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藏的概念 五藏,是指五行所蘊含包藏的萬物類象。 藏,指的是隱藏、內(nèi)涵的意思。為了與“五臓(zàng)”的解剖器官概念相區(qū)分,發(fā)cáng音。 五藏類象很多: 在人事上,《漢書》記載為貌、言、視、聽、思; 在人性上,代表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在音律上,代表五音,即宮、商、角、徵、羽。 在方位上,代表五方,即東、南、西、北、中; 在氣候上,代表五氣,即寒、熱、溫、涼、平; 在季節(jié)上,代表五季,即春、夏、秋、冬、四季(辰戌丑未月)。 這些,都稱為五行的五藏類象。 五藏,是萬物的五行藏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是針對萬物的一種類象公式,其中就包括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學。人體的五藏,藥物的五藏,都是五藏在醫(yī)學上的分類和運用,而并非中醫(yī)學專用名詞。 二、人體五藏的概念 中醫(yī)學上,因為涉及人體的生理、病理,因此,五藏在人體抽象系統(tǒng)的名詞使用上,便用身體的心、肝、脾、肺、腎這五個內(nèi)臟名詞來代表人體的五藏功能,用以論述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所以,五藏并不是解剖上的五臟器官。這兩個概念,一個是抽象的,一個是具體的,不可混淆。 古代無“臟”字。到了晉代,葛洪在其著作《抱樸子》中,始有“臓”字出現(xiàn),這才是解剖上的五臟器官。但是后人并未加以重視,錯把五藏理解為臟腑器官,概念混淆反而越加嚴重,并流傳了上千年。這種概念混淆,是中醫(yī)理論發(fā)展的一個致命硬傷。 現(xiàn)代仍有大量學者依西方的具體科學概念去研究中醫(yī),去誤解中醫(yī)的抽象概念。一提到肝藏,就認為是解剖學所指的肝臟器官,一提到腎藏,就聯(lián)想到了人體上的腎臟器官等,這是嚴重的錯誤認識。更有甚者將這個錯誤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得了肝炎,就是肝郁氣滯或者肝膽濕熱;得了腎炎,就是腎陽虛等等。 心、肝、脾、肺、腎這個“五藏”,講的是人體的五種陰陽藏象,特指人體陰陽概念上的五種生理、病理現(xiàn)象的抽象歸納。可以將其認為是人體上的五大抽象系統(tǒng)。 現(xiàn)代醫(yī)學有解剖上的消化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等,中醫(yī)則有陰陽抽象概念的心藏系統(tǒng)、腎藏系統(tǒng)、肝藏系統(tǒng)、肺藏系統(tǒng)、脾藏系統(tǒng)。二者間僅有少數(shù)功能性的交集,但絕不存在任何包含關系。 用“五臓”的名詞命名五藏,始于東周時期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各家說法不一,最早用“五臓”命名人體五藏之氣的,始見于先秦時期的《管子》一書?!豆茏印分杏涊d的五行與人體五藏的對應關系和《素問》不同。 書中記載:“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腎生腦,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發(fā)為九竅:脾發(fā)為鼻,肝發(fā)為目,腎發(fā)為耳,肺發(fā)為竅,五月而成,十月而生?!?/span> 在其他文獻中又有: 《呂氏春秋》及《禮記·月令》中記載:“脾屬木,其味酸;肺屬火,其味苦;心屬土,其味甘;肝屬金,其味辛;腎屬水,其味咸?!?/span> 《素問》也有肝藏血,肺藏氣的說法,這都與解剖概念相互混淆。漢代許慎在《說文》里說:“意,志也”,而《素問》說腎藏志、脾藏意,相互矛盾重重。 用五臓命名人體的五藏及其配屬關系,早在《素問》前就存在諸多的分歧和爭議。秦漢時期又并非只有一種配屬關系,而是存在多種配屬關系,并且說法各不相同。經(jīng)過總結,大致有四種配屬。在《素問》和《靈樞》兩書中起碼明確的就有三種不同配屬。 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素問·宣明五氣篇》)。又仍有部分內(nèi)容無法解釋的如:“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脾色黃,宜食咸,肺色白,宜食苦,腎色黑,宜食辛?!保ā鹅`樞·五味》)。 在《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記載:“肝,以辛補之;心,以咸補之;脾,以甘補之;肺,以酸補之;腎,以苦補之?!?/span> 以心為例,西漢末年楊雄在其著作《太玄》中,提到心屬土味甘。東漢末年,鄭康成在其注釋的《禮記》中,才出現(xiàn)了成熟的心屬火味苦。由此可見,心火苦的說法應該是在東漢時形成的。 由此可以推斷,《素問》和《靈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說法是難以立足的。這幾種配屬,姑且不論正確與否,但能幾種說法同時出現(xiàn)于一書當中,并且自相矛盾、混亂不堪的,實為不可思議。一項人命關天的醫(yī)學學術,理論上如此混亂,至今受到多方的質疑與指責便不足為奇。 最后基本統(tǒng)一并流傳至今的,是以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為主要歸類的方式。此處的心肝脾肺腎名詞,用的是解剖上的臟腑器官名詞,因此,很容易與五藏的實際概念相混淆,產(chǎn)生嚴重的理論錯位,坑害了中醫(yī)理論,并誤導了后世學者。 古人把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表現(xiàn),用陰陽學說的五行理論模型,進行了五大系統(tǒng)分類,并以心、肝、脾、肺、腎五個“臓腑”名詞為代表進行冠名。 五大藏象系統(tǒng)中,心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火”的太陽之氣;肝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木”的少陽之氣;脾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土”的中和之氣;肺藏是指一身之“金”的少陰之氣;腎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水”的太陰之氣。 五藏之氣,能夠抽象的闡明周身陰陽的升降出入運轉,以及精神、魂魄、氣血、營衛(wèi)的歸屬和轉化機理,更為中藥的藥癥、方劑配伍等,奠定了堅實的臨床理論基礎。它可以像六綱辨證一樣,有效的指導臨床辨證施治。 而五臓(zàng)一詞,則特指解剖上的內(nèi)臟實質器官,是具體化的概念。 因此,“五藏”是抽象概念,其“肝心肺腎脾”的五類名詞,代表的是人體的五種功能性的“氣”。而“五臓”,則是具體的解剖學概念,指代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質臟腑器官。 ——摘自《經(jīng)方基礎理論》第三章 第一節(jié) 五行與五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