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古代的州縣之地,特別是漢地流官之處,最少會建有一座。大一級行政治所所在的地方,還會建有兩座等級不同的文廟。 就像到了明清時期,桂平縣城作為潯州府府治所在地,所以,又有潯州文廟和桂平縣文廟之分。當然了,由于地方時代的發(fā)展,曾經在桂平城中的潯州文廟和桂平縣文廟已經無影無蹤了,不提,也沒幾個人知道了,只剩下故事在古籍中默默的流傳。 文廟是什么地方呢?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籠統(tǒng)來講,在地方可以說是孔廟,是供奉孔子的地方,祭祀孔子一般都在這里進行。 但在時代發(fā)展中,文廟又稱之為學宮。是地方的科舉教育的重要場所,科舉學子也在這里學習。再通俗點,就是地方的高等級學校(科舉),是地方的教育部門辦公的地方。 不管怎么說吧,在地方,文廟叫孔廟也好,叫學宮也罷,反正最主要的是一個承擔本地教育功能的地方。 清乾隆期·潯州府學(文廟) 在桂平縣地界上,曾有兩座文廟,這兩廟的歷史發(fā)展是不一樣的,今天就說說等級比較高的那座,潯州文廟的故事,桂平縣文廟的故事改天再介紹。 潯州文廟,后來一般也叫潯州府學(本文以這后來名為代稱),始創(chuàng)建于何時呢?據本地地方志《潯州府志》記載,始于宋慶歷元年(1041年),說是由京兆(西安)杜應之任潯州州守時所創(chuàng)立。 京兆杜氏在宋代的時候可算是一個“名門望族”了,是個很有名的大家族,那這家族的杜應之為什么被任命到邊遠的潯州當州守呢?現在查不到相關記載,反正潯州府學的故事由他開啟了。 本地《潯州府志》說,杜應之來到潯州任州首,就馬上巡視州治周邊,他看到州治有祭奉孔夫子的地方,叫先圣祠。但他看到的先圣祠十分的破敗,祠中的先圣之像各種“剝落”,冠冕不完整,按規(guī)制先圣像應該有專門的服式的,但他只看到先圣像卻用平常百姓的衣物“裹身”,這樣的景象,讓來自于大城市京兆的杜應之十分“震驚”。 這明顯是不尊重先圣,因此造成近幾十年來,潯州境沒有幾人能出入“太?!?,出不了幾位進士,舉人,所以,他決心重震潯州的尊孔之風。 慶歷元年(1041年),杜應之在哪里建設潯州府學呢?地方史籍中只籠統(tǒng) 這是桂平地界上第一次建設正規(guī)的學宮,雖說沒有后來周知的文廟布局,但也是重新開啟了潯州地界的科第之門。大概在1060年前后,在潯州學宮任職的一個博士(教職工),到桂州辦事的時候,還專門找了到時任廣南西路體量安撫使、知桂州的余靖,讓他寫了一篇《潯州府學記》,并流傳了下來,文中對潯州建設學宮一事,給予了十分的肯定。 余靖是“慶歷四諫官”之一,在宋皇祐時,更是隨狄青南征的主要三個領導之一,他在征平蠻瑤期間,對廣西的風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他認為,桂林以南的潯州是個好地方,處于交通便利之地,周邊離“蠻族”范圍都遠,是個很開化的地方,理應發(fā)展教育,只有地方開化程度加強,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類似儂智高這樣的勢力產生。 在此之后,這個潯州府學是如何發(fā)展的,中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空白,直到明朝建立,在洪武六年到二十九年間(1374年~1396年),桂平城進行了數次的擴建,最終形成了一座周長一千三百三十丈,共六個城門的城池。 在此之前,潯州府學一直在西山上,這樣對于地方的教育多有不便,所以,潯州府城桂平在洪武的這次大建設中,把府學搬下來了,最開始的時候,是搬遷到小南門外,也就是今天舊街上下股一帶,具體位置也不可考。 但是,明代的潯州境內,并不是一個太平之地,黔江上游的大藤峽區(qū)瑤民起義不斷,專與明朝官府為敵。還數次攻陷潯州府城桂平城,由此,桂平城的建筑受到巨大的破壞。 由于潯州府學建在小南門外,屬于城外,所以受到的破壞更是嚴重。