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的標準新詩/新詩標準討論第十七期。這一期的文章比較長,作者是一位長期重視格律體新詩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學者詩人,他對新詩的形式的思考,內含著”標準”。請大家耐心讀完。 ——兼與陳仲義教授商榷 趙青山,網名死水吧,1965年生,山西省平遙縣人。深圳中國現代格律詩學會理事,重慶詩詞學會格律體新詩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香港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研究員,多年關注并研究現代格律詩。著作有:《雅園詩選》(編委)、《雅園詩論選》(主編)、《現代格律詩家評傳》、《現代格律詩學概論》、《現代格律詩發(fā)展史》、《雅園詩派研究》、《東方詩潮研究》、《十四行花環(huán)體詩選》(主編)、《中華詩園》(主編)、《尋詩問律》(詩集)、《向律而歌·八行花環(huán)體新詩選》(詩集)。
新詩的形式 ——兼與陳仲義教授商榷 趙青山(山西) 近日閱讀陳仲義教授發(fā)表在《河南社會科學》2019年5月第27卷第5期上的論文《現代詩:外形式的表征與體式——兼論“手槍體”與“截句體”》,文章認為:現代新詩外形式的標識是分行,也是它的外形式“底線”;如果不再堅守分行的“三八線”,散文詩有可能繼續(xù)突破節(jié)、段、章的分隔,大量滲透到單句的分行排列,加劇模糊詩與散文詩的界限,實則有害于雙方文體的各自建構;現代詩的外在形式只要遵守“分行排列”這一總體原則就行了。筆者讀后產生了很大困惑。詩歌本是一種形式感很強的語言藝術,當現代新詩把詩歌藝術形式的諸多特征丟失殆盡,僅僅保留的唯一“分行”還要依靠詩歌理論家拼命維持,以證明其文體存在的時候,新詩還能夠稱得上“詩”這種高雅的語言藝術么?詩與散文詩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文體,兩者應該都有各自獨立的文體特征。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的歌謠和先秦時期的《詩經》,具有鏗鏘有致的節(jié)奏和和諧流暢的韻律。散文詩大致誕生于二十世紀“五四”文學革命時期,內容上追求短小雋永,形式上“隨物賦形”。具體而言,在結構形式上,詩追求有規(guī)律地排列詩節(jié)詩行,散文詩追求不間斷地聯(lián)結語句;在語言表達上,詩追求“線”性概述,散文詩追求“面”性描述;在意境創(chuàng)造上,詩追求“虛”,講究意在言外,散文詩追求“實”,講究形散神不散。所以說,盡管現代新詩和散文詩在形式表征上還有一個明顯的區(qū)別——即詩歌分行排列,但若僅僅將分行作為詩與散文詩的文體界限還是不妥的。因為現代新詩發(fā)展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將散文任意分行,并美其名曰“自由詩”,并且在詩學界獲得了最廣泛的認可。比如:這是節(jié)選自微信朋友圈里的一節(jié)詩例,全詩四節(jié),句式長短不齊,全詩沒有一處押韻。若以陳仲義教授的“現代詩的外在形式只要遵守'分行排列’這一總體原則”說而論,這無疑是一首現代新詩。但是這真的是一首詩么?這不是把散文分行排列了嗎?類似的詩例,即便在《詩刊》、《星星》這些詩歌大刊之中也比比皆是。其實,從散文詩誕生的那一刻起,理論家對其文體特征的界定就不在于是否分行,而是著眼于語言的描述性,著眼于散文詩獨立的文體特征。1922年,愚庵(康白情)在亞東圖書館出版的《新詩年選》中,對《月夜》作了這樣的評論:“這首詩大約作于1917年的冬天,在中國新詩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詩”;①沈尹默的散文詩《月夜》發(fā)表在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一號上,全詩只有四句,但是在收入詩人詩集《月夜》時,卻是分行排列的。