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 其癥為吐、噎膈、不能食、胃皖痛、停滯、濕腫、痰、嘈雜 胃 部 足陽明屬腑 胃屬中土,司受化谷食。《經(jīng)》云:“得谷者昌,失谷則亡?!逼淠苁芘c否,生死系焉。其性與脾同,而畏木侮。舌之中及牙床并環(huán)唇而交人中,皆其分野。色現(xiàn)黃。 胃為陽明,有經(jīng)有腑。故有表癥,右關(guān)脈必浮。傷寒邪入陽明經(jīng),其癥為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若他表癥,為面浮腫而痛、為癍疹。 1.目痛、鼻干、唇焦者,邪熱作火也,葛根湯主之; 2.面浮腫而痛者,風(fēng)也,葛根湯主之; 3.癍疹者,邪熱所化也,葛根湯加牛蒡子主之。 胃之虛,其唇必白,脈右關(guān)必軟弱。其癥為吐、為噎膈、為不能食、為胃皖痛、為停滯、為濕腫、為痰、為嘈雜。 1.吐者,土虛木侮也,香砂六君子湯加柴胡主之; 2.噎膈者,胃脘干槁也,上脘槁,能飲水而食難進(jìn),下脘槁,食可入而復(fù)出,啟膈散主之,佐以四君子湯,有郁則逍遙散; 3.不能食者,胃氣虛而難受也,六君子湯主之; 4.胃脘痛者,心悸怔忡喜按,歸脾湯或四君子加柴胡、木香; 5.停滯者,土虛不化也,枳術(shù)丸主之;濕腫者,土不勝濕也,香砂六君子湯主之; 6.痰者,土衰濕化也,六君子湯主之; 7.嘈雜者,躁擾不寧,得食暫已,氣促食少,中虛挾痰也,五味異功散主之。 胃之實(shí),脈右關(guān)必洪,按胸則痛。其癥為結(jié)胸、為痞氣、為食積、為痰飲、為水腫、為胸脹悶、為胸脹痛、為胸痛嘔膿、為不得臥、為便閉、譫語發(fā)狂。 1.結(jié)胸者,傷寒下早,邪熱結(jié)聚也,大、小陷胸湯主之; 2.痞氣者,脾之積在胃脘,腹大如盤,和中丸加厚樸主之; 3.食積者,脹痛拒按也,保和丸主之; 4.痰飲者,咳則痛,轉(zhuǎn)側(cè)有聲,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外臺茯苓飲尤效; 5.水腫者,先腫后喘,或腫而不喘,胃經(jīng)蓄水也,五皮飲主之,甚則金匱腎氣丸; 6.胸脹悶者,積滯也,保和丸主之; 7.胸脹痛者,蓄血也,澤蘭湯主之; 8.胸痛嘔膿者,胃脘癰也,不必治而自愈; 9.不得臥者,胃不和則臥不安也,二陳湯加砂仁主之; 10.便閉發(fā)狂者,胃有躁矢也,大承氣湯主之。 胃之寒,唇舌必白,脈右關(guān)必沉遲,其癥為胃脘痛、為嘔吐、為霍亂、為吞酸噯腐。 1.胃脘痛者,肢冷氣冷,綿綿不休,姜附湯加肉桂主之,如吐蛔,加川椒、烏梅、川連、焦術(shù)、川楝; 2.嘔吐者,食入復(fù)出也,平胃散加煨姜、砂仁主之; 3.霍亂者,寒濕傷胃也,和胃飲主之;吞酸噯腐者,寒不消食也,香砂二陳湯主之。 ? 胃之熱,唇舌紅,口臭,脈右關(guān)必洪數(shù)。其癥為三消、為嘈雜、為吐血、為齒痛、為黃胖面腫、為自汗、為舌黑燥渴、為發(fā)癍疹、為便閉、為呃逆、為頭痛。 1.三消者,燥熱結(jié)聚也。口渴消水為上消,二冬湯主之; 2.消谷易饑為中消,生地八物湯主之; 3.口渴、小便如膏為下消,六味地黃湯加生脈散主之; 4.嘈雜者,煩擾不寧,口燥唇焦,痰火為患也,二陳湯加山梔、黃連主之; 5.