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是唐代文學(xué)家駱賓王創(chuàng)作的一篇檄文。此文開篇即歷數(shù)武則天之累累罪惡,層層揭露,有如貫珠,事昭理辨,并點明武氏乃亡國之禍根,從而道出討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寫起兵討武之正義性,氣盛而辭斷;最后向敵方曉以賞罪誘脅。全文綜合運用對仗、用典、夸張等表現(xiàn)手法來烘托文章氣勢,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現(xiàn)出強有力的說服力和號召力。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唐:駱賓王 加以虺蜴為心14,豺狼成性,近狎邪僻15,殘害忠良16,殺姊屠兄17,弒君鴆母18。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fù)包藏禍心,窺竊神器19。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20;賊之宗盟21,委之以重任。 灰姑娘 05:37:28 詞句注釋 14.虺蜴(huǐ yì):指毒物。虺,毒蛇。蜴,蜥蜴,古人以為有毒。 15.狎(xiá):親近。邪僻:指不正派的人。 16.忠良:指因反對武后而先后被殺的長孫無忌、上官儀,褚遂良等大臣。 17.殺姊屠兄:據(jù)《舊唐書·外戚傳》記載:武則天被冊立為皇后之后,陸續(xù)殺死侄兒武惟良、武懷運和姊女魏國夫人賀蘭氏及外甥賀蘭敏之。兄武元慶、武元爽也被貶謫而死,傳說姊韓國夫人亦死于其手。 18.弒君鴆(zhèn)母:謀殺君王、毒死國母。史書中并無武后謀殺唐高宗和毒死母親的記載,但卻有殺害王皇后和蕭淑妃之事。弒,臣下殺死君王。鴆,傳說中的一種鳥,用其羽毛浸酒能毒死人。母,此處與君對應(yīng),應(yīng)指國母,即王皇后,并非是誤傳的母親。 19.窺竊神器:陰謀取得帝位。神器,指皇位。 20.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指唐高宗死后,中宗李顯繼位,旋被武后廢為廬陵王,改立睿宗李旦為帝,但實際上是被幽禁起來(事見《新唐書·后妃傳》)。二句為下文“六尺之孤何在“張本。 21.宗盟:家屬和黨羽。 白話譯文 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腸,兇殘成性,親近奸佞,殘害忠良,殺戮兄姊,謀殺君王,毒死國母。這種人為天神凡人所痛恨,為天地所不容。她還包藏禍心,圖謀奪取帝位?;噬系膼圩?,被幽禁在冷宮里;而她的親屬黨羽,卻委派以重要的職位。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唐:駱賓王 嗚呼!霍子孟之不作22,朱虛侯之已亡23。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24;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25。 詞句注釋 22.霍子孟:名霍光,西漢大臣,受漢武帝遺詔,輔助幼主漢昭帝;昭帝死后因無后,故而由昌邑王劉賀繼位,劉賀荒嬉無道,霍光又廢劉賀,更立宣帝劉病已,是安定西漢王朝的重臣(《漢書·霍光傳》)。作:興起。 23.朱虛侯:漢高祖子齊惠王劉肥的次子,名劉章,封為朱虛侯。高祖死后,呂后專政,重用呂氏,危及劉氏天下,劉章與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合謀,誅滅呂氏,擁立文帝,穩(wěn)定了西漢王朝(《漢書·高五王傳》)。 24.“燕啄皇孫”二句:《漢書·五行志》記載:漢成帝時有童謠說“燕飛來,啄皇孫”。后趙飛燕入宮為皇后,因無子而妬殺了許多皇子,漢成帝因此無后嗣。不久,王莽篡政,西漢滅亡。這里借漢朝故事,指斥武則天先后廢殺太子李忠.李弘.李賢,致使唐室傾危。祚,指皇位,國統(tǒng)。 25.“龍漦(chí,此字讀音存在爭論,另一種讀音為lí)帝后”二句:據(jù)《史記·周本紀(jì)》記載:當(dāng)夏王朝衰落時,有兩條神龍降臨宮庭中,夏后把龍的唾涎用木盒藏起來,到周厲王時,木盒開啟,龍漦溢出,化為玄黿流入后宮,一宮女感而有孕,生褒姒。后幽王為其所惑,廢太子,西周終于滅亡。漦,涎沫。遽(jù),急速。 白話譯文 嗚呼!霍光這樣忠貞的重臣,再也不見出現(xiàn);劉章那樣強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孫”歌謠的出現(xiàn),人們知道漢朝的皇統(tǒng)將要窮盡;孽龍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宮庭里,標(biāo)志著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今日古文觀止原文: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唐:駱賓王 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fù)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唐:駱賓王 敬業(yè)皇唐舊臣,公侯冢子26。奉先君之成業(yè)27,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28,良有以也29;袁君山之流涕30,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fēng)云,志安社稷31。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nèi)之推心32,爰舉義旗33,以清妖孽。 詞句注釋 26.冢子:嫡長子。李敬業(yè)是英國公李勣的長房長孫,故有此語。 27.先君:指剛死去的唐高宗。 28.宋微子:即微子啟,他是殷紂王的庶兄,被封于宋,所以稱“宋微子”。殷亡后,微子去朝見周武王,路過荒廢了的殷舊都,作《麥秀歌》來寄托自己亡國的悲哀(《尚書大傳》)。這里是李敬業(yè)的自喻。 29.良:確實、真的。以:緣因。 30.袁君山:東漢時人桓譚,字君山。袁君山之“袁”,通假“桓”。漢光武帝時為給事中,因反對當(dāng)時盛行的讖緯神學(xué),而被貶為六安縣丞,憂郁而死(事見《后漢書·桓譚傳》)。 31.社稷:原為帝王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借指國家。 32.宇內(nèi):天下。推心:指人心所推重。 33.爰:于是。 