如:之所以說這是一首散文詩,是因為它雖然分行排列,但語句短短四句卻長短不齊,沒有任何規(guī)律可循;第三四句的語言也屬于描述性語言;整體來看,也缺乏詩的形式美。朱自清有一首著名的散文詩《匆匆》,如果分行排列,要比當今詩壇所謂“自由詩”不知要好多少倍。盡管如此,它應該依然還是散文詩。因為雖然前三行雖然詩行排列整齊,節(jié)奏勻稱,但后面的句子卻都是長短不齊的描述性語句了。如:為辨析詩與散文的文體特征,筆者曾經嘗試用新詩來改寫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散文詩共五個自然段,改寫詩五個小節(jié)。改寫詩即使不分行排列,閱讀時依然能夠感受到鏗鏘的節(jié)奏,流暢的旋律,如果有人以其不分行排列就認定它為散文詩,恐怕大家不好接受吧?如:燕子來了又去了,楊柳青了又枯了,桃花開了又謝了,匆匆的,春夏秋冬就逝去了我的日子溜走了,你的日子溜走了,他的日子溜走了,匆匆的,日子它誰能留住呢太陽升起又落了,吃飯走路睡覺了,我掩著面嘆息了,匆匆的,日影兒眼前掠過了一年年的消逝了,一月月的消逝了,一天天的消逝了,匆匆的,我還能做些什么呢由此看來,散文詩分行后還是散文詩,詩不分行排列也依然是詩。在當今將散文任意分行就稱為“自由詩”的詩壇,現代詩的外在形式只遵守“分行排列”還是不妥的。不少詩論家在討論現代新詩的外形式時,常常將“自由詩”和“格律詩”放入一元論的語境中去言說。其建構現代新詩“格律詩”的參照大多為講究平仄、講究對仗、講究古韻的律詩和絕句,其建構現代新詩“自由詩”的參照大多為不講究任何語言規(guī)律,只遵守分行規(guī)則的所謂“分行體”。他們認為定行定字定韻定聲的格律詩在現代新詩中舉步維艱,此路難通;而肆意泛濫的自由“分行體”在當今詩壇欣欣向榮,能夠引領現代新詩的建設朝向。且不說這些缺乏形式美的自由“分行體”能不能引領現代新詩,單是只憑借律詩絕句的格律形式為參照機械地來建構現代新詩的外形式,其視角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們知道,《詩經》是中華詩歌的源頭,其鏗鏘有致的節(jié)奏與和諧流暢的韻律帶給人們的審美習慣,傳承了幾千年,已經滲透到了民族的靈魂之中。建構現代新詩的外形式,應該追溯中華詩歌的源頭,探究《詩經》的詩體外形式,以此為鑒,融匯到現代新詩的形式建設之中。那么,《詩經》中的詩體外形式究竟是怎樣的呢?如:上述兩首詩是《詩經》中最常見的兩種體式,《周南·桃夭》全詩三節(jié),整齊排列,句句押韻,節(jié)節(jié)換韻;《衛(wèi)風·木瓜》全詩三節(jié),每節(jié)之間對稱排列,每節(jié)后兩句押同字韻。縱觀歷代詩歌,詩行整齊排列,詩節(jié)對稱排列,有規(guī)律地押韻,成為從楚辭、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這些具有形式美的詩體的共性特征。但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語音體系逐漸成熟完善,唐詩宋詞元曲又增加了平仄、對仗等格律元素并逐步定型,形成嚴格的格律詩。現代新詩能不能傳承中華歷代詩歌的詩體形式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新詩之初,有感于自由詩對新詩形式美的破壞,就有一批詩人聚集在一起進行新詩格律化的試驗。他們辦報紙,編刊物,進行規(guī)范和創(chuàng)制新詩體式的理論探索與創(chuàng)作試驗,形成了追求新詩形式美的格律詩派——新月詩派。參照中華歷代詩歌詩體形式美的特征,聞一多提出“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三美論,劉大白提出“整齊律”,朱湘提出“對稱”論,陸志韋提出“重造新韻”,這些主張融匯在一起,就建構起了新詩最基本的兩種體式——整齊體式和對稱體式。這兩種新詩體式要求遵循傳統(tǒng)詩歌的審美習慣,要么整齊排列詩行,要么對稱排列詩節(jié),采用普通話“十三韻轍”,偶行押韻。