侍郎,總督義師攻福清,兵潰被執(zhí),虜欲降之,不屈,除夕服金屑死”[3](p222)。“三年戍子春正月丁酉朔,上次閩安鎮(zhèn)”[3](p223),這里的“上”是指魯王。并稱明太祖為“高皇帝”,崇禎為“先帝”。至于南明軍隊則稱“義旅”“義師”,上面提到的“總督義師”就是例證?!读魰分幸灿蓄愃票硎?。在談到“衛(wèi)所”時,黃宗羲說:“有唐府兵之制,稱為甚善,然本朝設(shè)立衛(wèi)所,其意一也。”“然則本朝兵制之弊,較之于唐為更甚也。”[4](p7)談及“史”時也說,“高皇帝平天下,詔修元史”[5](p12)。在這里,黃宗羲稱明朝為“王朝”“本朝”,稱朱元璋為“高皇帝”。 黃宗羲對清則稱“虜”或“酋”。魯監(jiān)國二年春,“清酋貝勒過溫州,虜守朱從義逼會見之,瑞旃自志縊死”[3](p214)。瑞旃,溫州人,時為蘇州推官。《海外慟哭記》云:二年,夏四月,“虜攻???,牧出戰(zhàn),殺虜四百余。虜又益后攻之,城遂陷。平虜伯周鶴芝退保火燒岙。虜殺國子監(jiān)博士林化熙于行宮”。[3](p215)黃宗羲在這里不用順治年號,僅寫“二年”。他還指出“松江虜師吳勝兆,詣定西侯張名振降”[3](216),“義旅遂劫勝兆,斬虜官之在松江者”。虜已而“執(zhí)勝兆,虜酋巴山、陳錦雜治其獄”[3](p217)。這里的“虜官”“虜酋”是指清政府的官吏和軍隊首領(lǐng)。在《留書》中,黃宗羲同樣稱清為“偽朝”,清朝官吏為“虜”。如在《留書·朋黨》中,黃宗羲就這樣記述:“虜設(shè)偽朝,其相馮銓,故逆案八也,頗引用其類。”[4](p10) 二、以“有明”代明朝,用“北”字喻清朝 順治十五年后,黃宗羲對明清兩朝政府看法有所變化。盡管對明王朝有懷念,稱“上”“先帝”,但黃宗羲不再指責清廷。比如著名的史書《弘光實錄鈔》中,黃宗羲對清朝就用了與以往不同的稱呼,只有在引用記述他人原話時,原稱“夷”者仍直書為“夷”,而作者自己的敘述性文字,代之而用的是“北”字,如“北兵”“北人”“北撫”等。史書云:“許定國降北,封為寧南王”,“北兵下令,御史不降者城屠”[3](p85),“庚午,許定國導(dǎo)北兵至揚州”。丁丑,“北兵破揚州,大學士史可法、知府任民育,諸生高孝纘、王士琇死之。北兵遂屠其城”。[3](p90)丁亥“北兵渡江,入京口”。[3](p91)紹興人祁彪佳,字虎之,“從宗周講學,北人有書征之。彪佳拜家廟,處分后事,封于篋中”[3](p95)。 康熙執(zhí)政后,黃宗羲所撰著作已不再對清朝進行指斥??滴踉曛炼辏?/span>1662-1663)他所著《明夷待訪錄》一書,已經(jīng)看不到一句對清朝政府指斥的字眼。據(jù)乾隆年間鄭性、鄭大節(jié)所校的抄本《留書》注中,我們可以看到,順治十年(1653)黃宗羲所寫《留書》共八篇,其中《田制》等三篇后來采入了《明夷待訪錄》,其余五篇沒有編入。沒有編入的五篇是《文質(zhì)》《封建》《衛(wèi)所》《朋黨》及《史》等,吳光編撰《黃宗羲全集》時,把這五篇編入全集第11冊,其內(nèi)容充滿指責清朝的字眼,如《朋黨》中“虜設(shè)偽朝”,把清人說成“虜”,清朝說成“偽朝”。而《田制》等三篇已經(jīng)不再對清朝廷進行指責。可見,黃宗羲寫《明夷待訪錄》時有意識地刪去了指責清政府的有關(guān)內(nèi)容。 但在這一時期,黃宗羲對于清政府執(zhí)政的合法性還不予承認。撰寫墓志銘時,如果墓主的卒年涉及清朝,黃宗羲不用清朝年號,而是采用干支記載辦法。據(jù)統(tǒng)計,這一時期黃宗羲所撰寫的墓志銘等文獻,有確切撰寫年代者為38人,卒年在清代的30人都采用了干支表述。比如,黃宗羲給天津巡撫慈溪人馮留仙撰寫墓志銘時就這樣記載:“公生萬歷丙戍十二月九日,卒甲申之九月朔日,為年五十九,葬于邑之小漁山”[5](p237)。“甲申”指清順治元年(1644),黃宗羲采用干支紀年法,避開清朝年號。順治十四年(1657),萬履安去世。