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閃閃 1935年10月16日,紅軍長征進入陜北定邊縣的鐵腳城(今鐵角城)。此地雖然名叫城,實際是一座小村莊,彭德懷將指揮部設在了村后山的藥王洞。 (定邊人給紅軍提供的窯洞遺址) 部隊初到陜北,彭德懷和葉劍英得知敵人追來,于是去山頂觀察敵情。 彭突然喊了一聲:“趴下!” 彭德懷猛然摁住了葉劍英的頭,倆人緊緊貼在了地面,緊接著敵人的子彈猶如勁風一般,在頭頂嗖嗖劃過,其中一顆子彈,貼著葉的頭部呼嘯而過。 此事,葉劍英記了一輩子,他多次說:“彭總救過我的命!” (長征后的彭德懷) 【葉劍英】 此事的詳細經(jīng)過,要從1935年9月12日說起,紅軍高層在甘肅南部邊界的迭部縣、俄界村寨、召開了著名的俄界會議。 俄界會議保證了紅軍的團結,確定主力繼續(xù)北上,大大影響了歷史進程。 部隊向北,殺過了白龍江,沿著江水走上了懸崖峭壁古棧道。 其大致構造是,用鑿子在懸崖的石頭上開孔,在網(wǎng)孔中打入木樁,然后鋪一層木板,從遠處看好如同懸浮在空中的小路,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棧道旁邊是懸崖,腳下是白浪翻滾的滔滔江水,失足落入水中,就會葬身魚腹。 部隊出了棧道之后,便殺奔甘南天險臘子口,那里是川甘的戰(zhàn)略重地,兩邊都是高不可攀的懸崖,中間有條窄路直通岷縣。 臘子口長約七里左右,窄處僅僅只有幾米寬,又有湍急流水。 長征的目的,就是為了避開敵人的主力和據(jù)點,但臘子口避無可避,敵人早就布下三個營嚴陣以待,修筑了堅固碉堡。 9月17日,經(jīng)過一場血戰(zhàn),我軍成功通過臘子口,一天后進入甘南甘南岷州哈達鋪。 因為這里是少數(shù)民族的聚集地,紅軍到來之后,尊重當?shù)氐娘L俗習慣,受到當?shù)孛癖姷臒崃覛g迎。 在哈達鋪,紅軍扎營修整,根據(jù)俄界會議的內(nèi)容,紅軍改編為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主席擔任政委,陜甘支隊下轄三個縱隊。 第一縱隊,林彪任司令員,聶榮臻任政委,左權任參謀長。 第二縱隊,彭德懷兼任司令員,李富春任政委,蕭勁光任參謀長。 第三縱隊,葉劍英任司令員,鄧發(fā)任政委,蔡樹藩任參謀長。 長征一路走來,經(jīng)過的大多是偏遠地區(qū),無法及時獲得外界情報,所以部隊在哈達鋪休整期間,有機會通過報紙了解外界局勢。 當大家得知劉志丹在陜北發(fā)展得很好,于是決定向陜北進發(fā)。 (彭總) 在歷史關鍵時刻,薄薄的一張報紙,改變了紅軍的命運,也大大影響了歷史進程。 部隊開拔的時候,彭德懷仍然爭取左路軍北上,他在電報當中說,希望左路軍能回心轉意。 另外一邊,蔣氏得知紅軍要北上,調集重兵把守渭河,再次擺出了決戰(zhàn)架勢。 紅軍為了迷惑敵人,對外公開宣稱,部隊不會往北,而是會往東邊去打天水。敵人果然分出了兵力去天水防守。 9月26日,陜甘支隊成功打穿了敵人的渭河防線,一路朝陜北進發(fā),血戰(zhàn)“西蘭路”封鎖線,即西安到蘭州的那一條大路,打青石咀的時候,消滅了敵人兩個騎兵連,繳獲了一百多匹戰(zhàn)馬,補充了實力,鼓舞了士氣。 緊接著,紅軍翻越了長征的最后一座大山,即六盤山主峰。 部隊路過鐵腳城的時候,得知身后追來敵人大批騎兵,彭德懷和和葉劍英一起去附近的山頭視察敵情。 山上有一破廟,早就僧走屋空,葉劍英聽著遠處的槍聲,于是拿起望遠鏡,仔細觀察敵情,籌劃著下一步的作戰(zhàn)方案。 彭德懷根據(jù)噼里啪啦的槍聲判斷,敵人已經(jīng)打到了山下,他正要拿起望遠鏡的時候,察覺到槍聲越來越近。 