至于其他方面,則詩無定節(jié),節(jié)無定行,行無定字,這也就是聞一多《詩的格律》所言“律詩永遠只有一個格式,但是新詩的格式是層出不窮”②的真實涵義。在試驗層面,新詩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詩作,成為新詩基本形式的典范。如:全詩整齊排列,總計五節(jié),每節(jié)四行,每行九言,偶行押韻,節(jié)節(jié)換韻。全詩五節(jié),每節(jié)十行,詩句雖然長短不齊,但節(jié)與節(jié)之間嚴格對稱排列,有規(guī)律的押韻。就這兩種新詩形式的基本體式來看,詩行整齊排列與詩節(jié)對稱排列、有規(guī)律地押韻等完全傳承了中華詩歌的源頭《詩經》,以及唐詩、宋詞的美學特征。只是由于時代的變遷、語言體系的變化,新詩的形式蛻去了唐詩宋詞中的平仄、對仗、古韻等格律元素,變得更加富有現代氣息。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新月詩派確立了新詩形式的兩種基本體式以來,百年間的詩體建設始終以“整齊式、對稱式”為主體,在內涵與外延兩個方向各自延伸和突破。一是內涵方向,在“整齊與對稱”的基礎上追求定行定言定韻,甚至定體,力求達到新詩形式美的極致;二是外延方向,突破詩體的整體格局,發(fā)掘新的美學意蘊。比如在一首詩中,整齊詩句與對稱詩句交叉重疊的創(chuàng)作現象,對于新詩形式建設同樣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這首詩,第一節(jié)看起來象自由詩,但它和第二節(jié)完全對稱,第三節(jié)只有兩行,但詩行排列整齊。全詩三節(jié),每節(jié)最后一行都押相同的韻,因此讀起來非常和諧。這樣的新詩體式既非整齊式,也非對稱式,鄒絳先生將其稱為新詩形式的變體,萬龍生先生將其稱為“綜合式”,后經以追求新詩形式建設為己任的重慶“東方詩風論壇”和成都“格律體新詩網”詩人群體討論擴展,命名為“復合式”,最終形成新詩形式“整齊式、參差(對稱)式、復合式”的“三分法”分類體系。在此分類理論指導下,重慶“東方詩風論壇”、成都“格律體新詩網”團結全國各地有志于新詩形式建設的詩人學者,經營網站論壇,編輯刊物,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堅守了近二十年,至今已出版紙質刊物《東方詩風》26期,《格律體新詩》24期,個人詩集有石家遠《云松集》、陳建軍《竹林集》、周琪《海棠新月集》、王民勝《為某個春天而寫》、周思維《追夢路上》、張先鋒《一路向前》、王世忠《林下聽雨》、余小曲《余音未了》《視線內外》、龍光復《鶴皋秋影》、張靜水《南庭集》、段永《脈絡之間》、嚴希《履痕》、任雨玲《雨中百靈》等等。“三分法”分類體系的意義除了首次對百年新詩紛繁復雜的詩歌現象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分類之外,還在于“復合式”之類的新詩對現代“自由詩”美學追求的引領與提升。呂進教授在《三大重建:新詩,二次革命與再次復興》一文中指出:“提升自由詩,成形現代格律詩,增多詩體,是詩體重建的三個美學使命。”③其中“提升自由詩”引出的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提升到什么程度,最高審美目標是什么?當今詩壇所謂“自由詩”的外在表征主要是:除了毫無規(guī)律的分行外,篇幅長段無規(guī)律,節(jié)奏押韻無規(guī)律。這樣的“自由詩”,其美學目標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提升自由詩”的最高審美目標就是格律體新詩的“復合式”之類的新詩之美。具體地說,就是在一首詩中,追求詩句間的排比、詩句間的對稱、詩句間的韻律等,使得一首詩在分節(jié)、分行、節(jié)奏、押韻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凸顯一種語言的秩序美。所以,具備“復合式”新詩的美學特征應該是自由詩的最高審美目標。