時隔一年即順治十五年(1658),黃宗羲為其好友撰墓志銘。萬履安“生于萬歷戊戍二月十三日,卒于丁酋十月初六日。配聞氏,先十二年卒”[5](p295)。丁酉為順治十四年(1657),黃宗羲以“丁酉”來代替清年號。 與對待清政府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相適應(yīng),黃宗羲對明朝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他不再稱明朝為“本朝”或“皇明”,代之以不含褒貶的“有明”兩字。他于康熙九年寫的《高旦中墓志銘》中即是如此:“浸灌之久,由是而發(fā)為詩文,始為正路。有明之得路者,潛溪、正學下,毘陵、晉江、玉峰,蓋不滿十八者”。[5](p323) 三、用清年號,稱康熙“圣天子”,承認清政府執(zhí)政的合法性 1662年康熙執(zhí)政后,尤其是康熙十八年(1679)以后,由于局勢的變化,黃宗羲的政治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不僅不再指斥清代政府,而且承認了清朝政權(quán)的合法性。 首先,從康熙十八年起,黃宗羲開始在文章中使用清朝的年號。在康熙十八年以后所撰寫的墓主卒年涉及清朝年號的墓志銘,共48個,記載了48人的卒年。其記載辦法是,41人在干支前面冠以清朝的年號,占總數(shù)的85%以上,不用清朝年號的僅7人,其中1人在文中其他部分使用過清朝年號,因此不用清年號的在總數(shù)中占比12.5%。這就是說,黃宗羲在撰寫墓志銘中遇到涉及清朝年號的卒年時所采用的記載辦法,在康熙十八年以前純用干支,以后則基本上冠以清朝的年號。一個王朝的年號采用與否,標志著作者對該王朝是否承認,黃宗羲在康熙十八年以后寫墓志銘時采用清朝年號的事實,已經(jīng)表明他承認清朝的合法性了。這里舉三個例子。 余姚人姜天樞(字靜甫,號紫環(huán)),為明工部員外郎中。黃宗羲為其撰墓志銘,在提其生卒時,墓志云:“公生于萬歷己亥正月一日,卒于康熙壬子六月二十七日,年七十五”[5](276),“壬子”是指康熙十一年(1672)。福建布政司參議陸傳可(字咸一,號密奄),黃宗羲在他的“墓碑”中記載,說他“生于萬歷丁巳五月初四日,卒于康熙己未七月初三日”[5](p265)。“康熙己未”是指康熙十八年(1679)?!稐钍亢庀壬怪俱憽吩疲?/span>“生于萬歷庚戌四月二十日,卒于康熙甲子十一月二十七日。配秦氏。”[5](p483)“康熙甲子”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上述三個事例表明,康熙十八年后黃宗羲用清朝年號,承認清政府執(zhí)政合法。 其次,稱清朝為“國朝”,康熙為“圣天子”。自康熙十八年以后,黃宗羲在他的論著中,稱清為“國朝”,稱康熙帝為“圣天子”。比如寫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之后的《太垣靳公傳》就是如此。同時,黃宗羲不僅稱清朝皇帝為天子,而且多有頌揚之辭。如寫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周節(jié)婦傳》,他在傳記中云:“康熙戊辰五月,山西巡撫薩公,以周節(jié)婦事上于朝,天子下之有司,烏頭雙表,天光爛然”[5](p612),并稱贊康熙皇帝,“今圣天子,無幽不燭,使農(nóng)里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益重乎?”[5](p612)康熙二十八年(1689),紹興府郡守李鐸以鄉(xiāng)飲大賓請黃宗羲赴席,黃氏婉言相辭,但對康熙詔諭史館之舉表示贊賞,稱其為“圣天子”。他說:“羲蒙圣天子特旨,召入史館,庶人之義,召之役則往役,筆墨之事亦役也,羲時以老病堅辭不行,圣天子憐而許之”。