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給毛主席拍了張“八角帽戎裝照”。主席拿到相片一看,不禁開懷大笑:“ 沒想到我這個不修邊幅的人,拍出來的照片這么好看。” 斯諾的妻子也激動地說:“尊敬的主席,您知道嗎?這張相片就像一顆巨型炸彈,可把蔣介石嚇壞了,全世界都震撼了?!?/p> 這張相片背后到底有怎樣的故事,能讓它有這么大的神力?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張相片背后的故事。 01 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支持下,美國記者斯諾準備到中國陜北蘇區(qū)進行訪問。同行的還有一個年輕的美國醫(yī)生馬海德。 他們帶著一封介紹信、兩架照相機、24個膠卷從北京出發(fā),冒著生命危險沖破蔣介石部隊的封鎖線,一路向西,深入到陜甘寧抗日革命根據地,成為第一位到紅色蘇區(qū)的西方記者。 到達蘇區(qū)之前,斯諾曾聽聞“紅軍只不過是'知識匪徒’領導的新式匪徒”的傳言,因此,斯諾此行是懷著“拿著腦袋去冒一下險”的心情。 然而當他們進入陜北,常聽到當地老百姓親切地把紅軍稱為“我們的軍隊”。更令他驚訝的是,他看到紅軍戰(zhàn)士路過農民家的果園時,卻沒有一個人去碰里面的果子。這跟他曾經見到的國軍大相徑庭。 親眼所見,讓他最初忐忑的心安定下來,同時好奇心更強烈了:紅軍到底是怎樣的隊伍?他迫不及待地想馬上到達根據地。 經過長途跋涉,斯諾和馬海德終于到達了保定。初來乍到,兩個人受到了根據地的最高禮遇:紅軍干部和戰(zhàn)士們排成兩排,鼓掌歡迎,并奏起了軍樂曲。 斯諾受寵若驚,很是激動。他仔細打量著紅軍戰(zhàn)士:他們個個身材消瘦,穿著簡樸,很顯然是長期營養(yǎng)不良所致。但他們精神抖擻,眼里充滿了神彩。這跟傳言的“土匪”形象大相徑庭。 安排好住處,紅軍發(fā)給斯諾跟馬海德每人一匹馬,一套嶄新的軍裝和八角紅星帽,為方便日后的采訪工作。 02 斯諾最想見到的就是毛主席,一個讓蔣介石愿意出25萬銀元懸賞其首級的紅軍領袖。 當日下午,斯諾終于見到了毛主席。眼前的毛主席完全顛覆了他腦海中的領袖人物形象:只見主席一身樸素的軍裝,已洗得褪了色,還打了幾處補丁。 他的身上沒有領導身份的軍銜,裝扮跟普通戰(zhàn)士的打扮沒兩樣。但主席身材高大,目光深邃而堅定,青銅色的面容帶著領袖的威嚴,言語親切爽朗而又幽默風趣。 晚上九點,斯諾受邀請到毛主席住所進行第一次談話。踏進主席的房間時,他又驚呆了。主席的房間極其簡陋,沒有什么貴重的家具,最好的也就是那床蚊帳了。整體上看還比不上斯諾住的招待所。 從那以后,每天晚上九點,斯諾便與毛主席,開始了智慧的談話。無論時政還是軍事,經濟還是文化,國內還是國外局勢,主席都能侃侃而談,有著自己深刻獨到的見解,并能做出準確的預判。 斯諾不禁驚嘆毛主席是“窯洞中的預言家”。他終于明白了蔣介石為什么要懸賞25萬銀元拿毛主席首級。 隨著對毛主席的深入了解,隨著對蘇區(qū)紅軍戰(zhàn)斗生活的體會,斯諾越加崇拜敬佩毛主席。主席廣博的學識與卓越的智慧,令斯諾折服,也燃起他想要給毛主席寫傳記的強烈欲望。 于是他在紙上列出了許多有關毛主席個人經歷的問題,其中還有問到主席結過幾次婚的問題。 毛主席一看,果斷拒絕了,他不想談及自己的經歷。 斯諾哪肯罷休,死纏爛打行不通,他就給主席來了激將法。 他說:“外面有人說您是狂熱分子,是個無知的農民,是個半死不活的肺癆病人,還散布您死亡的傳聞。您也該糾正一下謠言了?!?/p> 毛主席感到很意外,因為蔣介石軍隊的封鎖,很多事情無從知道。于是他重新仔細看了一下斯諾列的問題,最后決定把自己的生平向斯諾做個簡單概括。 接下來四個月的時間里,斯諾與毛主席每晚蜷在窯洞的床上,促膝長談到深夜。斯諾不停地記筆記,一直記到困得打盹。然而就是這第一手資料,讓世界對毛主席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有了文字介紹,若再配上相片,那毛主席的形象就更具體可感了。于是,斯諾準備給主席拍一張相片。 一天早上,主席迎著朝陽走出窯洞,晨輝灑在主席身上,整個人泛起金光,神采奕奕。出于職業(yè)的敏銳,斯諾馬上用相機捕捉這一刻的毛主席。但他又總覺得缺少點什么,后來一拍腦門,原來因為長時間的工作,主席的頭發(fā)有些長亂,斯諾便想起給主席戴個帽。 可主席的帽已破舊,而且洗得泛白,拍出的效果不好。于是又跟別的戰(zhàn)士借了幾頂,不是大就是小。正犯愁時,斯諾拿下自己的帽子戴主席頭上,沒想到不大不小,剛剛好。 于是,一張毛主席的經典傳世照片誕生了。 