吐血者,胃火迫血妄行也,白虎湯主之;齒痛者,陽明有余,少陰不足也,玉女煎主之; 6.黃胖面腫者,濕熱也,和中丸主之; 7.自汗者,熱而蒸溽也,抽薪飲主之; 8.舌黑燥渴者,胃火熾甚也,白虎湯主之; 9.發(fā)癍疹者,火郁而化也,初用葛根湯加牛蒡子以散之; 10.次用犀角大青湯加石膏,或三黃解毒湯,甚則白虎湯、調(diào)胃承氣湯; 11.呃逆不止者,胃火上沖也,安胃飲主之; 12.頭痛者,頭筋扛起,胃火上沖也,加味升麻湯主之。 胃部藥隊(duì) 【補(bǔ)胃猛將】 白術(shù)、黃芪、大棗。 【補(bǔ)胃次將】 扁豆、山藥、炙甘草、龍圓、紅棗。 【瀉胃猛將】 石菖蒲、枳實(shí)、雷丸、白芥子、萊菔子、神曲。 【瀉胃次將】 蘇梗、枳殼、蔓荊子、麥芽。 【涼胃猛將】 石膏、犀角。 【涼胃次將】 花粉、葛根、香薷、石斛、草蘚、知母、蘆根、竹葉。 【溫胃猛將】 干姜、高良姜、益智仁、肉豆蔻、草果、丁香、木香、胡椒、辛夷。 【溫胃次將】 藿香、砂仁、白蔻仁、半夏、烏藥、煨姜、厚樸、川椒。 胃部列方 【枳術(shù)丸】 除脹消食。 炒枳實(shí)一兩 炒白術(shù)二兩 【大陷胸湯】 服小陷胸湯不效,以此治之。 大黃六錢 芒硝四錢 甘遂二分五厘,研沖 【小陷胸湯】 治結(jié)胸少腹?jié)M痛,手不可近。 半夏二錢 黃連一錢五分 瓜蔞仁大者一個(gè),杵碎 【和胃飲】 治霍亂。 厚樸 陳皮各二錢 干姜一錢 炙草六分 【二冬湯】 治上消。 天冬二錢 麥冬三錢 花粉 黃芩 知母各一錢 人參 甘草各五分 【生地八物湯】 治中消。 生地 麥冬各三錢 山藥 知母 丹皮各一錢五分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一錢 荷葉二錢 水煎服。 【玉女煎】 治陽明有余,少陰不足。 熟地四錢 石膏 麥冬各二錢 知母 牛膝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抽薪飲】 治一切火盛。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 黃柏各二錢 枳殼 澤瀉各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犀角大青湯】 治胃火發(fā)癍;大渴大熱,或咽痛不利。 犀角尖 大青 元參 甘草 升麻 黃芩 黃連 黃柏 人中黃 黑山梔各一錢五分 或加石膏一兩同煎。 【三黃解毒湯】 治火毒內(nèi)盛。 黃連二錢 黃芩 黃柏 黑山梔各一錢五分 【安胃飲】 治胃火呃逆。 石斛 麥芽各三錢 黃芩 澤瀉 山楂各二錢 陳皮 木通各一錢 【加味升麻湯】 治胃火上沖頭痛甚熾。 升麻 葛根 赤芍 甘草各一錢 石膏三錢 薄荷五分 加燈心二十節(jié)。 葛根湯、香砂六君子湯、四君子湯、逍遙散、異功散、六君子湯、和中丸、小半夏加茯苓湯、五皮飲、金匱腎氣丸、澤蘭湯、六味地黃丸、大承氣湯、平胃散、白虎湯、調(diào)胃承氣湯以上方見首卷;歸睥湯、姜附湯,二方見心部,二陳場,方見肝部;保和丸、香砂二陳湯,二方見脾部。 【外臺茯苓飲】 即異功散加枳實(shí)二錢,生姜三片。用真人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