突然間,耳邊劃過嗖嗖的聲音,他戰(zhàn)斗經(jīng)驗豐富,判斷敵人的火力已然鎖定了這座破廟。 幸運的是,起初那幾發(fā)子彈,并未打到他們。 千鈞一發(fā)之間,葉劍英正拿著望遠鏡瞭望,只感覺頭部猛然一沉,被彭德懷摁著,趴在了地上。 這也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彭德懷大喊趴下! 一顆顆子彈在葉劍英的頭頂嗖嗖劃過。 據(jù)葉劍英回憶,其中有一顆子彈,貼著腦袋呼嘯而過。 多年后,葉劍英回憶這件事的時候,他感慨說:“好險!好險!” 葉劍英始終牢記著救命之恩,他后來跟人講起破廟驚險遭遇,多次說:“彭總救過我的命!” 彭德懷在自傳中,并沒有提及此事,他戎馬一生,類似的經(jīng)歷數(shù)不勝數(shù),從農(nóng)民到元帥,經(jīng)歷了太多的生死時刻。 彭德懷在寫自傳的時候,將筆墨重點放在了“救過他的恩人”上面,很少提起他救過的人。 村民回憶,鐵腳城位于陜西和甘肅交界處,彭德懷的指揮部周圍,村民大多是甘肅人。 其中有一位董大爺說,紅軍進村之后,在村邊的山溝里扎營,他們秋毫無犯。 有人送了羊,紅軍晚上烤著吃,因為沒有鹽巴和蔬菜,于是就去村里買,全都付了錢。 紅軍指戰(zhàn)員不搶東西,不打人,有很多南方口音的戰(zhàn)士進村宣傳政策。 村民驚訝于紅軍的紀律,跟以往的“兵匪兵痞”完全不同,他們很期待世道能變一變。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紅軍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通過軍事斗爭,釋放了窮苦階級的想象力,獲得了群眾基礎。 1935年10月19日,主席帶著第一縱隊,率先抵達了陜北保安縣的吳起鎮(zhèn),彭德懷隨后趕到。 兩天后,東北軍和馬家軍追到吳起鎮(zhèn),先頭部隊被打垮,來支援的三個團也被打得落荒而逃。 【吳起鎮(zhèn)】 此戰(zhàn)的歷史意義在于,紅軍進入?yún)瞧疰?zhèn),也就進入了陜北革命根據(jù)地,為長征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自北上以來,在主席的領導下,彭德懷指揮部隊勇渡白龍江,激戰(zhàn)臘子口,粉碎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了名垂青史的長征之路。 主席贊揚彭德懷的杰出軍事才能,寫下了著名詩句: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贈詩通過電報,送到了彭德懷的手中,彭看完之后將第四句,改成了:唯我英勇紅軍。 詩篇發(fā)到主席那里,意思是把一路走來的功勞,歸到紅軍整個集體,反應出了彭德懷的寬廣胸襟。 時至今日,這首詩傳唱青史,按照《彭德懷大傳》的描述:這首詩不僅是對當年的彭德懷,也是對彭德懷一生最簡潔又最鮮明生動的寫照。 吳起鎮(zhèn)大捷之后,紅軍上下士氣高昂,主席和彭德懷開始部署下一步的作戰(zhàn)。 11月3日,成立西北軍事委員會,毛任主席、周任副主席、彭任副主席,恢復紅一方面軍建制。 總兵力約1.1萬人,彭德懷擔任總司令,主席擔任總政委,葉劍英擔任參謀長。 彭德懷不計個人兵權得失,主動取消了紅3軍團建制,獲得高度贊揚,為日后的部隊整編作出了表率。 參考資料:《彭德懷大傳》《葉劍英傳略》《彭德懷自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