03 長達四個月的蘇區(qū)采訪結束了。斯諾收獲了16本采訪筆記,24個交卷的相片。為了防止國黨搜查,臨走時用一個廢舊的槍枝麻袋結結實實把所有采訪物件綁好。哪知這路上還是出現了一段小驚險。 由于太困,斯諾在回去的車上睡著了,當他醒來時,發(fā)現麻袋不見了。他焦急萬分,若真丟失了這些采訪資料,這四個月的采訪就白費了,更辜負了毛主席和戰(zhàn)士們的熱心相待了。經過打聽,麻袋被丟到離西安50里外的軍火庫。于是,斯諾不顧危險與路途遙遠,返回軍火庫,終于找到了麻袋。斯諾此時才長噓了一口氣。 回到北平,斯諾立馬著手抒寫了在蘇區(qū)的見聞,30篇蘇區(qū)戰(zhàn)斗生活通訊很快出爐。斯諾在《密勒斯評論報》上發(fā)表了《毛主席訪問記》,并配上毛主席的相片。 照片上的主席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雙眉微鎖,似在凝神思考。一代偉人領袖的威嚴躍然紙上。 美國《時代》雜志以2000美元高價買下毛主席的相片,刊登在生活副刊上,頓時引起世界轟動。 蔣介石知道斯諾背著他偷偷采訪蘇區(qū)的行動后,更是怒火沖天,下令徹查。但他也無力改變這次采訪帶來的局勢大轉變。 1937年10月,斯諾根據自己的采訪經歷,寫出了著名的傳世之作——《紅星照耀中國》。該書在英國一經問世,便如春雷乍響,一個月內重印三次,銷量超過10萬冊,并先后被翻譯成近20種文字,在往后幾十年間傳遍了全世界,影響著億萬讀者。 一年后,《紅星照耀中國》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出版。為了避免蔣介石的搜查破壞,譯本改名為《西行漫記》。 《紅星照耀中國》的出版,打破了蔣介石黨派的消息封鎖,也粉碎了工農紅軍是“土匪”的謠言。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工農紅軍是為爭取人民解放自由的正義之軍。 在這本書的影響下,一批批愛國志士和外國友人奔赴延安。加拿大醫(yī)生白求恩也是在看了《紅星照耀中國》后,毅然前往中國抗日前線,最終為中國人民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也因此成了“斯諾迷”,經常請斯諾到白宮,向他了解中國時局。這也為后來中美友好建交奠定了基礎。 04 新中國成立后,斯諾懷著激動的心情,想到中國看一看。但由于當時美國對中國實行孤立政策,而斯諾由于與中國聯系緊密,因此受到排擠迫害。 被逼無奈,斯諾只能移民到瑞士,但依舊被美國當局控制,無法前往中國。 直到1960年10月,時隔21年,年近花甲的斯諾和已入古稀之年的毛主席才再次相見。兩個老人有太多的話要相互訴說。 斯諾倍加珍惜能再次回中國的機會,他到處走訪,進一步去了解新中國,并再次向世界宣告這個不屈的民族和偉大的領袖。 人民日報也報道了斯諾與毛主席見面的事。斯諾明白,主席這是有意打破中美關系僵局,實現和平共處,友好建交關系。 功夫不負有心人,轉機終于出現了。1969年3月,尼克松訪法期間透露道:“無論困難有多大,都要同中國進行'對話’?!?/p> 面對美國對華友好的暗示,毛主席也決定改善中美關系。 于是毛主席再次邀請斯諾來中國,希望借他的筆,向美國傳達中國的態(tài)度。 1970年10月,斯諾拖著病體,帶著妻子再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兩年后,斯諾發(fā)表了《我們同毛主席談了話》,其中記錄了毛主席的對話:“如果尼克松訪華,不管是以旅游者身份還是以總統身份都受歡迎?!?/p> 尼克松接到這一信息,激動不已,立馬前往中國,與毛主席實現了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見,中美兩國由此實現友好建交。 只是遺憾,斯諾在尼克松來中國的前一周病逝了,沒能親眼見到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然而他在臨終前,用最后的力量,喊出了:“我……熱愛……中國!” 05 中國遵照斯諾的遺囑,把他的一半骨灰撒在了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斯諾從此長眠于中國大地。 斯諾的妻子把那頂給毛主席拍照的八角紅星帽送回中國國家博物館,永遠珍藏。 斯人已逝,但其不朽的國際主義精神,也如同那顆閃亮的紅星,照亮中國大地,照亮世界。 |
|
來自: 新用戶79807832 >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