白話譯文 我李敬業(yè)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貴族的長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訓(xùn)示,承受著本朝的優(yōu)厚恩典。宋微子為故國的覆滅而悲哀,確實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譚為失去爵祿而流淚,難道是毫無道理的嗎!因此我憤然而起來干一番事業(yè),目的是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隨著天下的失望情緒,順應(yīng)著舉國推仰的心愿,于是高舉正義之旗,發(fā)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唐:駱賓王 南連百越34,北盡三河35,鐵騎成群,玉軸相接36。海陵紅粟37,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38,匡復(fù)之功何遠(yuǎn)?班聲動而北風(fēng)起39,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吒則風(fēng)云變色40。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詞句注釋 34.百越:通“百粵”。古代越族有百種,故稱“百越”。這里指越人所居的偏遠(yuǎn)的東南沿海。 35.三河:洛陽附近河?xùn)|、河內(nèi)、河南三郡,是當(dāng)時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 36.玉軸:戰(zhàn)車的美稱。 37.海陵: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省泰州市,地在揚州附近,漢代曾在此置糧倉。紅粟:米因久藏而發(fā)酵變成紅色。靡:無,不。 38.江浦:長江沿岸。浦,水邊的平地。黃旗:指王者之旗。 39.班聲:馬嘶鳴聲。 40.叱吒(chì zhà):“吒”通“咤”,發(fā)怒時的喝叫聲。 白話譯文 南至偏遠(yuǎn)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鐵騎成群,戰(zhàn)車相連。海陵的粟米多得發(fā)酵變紅,倉庫里的儲存真是無窮無盡;大江之濱旌旗飄揚,光復(fù)大唐的偉大功業(yè)還會是遙遠(yuǎn)的嗎!戰(zhàn)馬在北風(fēng)中嘶鳴,寶劍之氣直沖向天上的星斗。戰(zhàn)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變色。拿這來對付敵人,有什么敵人不能打垮;拿這來攻擊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領(lǐng)! <擴展閱讀> 麥秀歌 佚名 〔先秦〕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今日古文觀止原文: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唐:駱賓王 敬業(yè)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yè),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fēng)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nèi)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fù)之功何遠(yuǎn)?班聲動而北風(fēng)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吒則風(fēng)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唐:駱賓王 公等或家傳漢爵41,或地協(xié)周親42,或膺重寄于爪牙43,或受顧命于宣室44。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45?倘能轉(zhuǎn)禍為福,送往事居46,共立勤王之勛47,無廢舊君之命48,凡諸爵賞,同指山河49。 詞句注釋 41.公等:諸位。家傳漢爵:擁有世代傳襲的爵位。漢初曾大封功臣以爵位,可世代傳下去,所以稱“漢爵”。 42.或地協(xié)周親:指身份地位都是皇家的宗室或姻親。協(xié),相配,相合。周親,至親。 43.膺(yīng):承受。爪牙:喻武將。 44.顧命:君王臨死時的遺命。宣室:漢宮中有宣室殿,是皇帝齋戒的地方,漢文帝曾在此召見并咨問賈誼,后借指皇帝鄭重召問大臣之處。 45.一抔(póu)之土:語出《史記·張釋之傳》:“假令愚民取長陵(漢高祖陵)一抔土,陛下將何法以加之乎?”這里借指皇帝的陵墓。六尺之孤:指繼承皇位的新君。 46.送往事居:送走死去的,侍奉在生的。往,死者,指高宗。居,在生者,指中宗。 47.勤王:指臣下起兵救援王室。 48.舊君:指已死的皇帝,一作“大君”,義近。 49.“同指山河”二句:語出《史記》,漢初大封功臣,誓詞云:“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边@里意為有功者授予爵位,子孫永享,可以指山河為誓。 白話譯文 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國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親,或者是負(fù)有重任的將軍,或者是接受先帝遺命的大臣。先帝的話音好像還在耳邊,你們的忠誠怎能忘卻?先帝的墳土尚未干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被貶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轉(zhuǎn)變當(dāng)前的禍難成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舊主和服事當(dāng)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勛,不至于廢棄先皇的遺命,那么各種封爵賞賜,一定如同泰山黃河那般牢固長久。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唐:駱賓王 若其眷戀窮城50,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51,必貽后至之誅52。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 詞句注釋 50.窮城:指孤立無援的城邑。 51.昧(mèi):不分明。