陳仲義教授認為:倡導新詩格律化的先輩詩人聞一多主張新詩的格式是量體裁衣,層出不窮,并且可以由我們自己的意匠隨時構造。而“我們許多后續(xù)研究者,多把眼睛盯在外形式的詩形'四定’上(定行/定字/定頓/定稱)。實踐證明,滿足上述四大條律,幾乎得交白卷。嚴格意義上的格律走不通?!保ìF代詩:外形式的表征與體式——兼論“手槍體”與“截句體”)④此種認識是因為論者對當今詩壇新詩格律化探索研究的現狀缺乏深入了解所致。正如前文所述,格律體新詩“三分法”分類體系和聞氏新格律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它本身就是對新月詩派新詩形式——整齊式和對稱式——這兩種體式在內涵與外延兩個方向的延伸與突破。在外延方向的突破是發(fā)掘出了詩句內整齊、對稱等交叉重疊的復合之美,成為格律體新詩分類之一“復合式”;而在內涵方向的延伸則是建構定節(jié)、定行、定字、定韻的定型新詩體。所以說,當今格律體新詩理論研究既關注聞一多等前輩詩人倡導的“量體裁衣”(整齊式、對稱式、復合式),也關注建構定型新詩體。古典格律的精髓在于定型化。詩人們在長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符合中國人審美心理的規(guī)則與形式,于是產生了律詩、絕句、詞曲這樣的膾炙人口的定型詩體。由于語言文化的發(fā)展,新詩脫離了原來的文言語法體系而采用了全新的現代漢語,新的藝術形式當然也有這種追求,也追求定型新詩體的多樣化,更追求這種規(guī)則和形式的固化和推廣,并且也把它作為新詩藝術成熟的標志。因為詩體定型的實質就是把能夠提升新詩藝術美的語言技巧固定下來,詩體一旦定型,就具有了嚴格的藝術規(guī)定性。詩人們也會因為在同一形式中的反復多次的實踐,藝術功力易于更快地趨于成熟。所以詩體定型既是提升新詩人藝術功力的試驗田,也會成為檢驗新詩藝術形式美的試金石。定型新詩體,不是隨意規(guī)定出來的,而是通過對百年以來的新詩創(chuàng)作進行分析、概括,歸納、總結出來的。它要求在堅守“整齊、對稱、押韻”的傳統(tǒng)詩歌美學意蘊基礎上,通過大量定行詩、定言詩、定韻詩的創(chuàng)作實踐,加以融匯,選取既符合中華民族傳統(tǒng)詩歌審美習慣,又為廣大詩人讀者喜聞樂見的詩體形式,加以倡導推廣,進而逐步定型。漢俳,是借鑒日本俳句體式而形成的一種三行小詩體。每首詩格式固定,三行分別是五、七、五字,押同一韻,還可以根據需要組詩聯(lián)排。此種詩體雖然使用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五七言句式,但擺脫了古詩詞中平仄、古韻等的束縛,運用現代語言,運用現代漢語的節(jié)奏規(guī)范,也呈現出了新的詩體形態(tài)。湖南詩人段樂三,2002年籌建益陽市漢俳詩研究會,創(chuàng)辦《漢俳詩刊》(季刊),2004年改名為《漢俳詩人》,截止2008年,共出版24期(終刊)。長春漢俳學會于2009年成立,并創(chuàng)刊《漢俳詩刊》(季刊),每季度出版一期,截止2020年已出版26期。已出版的漢俳詩集詩論集有王中忱《漢俳吟草》、張玉倫《雙燕飛漢俳詩百首選》、劉德有《旅懷吟箋漢俳百首》、邵麟茜《漢俳吟》、黑天一羽《漢俳365首》、李增山《漢俳三百首》、曹鴻志《漢俳詩五百首》、曉帆《漢俳論》等。柔巴依是一種規(guī)范嚴謹的四行體世界性格律詩體,九、十世紀出現并廣泛流傳在古代波斯和中亞操突厥語人民以及我國新疆維吾爾族、塔吉克族人民中間。自上世紀“五四”前后傳入中國以來,新詩人紛紛對其進行譯介,試圖將其引進并改造成為一種新的格律詩體,譯詩形式也異彩紛呈,如潘家柏的無韻散文體形式,孫毓棠的韻體新詩形式,李霽野、黃克蓀的五七言絕句形式,賽福鼎的十一言新格律形式等等,而黃杲炘先生的譯詩獨具匠心。具體要求為:一、運用規(guī)范的現代漢語。二、原詩每首四行,譯詩也每首四行。三、原詩每行含抑揚格五音步(十音節(jié)),譯詩也每行由五個音組(即頓、拍子或拍)構成以代替原詩的五個音步。四、限定每個詩行為十二個漢字,即要求這十二個漢字構成五個音組。五、在押韻方式上一承原制,體現了柔巴依譯詩的中國新詩格律化過程。