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萬歷十五年》是很多人的歷史啟蒙。平平淡淡的1587年,歷史學(xué)家黃仁宇卻從中窺探到歷史宿命,和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軌跡。這對于當時習慣了階級史觀和農(nóng)民史觀的讀者來說,無異于一聲春雷巨響。原來歷史還有如此詩意的筆觸,原來“大歷史觀”的宏大敘述有如此的魅力,原來怠惰的萬歷、執(zhí)拗的海瑞和壯志未酬的戚繼光,和今天的我們依然似曾相識。 黃仁宇先生所著的《萬歷十五年》是明史研究上非常奇特的一本書。這本書將兩種完全相反的內(nèi)容巧妙甚至可以說不可思議地 結(jié)合在一起。 這本書試圖改變我們看待明朝歷史的方式,更有野心要提供對 于明神宗之后的中國歷史,不一樣的觀點。黃仁宇自己是這樣說的:《萬歷十五年》一書雖只敘述明末一個短時間的事跡,在設(shè)計上講卻屬于“大歷史”的范疇?!按髿v史”與“小歷史”的不同,則是作者及讀者,不斤斤計較書中人物短時片面的賢愚得失。 黃仁宇說革命像是一條長度 101年的隧道,而我們?nèi)藟墼匍L,不會超過 99 年。談明史為什么會扯到革命呢?因為這里顯現(xiàn)的,不 是歷史、歷史學(xué)知識的背景,而是黃仁宇人生的背景。他在書中探索、呈現(xiàn)的,不是單純客觀的知識,而是一個存在問題的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