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跡】江華陽華巖:摩崖石刻背后的史實 陳瑜 竹園寨,在江華縣城六公里處,據(jù)說曾經(jīng)有一片竹園而得名,這里地勢平坦,丘陵點綴,據(jù)說竹園寨是一座千年古鎮(zhèn),有正街、半邊街、河邊街;街邊有寶塔、曾家院子。街道以鵝卵石或青石板鋪成,有“福德祠”,有炮樓,還有碼頭,都在見證著久遠,訴說著不平凡。 駐村口遠望,平坦的田疇中綿延一座面積不大的石頭山,極像一頭匍匐于田野的獅子,巖洞就是獅子張開的嘴巴,在高空俯視,綿延不接的都龐嶺如同人體彎曲蜿蜒的“大腸”,這座石頭山倒像大腸上的“闌尾”,人們叫回山,有“迂回”之意,山形如斧辟刀削,山頂平坦,怪石嶙峋,形狀各異,或猛虎下山,或萬馬奔騰,或虎嘯猿啼,或者就是一堆黝黑、突兀的石頭,不同的人會看出不同的樣子。 一條彎曲的小道延伸到巖口,幾步臺階,一個鐵柵門,不大、不深的巖洞,這就是陽華巖,清道光《永州府志》稱“江華復嶺重崗,地遠而險,其山之秀異者,自古稱陽華巖”。陽華巖屬石灰石巖,外巖自東向西傾斜,如同一道天然走廊。從洞里奔涌出的泉水倒不小,拍打著巖石,飛濺出碎銀般的水花,大石塊在長年泉水沖刷下,特別圓潤,特別光滑,這倒是一個修行打坐、練氣養(yǎng)心的絕佳圣境,閉目打坐,巖中涼風習習,耳旁如鳴佩環(huán),清脆悅耳,真會讓人物我兩忘,遠離雜亂喧囂,難怪元結在在《招陶別駕家陽華作》詩中發(fā)此感慨:“海內厭兵革,騷騷十二年。陽華洞中人,似不知亂焉。誰能家此地,終老可自全?!?/span> 光滑的巖壁上,布滿各個年代的石刻,從《泉石佳處》到《瑞接陽華》,從《陽華巖》到《陽華巖詩》,從《陽華巖銘有序》到泉石出口處的《道州江華陽華巖圖序》,兩邊石壁上先后留下了40多方、大小不一的石刻。最負盛名的是元結的《陽華巖銘》,全文如下: 道州江華縣東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巖。巖當陽端,故以“陽華”命之。吾游處山林,幾三十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家者,未也,故作銘稱之??h大夫瞿令問,藝兼篆籀,俾依石經(jīng),刻之巖下。銘曰: 九疑萬峰,不如陽華。陽華峻峰,其下可家。洞開為巖,巖當陽端。巖高氣清,洞深泉寒。陽華旋回,岑巔如辟。淆塍松竹,輝映水石。尤宜逸民,亦宜退士。吾欲投節(jié),窮老于此。懼人譏我,以官矯時。名節(jié)彰顯,丑如此為。於戲陽華,將去思來。前步卻望,踟躕徘徊。 大唐永泰二年歲次丙午五月十一日刻。 大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5月的一天清晨,道州刺史元結在縣令瞿令問的陪同下,到陽華巖游覽。元結至此,觸景而發(fā),《陽華巖銘》是陽華巖石刻的開山之作。石刻全幅寬 290厘米,高75 厘米,包括題名、序文、銘文、年款在內共 404 字,分為44 行。前9行題名及序文共 90字,作隸書:中間33行銘文 96字,模仿曹魏《三體石經(jīng)》體例,每一字都以先大篆、次小篆、再隸書的方式書刻,因此共有 288 字;最后2行年月款16字,作篆書。由于這一摩崖石刻名顯、文美、字特,被世人稱為“三絕碑”。 由南宋江華縣令安珪作序立石、豫章羅煜書寫的石刻《道州江華陽華巖圖序》是國內少有、湖南省僅存的一方摩崖圖刻。高93厘米、寬113厘米,上部為篆體圖額,中部為陽華巖地理形勢圖,下部為40行楷書圖序,圖文真實地記錄了陽華巖鼎盛時期的狀況:不僅有天然溶洞,還有仙田、浮嵐閣、朝徹亭、思來亭、華巖寺及巖門,圖中的羊腸山道、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臺階護欄等設施,無不在地圖上描繪得形象生動,場景壯觀。 陽華巖,是巖,非洞,不大,也并不奇特,只因有泉涌而顯得清幽,只因有摩崖石刻才讓文人墨客景仰,有些模糊不清的石刻,才讓人流連揣摩,至于“九嶷萬峰,不如陽華”之說,不過是元結情之所至而已。陽華巖摩崖石刻被列為2006年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