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五句,大器晚成是大家熟悉的一個(gè)成語?,F(xiàn)代漢語的意思是鑄造巨大的器具(如青銅鼎、永樂大鐘以及現(xiàn)代的航空母艦等)是不可能很快做成的,需要慢功夫;也指一些本來有大才能的人,到晚年才獲得事業(yè)成功。在《道德經(jīng)》中“大器晚成”是這個(gè)意思嗎?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璉,不可卒成也。”意思是,治國安邦之才就像國家九鼎和宗廟禮器一樣,是不可以快速做成的。他認(rèn)為“大器”是指大人物,棟梁之材。 王弼注:“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意思是,“大器”是全天下都把持不住的別具一格的特別東西,所以必定很晚才能做成。他理解的“大器”是指非常特別的器物??船F(xiàn)代名人的解釋: 余秋雨翻譯:“純凈的白,好似卑污;最大的方正,沒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最晚完成;最大的聲音,很難聽到;最大的形象,就像無形?!?(余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27頁。)他覺得“大器”就是最大的器物,如通行翻譯。 南懷瑾說:“'大器晚成’這句話,是以物理來講人生,一個(gè)大的建筑物,不會(huì)建造得那么快?!薄傲_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薄捌鋵?shí),萬里長城也不是一天造成的,人類的歷史,更不是一天構(gòu)成的?!?(南懷瑾:《老子他說》續(xù)集 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100頁。)他說的“大器”仍然是大物體。 陳鼓應(yīng)今譯:“最方正的好似沒有棱角;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后完成;最大的樂聲反而聽來無音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跡”(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第231頁。) 他說的“大器”是“貴重的器物”。 劉笑敢解釋:“本節(jié)值得討論的是'大器晚成’一句。'晚’字,帛書甲本殘缺,乙本原作'免’,整理者依傳世本讀為'晚’。樓宇烈云:經(jīng)文'大器晚成’疑已誤。本章言'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第二十八章言'大制無割’等。一加'大’字則其義相反,'方’為有隅,'大方’則'無隅’;'音’為有聲,'大音’則'希聲’;'象’為有形,'大象’則'無形’;'制’為有割,'大制’則'無割’。惟此'大器’則言晚成,非'器’之反義?!?劉笑敢引用樓宇烈的話,仍然疑在“晚成”上面,沒有認(rèn)真研究“大器”以及“大白”、“大方”、“大音”、“大象”和“大制”的“大”字。“大”如果理解為大小的大,很難講通。樓宇烈雖然疑問“一加'大’字則其義相反”,卻沒有進(jìn)一步解釋其原因。 其實(shí),《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老子說“道”這個(gè)東西:“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áng)為之名曰大。”也就是說,“道”有兩種稱呼:可以叫道,也可以叫大。古人有名,有姓,還有字。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古代人是先取名而后冠字。“名”對內(nèi),是長輩、父母叫的;“字”對外,是平輩或社會(huì)上叫的,所以對“道”而言,我們通常稱“道”而不叫“大”。那么,“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五句,我們用“道”來代替“大”:“道白若辱,道方無隅,道器晚成,道音希聲,道象無形”就好解讀了: “道白若辱”,以白來說道,道白不是純白的,帶點(diǎn)暗色,白里透著黑。一般而言,白就是白,黑就是黑,黑白分明,但道不是,與眾不同。“大白若辱”也有不同理解和翻譯,主要是對“白”和“辱”有不同注解。一種注解是,白是純潔,辱是污濁;另一種注解是,白是白色,辱是黑暗;還有一種注解是,白是明白,辱是侮辱。辱,常用詞匯有:羞辱、侮辱、辱名等,也還有污濁的意思。 “道方無隅”,以方來說道,道方是沒有棱角的。一般的或現(xiàn)實(shí)中的方,是有棱、有角、有“隅”的;道方,無頂、無底、無邊,巨大無比,所以沒有角落,也就不成為方。古人認(rèn)為天圓地方,天是圓的,日出日落象征著運(yùn)動(dòng);地是方的,山重水復(fù)象征著靜止。莊子有“方內(nèi),方外”之說。古人又認(rèn)為以天地四方構(gòu)成的空間為“方”。方內(nèi),即人們賴以生存的塵世空間;方外,就是天地塵世之外。老子說的“大方”,即方內(nèi)。人生活在方內(nèi),能看到天地四方的角落嗎?即使到了“天涯海角”也看不到一隅之地。這句的言外之意,就是把道比喻成“方”的話,那是一個(gè)無窮大的方,看不到它的角落。 “道器晚成”,以器來比方道,道器是免成的。按樓宇烈的說法:“一加'大’字則其義相反……惟此'大器’則言晚成,非'器’之反義?!比绻斫鉃椤按笃髅獬伞本褪欠戳x:“器”為有成,“大器”則“免成”?!墩f文》:“晚,莫也。”《廣韻》:“晚,暮也?!薄澳钡谋玖x是日落時(shí),也是“暮”的本字。但在古代“莫”主要是否定詞,相當(dāng)于“不”,如《墨子·公輸》:“莫能守。”《史記·魏公子列傳》:“莫能得。”《道德經(jīng)》中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等。所以,“大器晚成”理解為“道器莫成”“道器無成”或“道器免成”正好與前后文意相連,不是慢慢造成的意思。 雖然通行本都是“大器晚成”,但帛書乙本就是“大器免成”,竹簡本是“大器曼成”。曼,古通無。如《法言·五百》:“行有之也,病曼之也。”《康熙字典》注:“曼,無也?!彼?,“大器晚成”不是唯一版本,現(xiàn)代成語的意思也不是《道德經(jīng)》原文的意思。 “道音希聲”,以聲音來形容道,道卻是寂靜無聲的。道無高音,時(shí)常低調(diào),靜悄悄地?zé)o聲無息,卻能達(dá)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最美妙的音樂大作令人陶醉,是聽不到彈奏傳出的聲音?;蛘哒f,真正陶醉人的大音樂,則是“此時(shí)無聲勝有聲。”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把“道”比喻成音樂那是極美妙卻又是聽不見的。 “道象無形”,以形狀來體現(xiàn)道,道是沒有形象的。道雖無時(shí)不在,但是無影無蹤,無邊無際,無窮無盡,沒有形狀也沒有形象。最大的形象也是看不到形狀的。把道用形狀來比喻,那是無窮大的,根本看不到它的樣子。與大方一樣,“不識(shí)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這個(gè)意思了。 這與“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纇”三句同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