幾(jī):跡象。 52.貽(yí):遺下,留下。后至之誅:意思說遲疑不響應(yīng),一定要加以懲治。語見《周禮·大司馬》,原句為“比軍眾,誅后至者。” 白話譯文 如果留戀目前的既得利益,在關(guān)鍵時刻猶疑不決,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會招致嚴(yán)厲的懲罰。請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這道檄文頒布到各州郡,讓大家都知曉。 <擴展資料>:帶河厲山 帶河厲山是指黃河細(xì)得像條衣帶,泰山小得像塊磨刀石。比喻國基久遠(yuǎn),國祚長久。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故事: 漢朝興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當(dāng)時天下剛剛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離散逃亡,可以統(tǒng)計的戶口不過原來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戶不過萬戶,小的只有五六百戶。以后幾代,民眾們都回歸故鄉(xiāng)了,戶口才日益繁衍起來。蕭何,曹參,周勃,灌嬰這些人的后裔有的封戶達(dá)到了四萬,小侯的封戶也增加了一倍,財產(chǎn)也象這樣不斷積累,他們確實富裕厚足了。于是,這些人的子孫驕傲自滿了,忘記了自己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干起了荒淫邪惡的勾當(dāng)。從開始受封到太初時只有百余年的時間,而原來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喪命亡國,一下子就全完了。 創(chuàng)作背景 嗣圣元年(684),武則天廢掉剛登基的中宗李顯,另立李旦為帝,自己臨朝稱制,為進(jìn)一步自己登位稱帝作準(zhǔn)備。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反對武氏,駱賓王投在徐敬業(yè)幕下,任文藝,撰寫軍中書檄,此文即作于此時。 此文亦稱《討武曌檄》,但武則天自名“曌”是在永昌元年(689)稱帝以后的事,可見此題目為后人所改。又稱《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徐敬業(yè)的祖父徐世勣因為輔佐唐太宗建立唐朝有功,被封為英國公,賜姓李,以后子孫因襲英國公。 作品鑒賞 檄是古代用以聲討、征召或曉諭的文告,主要用于軍事行動之際。劉勰《文心雕龍》論析檄時說:“震雷始于曜電,出師先乎聲威?!毙蜗蟮卣f明檄文的特點在于先聲奪人。而要先聲奪人,檄文必須“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要有理有據(jù),而且理直氣壯。《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先聲奪人,立論嚴(yán)正,理直氣壯,且語言犀利明快,節(jié)奏緊促。充分地體現(xiàn)了劉勰所說檄文的特點,不愧為傳誦千古的佳作。此文屬駢體,駢四儷六,對仗工整,用典切實,又清新自然。 全文有三個層次。 檄文一開始就將武則天置于被告席上以“偽”字開頭,以示武氏君臨朝政的非法,接著列數(shù)其罪。從私生活到政治面貌,對武氏進(jìn)行了猛烈的攻擊。尤其抓住武后先后侍奉太宗父子,致使李唐皇室背上亂倫之名,將武后置于不仁不義的境地。并揭露武后在后宮中的種種惡行,將之比作禍國的呂后和褒姒。 次寫李敬業(yè)討武是勢在必行,民心所向之舉,因此義師無敵,聲勢奪人。在一番嚴(yán)厲的聲討后,作者接著描繪徐敬業(yè)一方師出有名?!鞍嗦晞佣憋L(fēng)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fēng)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边@四句用雄健的詞采,夸張的形容,表現(xiàn)了義師的聲威和必勝信念。 第三層申明大義對王公大臣動之以情,發(fā)出號召?!耙粧g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先讓百官自慚自勵,再從正反兩面痛陳利害得失。“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則封賞進(jìn)爵,“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文章最后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震人心弦的警語作結(jié),顯示出巨大的威攝力量。 此檄是千百年來檄文中的上乘之作。理直氣壯,氣勢磅礴,手法上先抑后揚,使武后的劣行與徐敬業(yè)的正義之舉形成鮮明的對照。而且聲淚俱下,具有極大的煽動力。據(jù)《新唐書》記載,武則天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時,驚問是誰寫的,繼而感嘆說:“宰相安得失此人?”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證明了此檄的鋒芒犀利,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鼓動性。 作者一改前人以散文寫檄文的習(xí)慣,采用駢文的形式,巧妙地利用了駢文句式節(jié)奏分明的特點而使其自始至終壯氣貫通。對武則天罪行的揭露,對李唐王朝的忠誠、說功,對義師起兵的宣告等都用了急促的節(jié)奏和變化的句式,使文章的氣勢咄咄逼人,讓讀者無庸?fàn)庌q而不得不服從。同時作者還利用駢文的對仗、用典、夸張等表現(xiàn)手烘托文章氣勢,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現(xiàn)出強有力的說服力和號召力,不愧為中國散文史上的不朽名篇。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26~684年),唐代文學(xué)家。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后隨徐敬業(yè)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后不知所終,或說被殺,或說為僧。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杰”之一。有《駱賓王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