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末就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霜降了。正所謂“霜降殺百草”,此時過后,天地草木枯黃凋落,蜇蟲開始冬眠,萬物逐漸轉(zhuǎn)向蕭瑟。 即將過秋入冬,天氣越來越冷,人體也需要補足能量,才能更好地應(yīng)對嚴(yán)寒的到來。故民間素有“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的說法。 那你知道這時到底應(yīng)該怎么“補”嗎? 霜降時進補以平補為原則,尤其應(yīng)健脾養(yǎng)胃,不可大補。 這是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強健是身體健康的保證,要想“補得到位”“補得見效”,首先需將脾胃養(yǎng)好。而且,霜降是秋季向冬季過渡的時期,腸胃道易受寒涼刺激,必須及時進行調(diào)養(yǎng),但又不可太過,得給冬令進補留有余地。 寒冷天氣可能擾亂脾胃的正常運作,此時若是過食油膩、辛辣等飲食,都容易增加其負(fù)擔(dān),引起不適。 除了盡量避免大魚大肉,烹飪方式上最好也少油炸、爆炒,多選擇蒸、煮、燜等方法。 那霜降時,具體適合吃些什么呢? 霜降前后,南方不少地方都流行吃鴨子進補。 一來,鴨肉能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可幫助緩解此時易出現(xiàn)的干燥、上火問題。 再者,鴨肉的平均蛋白質(zhì)含量高于豬肉,而脂肪含量則只有豬肉的一半左右,還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脂肪酸組成相比紅肉更為健康,在改善體內(nèi)“壞膽固醇”水平、增強體質(zhì)等方面都有一定好處。 果香姜母鴨 做法:柚子皮切條放入鴨塊中充分揉搓,幫助鴨肉去腥。起油鍋,下入姜片、八角、桂皮、香葉、草果、蔥、蒜,大火煸香,再加入鴨肉、黃酒、辣醬、陳皮、生抽、老抽、少量熱水,燒制片刻后放入腐竹、甘蔗塊,大火燒開后轉(zhuǎn)小火燜30分鐘即可。 這道升級版的姜母鴨中加入了陳皮、柚子皮和甘蔗,不僅帶有天然果香,還增強了鴨肉的養(yǎng)陰潤燥功效,滋而不膩,特別下飯,是秋冬進補的不錯選擇。 俗話說“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吃柿子是不少地方霜降時的飲食習(xí)俗之一。 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柿子生津止渴、清熱潤肺,醫(yī)學(xué)家陶弘景在《名醫(yī)別錄》中還提到它可“主治咳嗽、熱渴、吐血和口瘡”。 不僅柿子果肉有不錯養(yǎng)生功效,柿子蒂在中醫(yī)看來也有不錯的藥用價值,曬干后對于咳嗽、打嗝噯氣等癥都能起到輔助療效。 丁香柿蒂湯 做法:取丁香3克、柿子蒂6克、生姜3片,泡水飲用。 吃點涼的胃就容易不舒服,常有惡心、嘔吐、打嗝、噯氣等表現(xiàn)的胃寒型氣逆人群,飲用此湯可起到一定緩解作用。 白果性平味甘,有收斂肺氣、止咳平喘之效,它可以有效改善肺氣上逆引起的咳嗽,同樣是潤肺補肺的佳品,很適合秋天食用。 不過,白果有微毒,不可多吃,干白果每天吃6~10克,鮮白果每天吃2~3粒就夠了;它其實是銀杏的種仁,外面的果肉也是有毒的,不能食用。 鹽焗白果 做法:鍋中放鹽,加入花椒、八角、香葉,出香味后放入白果小火炒制5-10分鐘,待果殼上色即可。 閑暇時吃上一兩顆,既解饞又有助于潤肺止咳,一舉兩得。 作為橙黃色蔬果的代表之一,南瓜中還含有較多的β-胡蘿卜素、葉黃素等類胡蘿卜素,適當(dāng)食用對于眼睛干澀、皮膚干癢等秋燥問題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 而且,甘入脾、黃入脾,色黃味甘的南瓜在補益脾胃方面也很有好處,有“健脾瓜”的美譽,霜降時吃同樣非常合適。 南瓜銀耳羹 做法:南瓜去皮、改刀、去籽,切片蒸15粉蒸后取出壓成泥。把煮好的銀耳倒入南瓜泥中攪拌均勻即可。 南瓜和銀耳搭配,既能調(diào)養(yǎng)脾胃,又能潤肺生津,口感軟糯順滑,秋干氣燥時吃上一碗,全身都舒暢。 芡實在健脾胃方面有著出色表現(xiàn)。一方面,它能加強脾胃的消化能力,提高脾胃功能;另一方面,它能緩解脾虛,對于因此造成的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癥也有一定的預(yù)防和調(diào)養(yǎng)作用。 而且,霜降一過,馬上就要入冬了,補腎也需逐漸“提上日程”。芡實的益腎固精效果也很不錯,對于腎氣不固引起的夜尿多、小便頻數(shù)、腰膝酸軟等都能起到一定的輔助療效。 茯苓芡實粥 做法:茯苓、芡實、白扁豆各10克,與50克粳米、幾枚去核大棗一起煮制成粥,出鍋前加適量姜絲、少許紅糖即可。 芡實與茯苓、白扁豆、大棗、生姜同煮,可起到健脾益氣、溫陽散寒之效,適用于脾胃虛寒人群日常調(diào)養(yǎng)。糖尿病人在食用時可去掉紅糖。 白果有微毒,不可過量食用。那一天吃多少合適呢? 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