對圣天子康熙待士能“憐而許之”的做法十分感激與贊賞,以至自己不愿“不忠”。[5](p215)《黃宗羲年譜》對此也有記載:“紹守李公鐸,以鄉(xiāng)飲大賓請,公曰:'某蒙承圣天子之召則避其勞而不往,召之為賓,則貪其養(yǎng)而飲食衎衎,可乎哉?因作書辭之”。[6](p46) 再次,支持清廷活動??滴醯壑匾曃幕ㄔO(shè),推崇程氏兄弟和朱熹理學,組織編纂《朱子全書》《周易折中》《性理精義》等并親自為之作序,后開明史館??滴跛哪辏?/span>1665)十月,史局復(fù)開,組織《明史》寫作班子??滴跏四辏逋⑷蚊鼉?nèi)閣學士徐元文為《明史》監(jiān)修總裁官,到全國招收人才。黃宗羲雖然拒絕朝廷的征召,但他卻支持弟子萬斯同、萬言赴北京修國史。萬斯同以布衣身份入史局,不受銜不領(lǐng)俸,黃宗羲很贊賞。但對萬言受銜、領(lǐng)俸的舉動,黃宗羲也沒有阻止。 至于其子黃百家入史局,成為清廷的修史官,黃宗羲也沒有反對。當時,康熙下旨:“凡黃宗羲有所論著及所見聞,有資《明史》者,著該地方官鈔錄來京,宜付史館”,余姚縣署為此招黃宗羲兒子黃百家(字主一)至縣署,“??比绺蓛裕柜憷魯?shù)十人,繕寫進呈”。[6](p42)黃宗羲還把其父黃尊素所著的明朝《大事記》和他自己所撰的《三史鈔》交黃百家以作修史之用,并作《送萬季野北上》詩:“三疊湖頭入帝畿,十年鳥背日光飛。四方聲價歸明水,一代賢奸托布衣。良夜劇談紅燭跋,名園曉色牡丹旂。不知后會期何日?老淚縱橫未肯稀。”[4](p328)其七世孫黃炳垕的《黃宗羲年譜》中對此也有記載:“監(jiān)修《明史》總裁徐立齋(元文)、葉讱庵(方藹)兩學士,征公門士萬處士季野(斯同)、明經(jīng)貞一(言)同修,公以《大事記》(忠端公所記)、《三史鈔》授之,并作詩以送其行。”[6](p41) 為鞏固執(zhí)政地位,康熙帝通過科舉考試征招人才??滴跏四旰螅S宗羲也不阻攔自己的弟子去參加科舉考試,他在甬上的弟子陳介眉、鄭梁、范國雯、仇滄柱先后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出仕官員。比如,鄭梁,字禹梅,號寒村,慈溪半浦人(今屬寧波市江北區(qū)),受學于黃宗羲,康熙二十七年(1688)應(yīng)試,成為進士,官至高州知府。[7](p1015) 第四,與清朝官吏交往。黃宗羲晚年與清朝官吏交往,這也是承認清政府執(zhí)政的體現(xiàn)。昆山“三徐”,徐乾元、徐元文、徐秉義兄弟系清廷重臣,康熙年間任大學士、尚書等清廷要職。黃宗羲在晚年與徐氏兄弟關(guān)系良好,且多有交往。自康熙十五年(1676)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近二十年時間里,黃宗羲數(shù)次到昆山徐氏家,達八次之多。康熙二十二年,黃宗羲“至昆山,至徐司寇家,觀傳是樓書”[6](p44)??滴醵吣辏?/span>1688)五月,黃宗羲到蘇州會湯斌,后由徐氏兄弟接至昆山,“留昆山一月而返”[6](p46)。黃宗羲在《傳是樓書記》中贊揚徐乾學,“先生施于命名為雅誥,刻于金石無愧辭。風聲所播,山心松友之士,莫不推琴而起,共集門墻,一經(jīng)盼睞,皆合官懸,其為文也宏也。然則兼是三者而有之,非先生其誰與?”[5](p136)康熙二十八年,黃百家自京師回鄉(xiāng),“呈徐立齋相國《述懷詩》三章,即次韻寄之”[6](p46),徐立齋即徐元文。康熙三十三年,黃宗羲曾有“哭徐立齋相國”[6](p49)事。從與昆山“三徐”的交往,我們可以看到黃宗羲晚年對清朝官吏的態(tài)度,也可以看到他對清政府執(zhí)政的認同。 四、從對清朝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看黃宗羲的與時俱進 如何評價黃宗羲晚年對清政府的認同,是全面正確認識黃宗羲的重要內(nèi)容。