進入新世紀,以重慶、成都為核心,并輻射全國的格律體新詩人以黃杲炘先生的柔巴依譯詩體為標準,創(chuàng)作了大量全詩四行,每行十二言,句句押韻(或偶句押韻,或一二四句押韻)的柔巴依新詩,他們還運用這種短小精悍的詩體酬和唱答,掀起了柔巴依詩體的創(chuàng)作高潮,使得柔巴依逐步成為現代漢語格律詩的一種成熟的定型新詩體。已出版或結集的柔巴依詩集有(波斯)哈亞姆著,張暉譯《柔巴依詩集》、黃杲炘譯《英漢對照·柔巴依一百首》、哈尼扎特·海尤拉尼著《一百個柔巴依》、張靜水《閑月集·柔巴依100首》、萬龍生《涉詩柔巴依62首》等等。十三行新漢詩是深圳大學黃永健教授自2013年推出的一種定型新詩體,全詩十三行,依次按33、44、55、66、77、337言格式排列,隔行押韻。這種詩體格式固定、字數有限、行數有約。語言上采用了中華傳統(tǒng)詩歌常見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形式,因排列形態(tài)形似手槍,還賦予了一個形象的名字手槍體(也稱松竹體)。近年來,黃永健教授不僅團結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年輕詩人試驗創(chuàng)作這種新詩體,而且積極撰寫論文,探索這種詩體的格律詩學理論,出版了詩集《新漢詩十三行體·手槍詩集》(2015年)。該課題還獲得了2019年“當代漢詩創(chuàng)新詩體研究”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同時在深圳光明區(qū)、江蘇鹽城、廣東興寧等地創(chuàng)建十三行漢詩藝術創(chuàng)作基地,出版詩集,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第一次將新詩體同書法、繪畫、商品有機融合,大大拓寬了新詩體的傳播途徑。已出版的十三行新漢詩詩集還有《姜桂詩集》等。又稱“商籟體”,是一種跨域傳播的世界性格律詩體。發(fā)源于意大利,流行于14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大陸。16世紀中葉傳入英國,不久便風行于英國詩壇。說它是一種格律詩體,是因為它有固定的詩體形式:一有固定的行數,不能多也不能少于十四行。二有固定的詩節(jié),或者由兩個詩節(jié)(8、6),或者由四個詩節(jié)(常見的意大利式為4/4/3/3,英國式為4/4/4/ 2)組成。三有固定的韻式,意大利式十四行體前八行中的兩個四行組用抱韻,后六行中的兩個三行組變化較多,但也有一定規(guī)律;英國式十四行體前面三個四行組用交韻,最后兩行用偶韻。四有固定的音步,英國十四行詩多為每行輕重格五音步。法國十四行詩多為每行十二音。這種十四行詩體,詩句整齊、短小精悍、格律嚴謹、富于極強的音樂效果。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新詩人如聞一多、孫大雨、卞之琳、唐湜、楊德豫、屠岸、馮至等紛紛對其進行譯介,試圖移植為中國的格律新詩體。新世紀以來,新詩人在遵循“整齊式、對稱式、復合式”三分法分類體系基礎上,將其改造為86式、4433式、4442式三種體式,采用偶行押韻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新詩特色的十四行格律詩體。已經出版的詩集有萬龍生《八行十四行詩百首》、王端誠《十四行宋詞今譯》《微齋十四行》、石家遠《定行詩選》、鄭泓《十四行詩選集》、鄒惟山《漢語十四行實驗詩集》等。十四行花環(huán)體是歷史上歐洲詩人在長期監(jiān)禁中反復琢磨才定型的一種詩體,其主要特點是在組詩之中追求蟬聯(lián)重疊,勾連成章。全詩共十五首十四行詩,前14首的首行和末行頂針相聯(lián),即后一首的第一行用前一首的最后一行,上下銜接,第14首的末行用第1首的首行,從而勾連成環(huán)狀,而每首詩的第一行合起來,又串成第15首,首尾相連由此得名“花環(huán)”。十四行“花環(huán)體”雖然是舶來品,但是這種詩體自二十世紀初,伴隨著“十四行詩”傳入中國后,就受到不少新詩人的喜愛。