幾乎就沒有幾年安穩(wěn)的日子。 所以,到了正統(tǒng)年(1436年~1449年)的時候,把潯州府學由小南門遷到城內“西隅”,面南而建,舊址也就是今天市府大院這個位置范圍。 但是搬到城里的潯州府學也沒過上安穩(wěn)日子,大藤峽里的侯大茍,藍受二起義了,一度打進了桂平城,由此,這個才建城的潯州府學又被破壞了。 而對侯,藍二人的大規(guī)模起義,成化元年(1465年),明朝廷封韓雍以右僉都御史,南下征討,最后斬殺二人,砍斷了大藤峽里的那根大藤,由此把大藤峽命名為斷藤峽。同時,他以總督兼巡撫職,推薦時任博白縣令的武林人孫暲來桂平出任知府。 孫暲也是個崇武之輩,他也主張武力靖寇,平定大藤峽的侯,藍起義后,他就大力建設桂平城,在府學舊址上重建設潯州府學,改為面東。 此后,持繼到嘉靖年,逐年增建大成殿,明倫堂,兩廡,戟門,東西齋,欞星門,等等,各種正規(guī)文廟該有的亭臺樓閣,基本都一一布局了。一直到明代后期,再也沒有多大的歷史變故,都是些風雨侵襲引起的正常重修而已了。 這個歷史時期,最大的變故,就是滿清替代大明,雖說在政權更迭之際,潯州境內沒有很大的戰(zhàn)事,但潯州府學還是被毀了。 進入清代以后,作為地方的重要部門,潯州府學也得到了慢慢的重建修復過程。并且,在康乾時期的盛世之下,潯州府學得到了最輝煌的發(fā)展。 因為在康乾時期,社會平穩(wěn)富足,對于孔孟之道的教育,都很重視,有條件的地方,都按官府的制定的條例去修筑文廟,所以,各地的文廟其實都差不多的,中軸線上都主要分七部分:照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崇圣祠。 但是,由于各地的情況不一樣,所以很多地方的文廟建設也就分段,分批建設,大小也不一樣了。 像清代的潯州府學,一直都在建設,在重修,直到乾隆初,江西星子人胡南藩來到桂平任潯州知府任(十七年到二十六年),他是徹底的把潯州府學按孔廟的規(guī)制建設完成,可以說是桂平城最好的建筑之一,可以說這里就是當時潯州四縣(桂平,貴縣,平南,武宣)最高水平的科舉教育之所了。 這么好的一座潯州府學,又出了多少的科舉學子呢?這個話題就大了,改天再提。 直到1854年,這個在潯州地界曾經顯赫一時的府學,遭受到清代最大的劫難。佛山陳開,李文茂帶兵前來攻打桂平城,建立了大成國。在攻城戰(zhàn)中,潯州府學在兵火中受到很大的破壞,加上象天地會陳開,李文茂這類人對科舉本來就不感冒,對潯州府學,孔孟之地,他們自然不會重視,更是有點排斥的,所以,潯州府學的建筑最后也被搞得七零八落。 等后來官兵收復桂平城時,看到的潯州府學自然就是一片廢墟。 到同治四年(1865年),潯州府境內的各種起義,各種賊寇基本由官府清剿完畢,社會回歸到一定的發(fā)展軌道。所以,潯州府學的重修,重建又提上日程。 在前后兩任潯州知府覃遠進,王達材,和眾多積學士子的努力下,新的一座潯州府學在原址上恢復起來了。 同治年以后建設的潯州府學是什么樣,前人沒有留下畫圖,很多史籍中依然使用的是乾隆年間的府學配圖。 到清光緒末年,1907年前后,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落下帷幕,孔孟之道,之乎者也慢慢退出,新式教育漸漸推行,像這種科舉府學,縣學的地方,也就慢慢被改造他用。 曾經被改做過兵工廠(二十年代新桂系兵工生產基地之一),曾經也被改做過學校(1941年潯桂中學)。原來府學的各種建筑石材在一年年的各種建設中,都被移作他用了,據說后來的中山公園的建設,其中就大量 如今這一切都消散了。只剩下史籍的記載,在縣委大院的各處存留的數十塊建筑石材,向天,向地,向后人講述著曾經的潯州府學,文廟,孔廟的故事。 至于更多的潯州文廟故事,則慢慢挖掘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史話八桂!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
|
來自: 潯州鑫森淼焱垚 > 《桂平古仔系列文章》