時人及后來之學者對黃宗羲的晚年活動頗有微辭,認為黃宗羲的上述思想變化是“失節(jié)”。呂留良以及嚴鴻逵為代表的呂氏弟子對黃宗羲加以詰責。全祖望的友人黃子傳(字肖堂)對此也不理解,曾與全祖望一起讀《明夷待訪錄》并加以評述:“是經(jīng)世之文也,然而憂有感。夫箕子受武王之訪,不得已而應(yīng)之耳。豈有難貞蒙難之身,而存一待之見于胸中者,則麥秀之恫荒矣,作者亦偶有不照也。”[2](p399)近代思想家章炳麟對黃宗羲晚年的氣節(jié)也提出過懷疑,他說:“黃太沖以《明夷待訪錄》為名,陳義雖高,將俟虜之不問。”[8](p117)以為黃宗羲在晚年也有媚“虜”之嫌,與其清初強硬的反清意識不相符合。 如果以與時俱進的觀點看,黃宗羲從最初的反清到后來承認清政府執(zhí)政的合法性是順應(yīng)歷史潮流??滴踔衅?,清政府文化政策有所調(diào)整。康熙帝大力提倡漢族的傳統(tǒng)文化,崇儒重道,孜孜于圣賢之學,朝野上下乃至思想文化界紛紛仿效。為加強思想領(lǐng)域的控制,康熙帝還用懷柔政策,以科舉考試辦法網(wǎng)羅江南的知識分子,還以“特種”政策,如康熙十七年(1678年)開“博學鴻儒科”,以羅致漢族知識分子中“名儒”朱彝尊、湯斌、毛奇齡等,分別授以編修、檢討等官職。并修明史,開局于內(nèi)東華門外。監(jiān)修徐元文,邀萬斯同和萬言北上修史??滴趸实凼钦L卓越的政治家,為形成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高峰“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他這一時期的業(yè)績是平定噶爾丹、粉碎蒙古準噶爾部上層分裂陰謀,平三藩之亂,收復(fù)臺灣,擊退沙俄對我國領(lǐng)土的侵略,進一步鞏固中國多民族國家,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清朝初期,中國的版圖之所以能得以最后奠定,康熙帝功不可沒。此外,康熙借鑒歷代王朝興亡盛衰的經(jīng)驗和教訓(xùn),勵精圖治、廣納賢才、發(fā)展生產(chǎn)、振興文化,使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民心安定,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特別是收復(fù)臺灣、振興中華文化更是名垂千古的佳話。全國統(tǒng)一已經(jīng)是不可逆轉(zhuǎn)的時代趨勢,這一背景之下,任何以“反清復(fù)明”名義所進行的活動都是不明智的做法,不合時宜,只能阻礙全國統(tǒng)一。 面對現(xiàn)實,黃宗羲的認識在變化,態(tài)度也在發(fā)生轉(zhuǎn)變,毅然放棄傳統(tǒng)的對“一家一姓”的愚忠。在康熙十八年后認同清政府,肯定康熙統(tǒng)一臺灣、調(diào)整文化政策等的業(yè)績,稱康熙是“圣天子”,用康熙年號,這些都說明黃宗羲是順應(yīng)歷史潮流的。我們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dǎo),用歷史的態(tài)度考察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把他放在一定歷史背景之下,以客觀事實作為依據(jù),在占有詳細資料之下,客觀地、具體地、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折,給予功過評述,我們就可以理解黃宗羲晚年并非“失節(jié)”,也可以理解他為什么從早期激烈的“反清復(fù)明”到晚年對清政府執(zhí)政合法性認同。 