新詩人陸續(xù)嘗試寫作,逐漸在詩行排列、韻律規(guī)范等方面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審美習慣。從韻律來看,雖然不乏交韻、抱韻等,但以偶句押韻、一韻到底為主。從表現內容來看,有抒情詩,如金波《獻給母親的花環(huán)》是寫給母親的頌歌,韓晶宇《玉花環(huán)》是獻給父親的壽禮;王端誠《秋菊之歌》反映的是當時都城社會習俗和貴族人士的文化生活情趣;也有敘事詩,如高紅武《劍俠與刀客》等。因此,這種詩體已成為現代新詩的一種較為成熟的新格律詩體。受益于十四行花環(huán)體新詩格律的啟發(fā),新詩人根據其格律規(guī)則嘗試創(chuàng)新了四行花環(huán)體、六行花環(huán)體、八行花環(huán)體的詩體試驗。如八行花環(huán)體新詩的格律規(guī)則為:每首詩八行,九言(或十言),共九首詩。前八首每首第一行為前首末一行,最后一首末一行為全詩第一行。每首詩第一行又可組成一首九言八行新律詩,成為第九首。全詩整齊排列,偶行押韻,循環(huán)往復,勾連成章,故可稱為八行花環(huán)體新詩。其它四行花環(huán)體、六行花環(huán)體的格律規(guī)則以此類推。已編輯出版的花環(huán)體詩集有趙青山主編《十四行花環(huán)體新詩選》、趙青山詩集《向律而歌——八行花環(huán)體新詩集》。上述這些詩體,漢俳、十三行新漢詩趨向于古典格律改良方向,是蛻去平仄,古韻以后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句式在新詩生態(tài)中的改造與運用。柔巴依、十四行趨向于外來詩體歸化方向,是外國格律詩體與中國傳統(tǒng)詩歌審美習慣的融匯與貫通。花環(huán)體更是中西合璧、格律更加嚴謹的現代新詩體臻品。新詩人同時還在進行六行體、八行體等定型新詩體的嘗試,如萬龍生《六行弦歌集》、高昌《高昌八行新律》等,它們都是符合“定節(jié)定行定字定韻”的標準格律詩,參與創(chuàng)作的詩人成千上萬,每種詩體都出版了具有各自獨特詩體特征的詩集,所以說陳教授文中所言“滿足詩形四定(定行/定字/定頓/定稱)四大條律,幾乎得交白卷”⑤的論說是站不住腳的。陳教授的文章還認為:古詩的外形式相對單純,由于嚴謹的行聯(lián)、字數、平仄、韻轍規(guī)定,任何造次、怪異的秩序都會立馬被逐出詩歌行列,這種認識就更加值得商榷了。大家翻翻《唐詩三百首》,里面除了七律五律、七絕五絕以外,不是還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嗎?不是還有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嗎?它們不是也不完全符合律絕格律的唯一標準,也沒有被踢出唐詩以外嗎?《唐詩三百首》的選者并沒有用律詩作為唯一的標準來衡量舊體詩,里面既有律詩絕句,也有排律,還有歌行體等,這種選詩標準為我們啟示了新詩形式存在的基本形態(tài):新詩的形式建設既追求符合中國傳統(tǒng)詩歌審美習慣的“整齊式、對稱式、復合式”的基本形式,也追求形成承載中國詩歌美學極致的格律詩體,寬嚴相濟才是新詩形式存在的健康狀態(tài)。 ① 徐成淼著,散文詩的精靈,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10,第3頁②林文光選編,聞一多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04,第69頁③呂進,熊輝主編,詩學 2009 第1輯,巴蜀書社,2009.09,第11頁本工坊活動策劃人:鐵舞,高級講師/培訓師,上海作家,在城市里寫詩,組織T·W(技術智慧)寫作工坊活動,涉及詩歌、小說、戲劇,喜作文學自由談。 【注】凡在素心雅趣推文下留言或打賞的,后臺留下郵箱地址,即可得到新詩人鐵舞的小詩集《騎車的魚 》《職場頌》(全套)PDF版。上海T●W(技術●智慧)寫作工坊期盼你參與、討論、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