康熙十八年以后,黃宗羲順應(yīng)歷史潮流,對清朝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一變化是有限度的。雖然他承認清朝政府執(zhí)政的合法性,但他始終不愿到清政府中當官。比如,上面提到的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史官監(jiān)修徐元文與大理事李映碧聯(lián)合向康熙帝特舉遺獻,征請黃宗羲出山修史,就遭到拒絕??滴醵拍辏?/span>1690)二月,康熙帝問尚書徐乾學:“海內(nèi)有博學洽聞、文章爾雅、可備顧問者?”乾學回答:“以臣所知,上有浙江黃宗羲,學問淵博,行年八十,猶手不釋卷,曾經(jīng)臣弟元文奏薦。”康熙曰:“可召至京,朕不任以事,如欲回,即遣官送之。”徐乾學回答:“前業(yè)以老病辭,恐不能就道也。”[6](p47)臨死之前,黃宗羲作《末命》一篇,其中一段話是這樣說:“有石條兩根。可移至我壙前作望柱,上刻'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風節(jié);詔鈔著述,同虞喜之傳文”。[6](p50)黃宗羲自擬的這一聯(lián)語,正是他至死不做清朝官吏的真實寫照??滴跏四暌院蟪蓵摹缎谐洝返龋S宗羲仍表達了對南明深切的懷念。比如,在《行朝錄》中,黃宗羲依然稱太祖為“皇帝”,魯王為“王”“上”。在卷一《隆武紀年》中云:“思文皇帝,諱聿鍵,太高組皇帝九世孫也。”[3](p112)卷三《魯王監(jiān)國》云:“監(jiān)國魯王諱以海,高皇帝十世孫也。”“崇禎十七年。甲申二月戍,王嗣位。北變后,南下。”“時兵部尚書張國維已至臺州,與陳涵輝、宋之普、柯夏卿共請王監(jiān)國。即日移紹興,以分手公署為行在。”[3](pp126-127)“魯元年丙戍正月乙酉朔,上在紹興,以柯夏卿、曹維才為使,奉書閩中。”[3](p129) 這就表明康熙十八年以后,黃宗羲在承認清政府執(zhí)政合法性的同時,也沒有徹底否定明王朝。 ?。蹍⒖嘉墨I] [1]吳光.從民本到民主——黃宗羲新民本思想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span>2][清]全祖望.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span>3][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2冊)[M].上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span>4][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11冊)[M].上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span>5][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10冊)[M].上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span>6][清]黃炳垕.黃宗羲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3. ?。?/span>7]徐長源.慈溪縣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span>8]章炳麟.章太炎文集(第4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
|
來自: 西一里2l6sluho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